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長期連載的一部分,請關注我並私信回復:1 ,即可看全部文章,已經整理好。
215年曹操用了大半年的時間,徹底拿下了漢中。而在此期間,劉備除了試圖招降張魯以外,幾乎毫無作為,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段時間劉備在東線遭遇了重大危機,而此事的禍根早在數年前就已經埋下。
赤壁之戰後,周瑜經過與曹仁長期的艱苦作戰,終於拿下了南郡,此時荊州的形勢大概是曹操擁有荊州北部的南陽;孫權佔據荊州中部的江夏和南郡(南郡江南地區的公安屬劉備);而荊南的零陵、武陵、桂陽和長沙四郡則是劉備的地盤。
在這個時候,剛剛走上人生巔峰的周瑜,心中醞釀出一個極為大膽的計劃。
周瑜的計劃簡單來說就是全據長江,兩分天下。具體來說就是向西吞併益州的劉璋和張魯。
周瑜敢於制定這個非常激進的計劃,他的底氣就是佔據了江夏和南郡。也就是說長江中下游皆為東吳所有,而且自東向西已經連成一線。此時若想更進一步,就應該逆流而上,將長江上游也收入囊中。
不過周瑜的進取心雖然值得肯定,但他這個計劃的可行性卻不是很高。
首先周瑜判斷曹操經過赤壁之敗,內部動蕩,短時間無力出征,這個結論就不是很靠譜。因為曹操在赤壁之後的三年中有兩次大規模出兵,分別是209年進兵合肥,211年進兵關中,並不存在周瑜所說的情況。
另外,周瑜認為劉璋和張魯不堪一擊,這也是個誤判。劉備在已經進入四川盆地,相當於跨越了第一道天險的情況下,仍然鏖戰了兩年多才拿下西川,而曹操逼降張魯也用了大半年。
所以就算周瑜再怎麼能征善戰,也幾乎不可能在三年內完成他的戰略目標。因此他所說的等拿下益州再回師與孫權共取襄陽一事,就更是紙上談兵了。等待他的最有可能的就是在益州深陷泥潭時,曹軍從襄陽大舉南下,將東吳攔腰截斷。
孫權對這個想法很有興趣,但他也不敢單獨行動,而是希望和劉備共同出兵。
不過我想共同出兵只是個說辭,如果真有誠意的話,應對取得益州後的戰果分割做個約定,所以這很可能是孫權單純在忽悠劉備出兵而已。
這就有點異想天開了,劉備怎麼可能為孫權做馬前卒?到時候益州不一定打得下,若是戰事不利,東吳再背後捅一刀,那就萬事皆休了。
因此劉備這邊給出的答覆也很巧妙:「貴方的計劃非常好,但我們剛剛打下荊南四郡,需要休養生息,難以再動刀兵。」
你要打益州,我雙手贊成,但我不會出兵相助,只要你有膽子就儘管去吧。
孫權自然是不敢的,雖然說南郡大部在他手裡,出兵益州也並非是「越荊取蜀」去打一塊飛地,但他也無法放心把自己的後背交給別人。
主要原因就是公安在劉備手裡,公安和江陵實在太近了,只有一江之隔,一旦大軍出動,江陵空虛,此時難保劉備不會出兵偷襲。
就這樣,第一次出兵益州的計劃在雙方的互相猜忌之下胎死腹中。而獻帝春秋這部作品中提到孫權派孫瑜統領水軍西進為劉備所阻一事,我認為並不太可信。
權不聽,遣孫瑜率水軍住夏口。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權知備意,因召瑜還。(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第二,裴注)
首先當時劉備的實力還不足以和孫權叫板,這樣公然對抗實屬不智。先讓東吳軍隊過去,反正他們也不可能輕易拿下西川,後面伺機行事即可,何必撕破臉呢。
另外後面記錄的幾個地理位置也值得商榷。其中劉備駐孱陵沒有問題,孱陵就是公安。張飛屯秭歸這個無法確定。但關羽屯江陵就很有問題了,因為江陵壓根就是周瑜的地盤,此地是在魯肅時代才借給劉備的。
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三國志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至於諸葛亮據南郡則更是莫名其妙,江陵、秭歸和孱陵都是縣,而南郡則是郡,上述三縣都屬於南郡。
這樣一來,主公駐紮在一個縣,而下屬佔了整個郡,這樣的描寫給人一種此書作者地理概念混淆的感覺。雖然這段描述為資治通鑒所採納,但我覺得還是有些漏洞的。
不久後周瑜病逝,第一次荊州危機也就這樣有驚無險地過去了,此次危機雖然並沒有激起什麼波瀾,但卻為後來的第二次荊州危機埋下了伏筆。
之後魯肅上位,在他的主張下,東吳的策略發生了一定改變,將整個南郡借給了劉備。
這樣做的原因我想除了魯肅所說的扶植劉備共同對抗曹操以外,也是因為孫權已經徹底放棄了西取益州的想法。
有劉備在一旁虎視眈眈,無論西征還是北伐都難以全力以赴。另一方面,擁有南郡的一方還要承受曹操南陽方向的軍事壓力,畢竟南郡的門戶襄陽還在曹操手裡。而在東線合肥,曹操也壓得孫權喘不過氣來
這樣一來,南郡在孫權手裡的意義就沒有那麼大了,將之借給劉備,總好過兩面受敵。
但到了214年,形勢又發生了變化。此時劉備已經取得西川,反而孫權一無所獲,當初弱小的劉備勢力如今已經發展到可以和自己分庭抗禮的地步了。
孫權無法接受這個現實,因此派諸葛瑾為使者前往劉備處討還荊州諸郡。
如果單單討回南郡,對於東吳來說益處並不是很大,因為當初借給劉備的也只是南郡江北部分,也就是江陵,就算要還,長江南岸的公安也是沒有道理歸還的。
即使收回當初吳屬南郡,也相當於形成一個突出部,不僅難以利用它作為出擊的跳板,還需要加強兵力去防守,實在是得不償失。
不過相反,南郡對於劉備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是劉備兩塊地盤荊州和益州的連接處,如果丟掉這裡,荊州和益州的聯繫就被切斷了,劉備是萬萬不可能放棄的。
孫權也知道這一點,因此他並沒提出要南郡,而是在荊南四郡上做文章,希望得到長沙、零陵和桂陽。這應該是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
對於東吳來說不僅可以得到一些回報,還不會影響同盟關係,對劉備來說,也保持了領地的完整性和連貫性,我認為還是有一定誠意的。
不過劉備卻推辭說等拿下涼州就歸還荊州。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孫權提出的條件並非沒有商量的餘地,你哪怕討價還價一下也好,比如從三個郡還到一個郡,至少說明你是想談的。
二十年,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第二)
這樣回答在孫權看來簡直就是耍無賴了,也別怪孫權憤怒,畢竟劉備連漢中都沒有得到,取涼州根本就是沒影的事,事實上直到蜀漢滅亡也沒能取得涼州。
更何況就算劉備取得涼州又如何,到時候難保他再次借故推脫,比如「須得長安,方還荊州」云云。
此時孫權已經有些心態失衡了,這大耳賊簡直是在戲耍自己,他認為必須要教訓一下劉備以解心頭之恨。
其實這種想法也是人之常情,當你看到昔日落魄之人爬到自己的頭上,心中對他的痛恨會遠遠超過看到一個本來就有錢有勢的人在作威作福。
不過孫權不是普通人,他是一個政治家,不應該以常人的思維來行事,在政治家的立場中,利益必須要在個人情緒之上。
如果他希望繼續維持同盟,那麼即使劉備有些不仗義,他也必須要忍,因為在這種觀念下,同盟是一切利益的根本,失去同盟則會被各個擊破。
如果不想在分蛋糕時產生衝突,那麼就要想辦法做大蛋糕。暫時放棄矛盾,一起攻打曹操,從劉備這裡失去的,再從曹操那裡奪回來就是了。
但倘若不想忍,就是要徹底撕破臉,那麼就應該立刻去向曹操稱臣,和曹操一起夾擊劉備,等消滅劉備後,雖然曹操會變得更強,但自己至少也能分一杯羹,可以增加一些將來對抗曹操的本錢,這也不失為一種合理的選擇。
可惜孫權做出了第三種選擇,他既咽不下這口氣,又沒有徹底下定決心撕毀同盟,這就在同盟間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裂痕,也給日後的戰略布局挖了個大坑。
孫權見求三郡不成,便自己任命了三郡官吏使之前去赴任,但他們隨即為關羽所驅逐。
孫權大怒,命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率兵兩萬進攻三郡,使魯肅率兵一萬進兵巴陵(今湖南嶽陽市一帶)。孫權坐鎮後方陸口(今湖北嘉魚縣一帶),第二次荊州危機全面爆發。
從這一部署也可以看出孫權的本意只是威懾而並非全面開戰,否則的話大軍直撲江陵,爭取儘快切斷荊州和巴蜀的聯繫,這樣威脅會大得多。
劉備聞訊立刻出兵五萬至公安,在此期間,長沙、零陵和桂陽三郡都已失陷,劉備遂令關羽領兵三萬進逼益陽,其戰略目的應該是圍魏救趙,威脅巴陵的魯肅部,逼迫呂蒙回救。
東吳也不甘示弱,呂蒙魯肅合兵一處,與關羽在益陽相據,雙方的衝突進入相持階段。
這時候其實已經基本打不起來了,雙方實力相當,一旦開戰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更何況雙方的初衷也不是進行一場你死我活的大戰,事已至此,其實解決問題只需要一個台階而已,只不過目前誰都不想先示弱。
單刀會上,雙方唇槍舌戰,依舊沒能談出個所以然。而最後成為解決問題關鍵的竟然是曹操。
不得不說,曹操選擇進攻張魯的時機真是非常巧妙,這一期間孫劉兩家爆發衝突,無暇他顧,使得曹操在毫無干擾的情況下拿下了漢中。
這下劉備是真的坐不住了,張魯已經被趕到巴西,漢中盡數為曹操所有,再不和孫權重歸於好,曹操就要打到巴蜀了。
另一方面,此時劉備也是更加被動的一方。他在荊州地區並沒有什麼優勢,而且三郡已經被東吳拿下,變為既成事實,各方面因素都由不得他不低頭。
在一番討價還價之後,雙方再度結盟,孫權也退了一步,將零陵交予劉備。最終形成的局面是東面長沙、江夏、桂陽三郡歸孫權,西面南郡、零陵、武陵三郡歸劉備,這就是著名的湘水之盟。
之後,劉備火速趕回蜀中,準備迎接曹操的兵鋒,而孫權也重新把注意力轉移到了東線,第二次荊州危機到此為止。
但是危機就此結束了嗎?其實遠遠沒有,孫劉聯盟已經名存實亡了,這是一場三國版的凡爾賽和約,它只不過將衝突推遲了幾年而已,當矛盾再也無法化解的時候,等待雙方的便是一場不死不休的血戰。
在這場鬧劇一般的衝突中,其實雙方誰都沒有做好全面戰爭的準備,雙方都在期待着自己佔便宜而對方讓步,這樣一步步激化了矛盾,而最終還是在外部力量的威脅下暫時冷靜了下來。
另一方面,僅在重新結盟一事上,孫劉兩家也同時犯了錯誤。劉備錯在沒有吸取教訓,過度看重盟約,最後疏於防備。而孫權則錯在輕易簽約,為日後的毀約製造了道義上的障礙。
其實聯盟弄到今天這一步,雙方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
孫權雖然確實為劉備提供過幫助,但初衷卻還是想利用他,使其成為對抗曹操的排頭兵。
而劉備在接受了幫助的同時,卻沒能給予孫權一定回報,沒能在情緒上對其進行安撫,最終激化了矛盾。
雙方的目的都不夠純,也都缺乏誠意,而且互相猜忌,這樣的聯盟豈能持久?即使有第三方重大威脅也不行,畢竟兩人一起被熊追的時候,不必跑的比熊快,只需比另一個人快就可以了。
在我看來,能夠維持下去的聯盟只有靠共同的利益,除此以外別無他法。而在沒有共同利益的時候就要去創造共同利益,但這需要雙方的理解和配合,實現起來並不容易。
劉備和孫權雖然也是一世英傑,但他們的格局終究還是差了一點,這也為二人的事業高度設定了一個天花板。
本文是長期連載的一部分,請關注我並私信回復:1 ,即可看全部文章,已經整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