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48年,大決戰前夕,毛主席東渡黃河,途中繞道五台山,卻在五台山的北大門遭遇險情。
是什麼讓毛主席又一次化險為夷?
眾所周知,毛主席一生都是堅定的唯物主義無神論者,這一次,他卻在五台山問卦佛祖,引得寺廟方丈大驚道:吉人自有天相!
毛主席為何要去五台山?又在五台山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1948年春,在蔣介石政權行將土崩瓦解,解放戰爭即將迎來戰略大決戰的前夕。
毛主席率周總理、任弼時等離開陝北,東渡黃河,穿過山西,前往西柏坡,與已經進駐當地的中央工作委員會會合。
黃河東岸是晉綏解放區,也是當時中共中央後方委員會的駐地。
時任中共中央後方委員會書記的是葉劍英,他考慮到毛主席一行路途遙遠,安全為要,便將繳獲國民黨軍隊的一輛美產吉普車送給毛主席換乘。
在葉劍英部進行短暫休整後,臨行前的毛主席特意去看望了馬夫侯登科。
這位比毛主席還年長的馬夫一直兢兢業業為主席喂馬,在艱難的轉戰中為毛主席保證了坐騎的體力和安全。聽說主席即將換乘車輛,侯登科戀戀不捨。
毛主席對他說「你年紀大了,就騎上老青馬吧。我們到了晉察冀再見。」
侯登科熱淚盈眶地握住主席的手,「主席放心,我還能走。」
而後,毛主席一行繞道五台山,計劃與宗教界接觸,了解他們對共產黨革命的看法。
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名岳,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在抗日戰爭時期,五台山的僧眾更是組成抗日自衛隊,下山作戰,名揚三晉。
鴻門岩坐落在五台山北面,是去往五台山的必經之路,海拔高達兩千多米,陡峭險峻。
毛主席的車隊在途經此處時,風雪怒號,寒冷無比,車隊在蜿蜒山路中前行。
就在馬上要通過鴻門岩時,毛主席的車突然熄火,戰士們一邊清理積雪一邊用人力推車前行,終於將汽車推上高坡。
可就在此時,車輛突然不受控制,直向路邊的懸崖滑行,此時眾人一陣驚慌。
幸好司機果斷採取措施,立即剎車,用盡全力扳住車閘,將一隻前輪已經在懸崖邊上的汽車剎住了。
雖然有驚無險,但司機也驚出了一身冷汗,他身後坐的可是毛主席啊!
他緩過神來轉頭跟主席說,
「主席,可以下車了。」
沒想到,毛主席竟沒有絲毫驚慌,穩如泰山一般,朝司機和藹可親地說,
「小伢子,不要怕嘛!」
毛主席從1927年領導秋收起義,到後來的長征、抗日戰爭,再到今天的解放戰爭,多少槍林彈雨,多少艱難險阻,他始終能穩如泰山,化險為夷。
正如毛主席的詞中所寫到的: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
不一會兒,在眾人齊心協力地合作下,把車輛拉回了馬路中間,繼續前行。
毛主席看着車窗外銀裝素裹的古隘口,對隨行人員說道,
「這場雪象徵著蔣家王朝的最後掙扎,大雪一停,人民的春天就要來嘍!」
五台山上有一座古剎,名為塔院寺,坐落在台懷鎮。
毛主席站在寺前,興緻盎然,環顧四周,白雪皚皚,抬眼望去,群峰錯落。他隨即向周總理、任弼時等人提議在此夜宿一晚。
寺廟方丈聽聞貴客來到,出門迎接。主席指着方丈院門前的一副楹聯「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朝中盼母歸」,向方丈詢問這是誰的手筆。
唐代大詩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白居易有詩云: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朝中望母歸。
此聯即化用於此。
方丈答曰:老衲所作。
主席連連稱讚方丈書法遒勁古樸,並對隨行人員說道,
「我們要向群眾宣傳此聯,不過我們的出發點不是佛家的「放生」,而是從保護益鳥的出發點去宣傳。」
當晚,方丈請毛主席一行飲素茶、論佛法、談典故。毛主席一生博覽群書,文史知識信手拈來,令方丈大為讚歎。
「施主也讀佛經?」方丈好奇地問道。
「我是無神論者,但是佛教和我們共產黨人都有一個共通之處,都是為了解救蒼生。」
方丈嘖嘖稱奇,他還並不知道,眼前的這位便是要解救天下蒼生的毛澤東。
對於佛教,毛主席一直很是關注。
不論是青年時期的社會實踐,還是建國後關心佛教發展和佛教人才建設,毛主席始終站在一個唯物主義者和革命家的角度去認識佛教,引導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1956年,中國佛學院在毛主席的關懷下成立,他鼓舞佛教大師,要培養新一代有知識的僧人。
毛主席還詢問方丈魯智深和楊五郎在五台山的出家歷史和傳說,並風趣地說道,
「抗戰期間,我就講過一句話,五台山,五台山,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啊!」
引來周總理和任弼時哈哈大笑。
聶榮臻是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在抗日戰爭期間,聶榮臻在五台山附近創建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有效發動群眾進行抗日,令日寇聞風喪膽。
毛主席誇讚他是「新的魯智深」。
次日,方丈引毛主席一行參觀寺廟。一座巨大的佛鐘引起了主席的興趣。旁邊的小和尚對他們說:這口鐘重達萬斤。
毛主席笑着糾正道:「小師父說錯了,準確地說,這口鐘是九千千百九十九斤半。」
方丈笑道:「施主果然博學,這口鐘當年鑄造時為了避諱皇帝「萬歲爺」得「萬」,所以才少鑄半斤。」
毛主席說,「中國的皇帝已經沒有了,但這口鐘卻還活着喲!」
方丈隨即請主席撞鐘,他說:「施主不辭辛苦而來,撞擊此鍾,必能響徹寰宇,聲震九州,為敝寺增光!」
主席對周總理說,「那我們一起吧!」
二人撞響銅鐘,鐘聲宏大悠遠,響徹整個五台山間。
在佛家傳統里,佛鐘是最具代表性的禮器之一。
佛鐘包含着多重意蘊,報時、長智、怯除煩惱、覺悟眾生。還有佛經解釋說,叩擊佛鐘,能「俱時得離苦」,意思是能讓受苦受難者獲得解救和解脫。
中華民族自晚清以來,飽受欺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解救中國人民,帶領中華民族涅槃復興的歷史重任落在了共產黨人身上,落在了毛主席身上。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這一聲洪亮的鐘聲,便昭示着中華民族的新紀元馬上就要到來了,中國人民即將站起來了。
方丈還陪同毛主席參觀了文殊殿,在殿內,毛主席看到數卷殘破不堪的《大藏經》,十分惋惜。
毛主席自幼酷愛讀書,也喜歡藏書。不論是長征路上行軍打仗,還是延安時期運籌帷幄,毛主席都隨身攜帶大批書籍,甚至把書排滿了自己的床邊。
「佛家嗜經如命,糟蹋成這樣,實在可惜。」
方丈在一旁解釋道,這是當年抗日戰爭期間,寺廟遭日軍破壞所致。
不僅是這些留存百年之久的經書被毀,佛殿鐘的許多佛像也遭到了破壞。
他引毛主席到四大天王處,「這些佛像都被砸出了窟窿,鬼子造孽啊。」
「我們雖然打跑了日本帝國主義,但是文物和寺院的修復工作要抓緊。等革命勝利了,要讓廣大人民群眾來參觀瀏覽。」他對隨行而來的當地幹部叮囑到。
這不禁讓毛主席想起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為了所謂阻擋日軍,在長沙燒了一把大火,長沙老城建築悉數被毀,令人痛心之至。
因此,不論是革命時期還是建國以後,文物保護都是毛主席重點關注的工作。
在平津戰役時期,主席多次電告前線要保護文物古迹、保護北平文化古城。
開國大典後十天,中央政府組織了以搶救文物為出發點的文物徵集運動,毛主席帶頭捐贈。
全國上下,黨政軍民都參與進來,掀起了一股尋找和捐贈文物的熱潮,大批文物移交到文物管理機構,奠定了新中國文物與博物館發展的基礎。
一行人又步入大殿。方丈邀請主席求籤。
主席是堅定的無神論者,他始終相信唯有人自己才能解救自己。正如國際歌所唱:哪有什麼神仙皇帝,全靠我們自己。因此他一生不問佛不求籤。
但是,他小時候卻被母親帶去求過一次菩薩。
毛主席出生在湖南韶山沖的一個富農家庭,他的母親叫文七妹。
主席5歲的時候,文七妹為祈求兒子長壽健康,便領他祭拜韶山一處觀音石頭,奉其為「石乾娘」,由於主席排行老三,便喚他作「石三伢子」。
後來在西柏坡會見外賓時,外賓問毛主席為什麼有「毛澤東」和「毛潤之」兩個名字,主席便跟他們打趣道,「我還有第三個名字,你們不知道,我也不告訴你們。」
這第三個名字,便是「石三伢子」。
而今天,毛主席見方丈如此熱情,便破例求了一次簽。
主席拿起簽筒一搖,隨手一抽,竟是一枚上上籤。
方丈見狀,連忙道:「我觀施主,氣宇不凡,吉人自有天相。施主此行定當平安無凶,以後也是上上大吉。」
毛主席笑道:「我們共產黨人尊重佛家和佛家,但不信佛,歷來講的是唯物主義無神論。就我個人而言,此生曲折坎坷,歷經艱險,走到今日,已是僥倖。談不上順風順水,更談不上上上大吉。」
隨行人員還跟方丈提起上五台山時發生的險情。
方丈笑道:「施主歷經艱辛,卻能如此慨然,舉重若輕,說明您是真正豁達之人,非凡夫俗子所能及。」
毛主席謙虛地說:「方丈過獎了。但是我相信我們共產黨人、中國革命的前途一定是上上大吉的!」
毛主席一生都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主動求籤。
自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發生的「險情」也是數不勝數。但每一次,正因為有毛主席這樣的偉人保駕護航,才使革命走到勝利的前夕。
主席走出寺廟,和周總理等人遙望群峰,心生感慨。在他的眼前,一幅新中國的藍圖正在徐徐展開。
即將與蔣介石展開的大決戰又將經歷怎樣的「險情」?即將走向勝利和執政地位的中國共產黨未來可能經歷怎樣的「險情」?他和他的同志們又將如何面對?
這些問題一時湧上心頭。
但毛主席始終堅信,中國共產黨唯有依靠人民,才能不懼任何「險情」。求佛問卦是沒有用的,人民才是歷史的主人。
他是這樣認為的,也是這樣做的。
拜別寺廟,毛主席一行來到街上走訪當地群眾。他在一個買煙的老頭兒手裡買了一包哈德門香煙,還問道:「老鄉,生意好不好哇?」
老頭兒一口山西話對他說:「好,好,生意好嘞。」
毛主席拆開煙,遞了一根給老頭。老頭連忙道謝,定睛一瞧,欸?這人怎麼如此眼熟?
毛主席接着對他說:「好好生產,好好做生意,老百姓的好日子馬上就要來了。」
毛主席的這番話其實頗有深意。
主席在來五台山之前,就集中就土改情況聽取了各方面的彙報,進行了廣泛調查,要求地方進行整改。
完成土改,保護和發展生產,這不僅僅是共產黨完成對解放區人民的承諾,更是日後進行新中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先行經驗。
毛主席與老頭寒暄完後,又帶着一行人去別處走訪。
看着毛主席離去的背影,老頭忽然醒悟,一拍腦門:「我這個眼睛喲!這不是咱們的大救星毛主席嘛!」
這位老頭叫董福才,與毛主席的這一次見面,成為他一生的驕傲。
離開五台山以後,毛主席一行馬不停蹄地趕往西柏坡。
在不久後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主席發出了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的歷史號召。
從五台山到西柏坡,再到北京城,毛主席和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在這樣的輾轉中開啟了中華民族新的未來。
今天的五台山,和諧安寧,人民幸福。
為了紀念這一段歷史,紀念毛主席和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在五台山的革命奮鬥史,五台山上建起了毛主席路居館。館內有一座影壁,上書毛主席的題詞:
從建立山西的五台山,到建立全國的五台山,爭取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