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9年8月的一天,鄧小平和卓琳在延安的一間窯洞中舉行了婚禮。
說起他們相識相愛的經過,實在是有些曲折。
圖丨鄧小平和卓琳
卓琳奔赴延安
卓琳原名浦瓊英,他父親是雲南赫赫有名的「火腿大王」——浦在廷。
浦在廷一直很支持革命,還曾追隨孫中山參加過北伐戰爭。可能正是浦在廷的言傳身教,浦家幾個孩子都成為堅定的革命者。
卓琳是浦家最小的孩子,除了受到很多寵愛之外,也接受到了當時最好的教育。很小的時候,便有私塾先生在家授課,長大後又去了昆明女子中學讀書。
當時,昆明女子中學有一名音樂教師,她是中共地下黨,經常向孩子們宣傳革命道理與共產主義思想。
在卓琳的回憶中,這位教師是她革命路上的啟蒙者。後來,這位教師被反動派押赴刑場,途中,她高呼共產主義口號,坦然勇敢地面對了即將到來的死亡。
自此,卓琳心中的革命種子開始破土而出。
圖丨浦在延
1931年,被選為雲南省體育代表團少年選手的卓琳,準備去北平參加全國運動會。
轉道香港的時候,「九一八事變」爆發。全國運動會辦不成了,雲南省體育代表團打算原路返回,可卓琳不願無視日本侵略,麻木離開,於是,她給家裡寫了信,表示要去北平讀書。
父親對卓琳的打算表示同意,之後,卓琳考上了北平女子一中,並積极參与到「抗日」的愛國活動中。
1935年12月9日,卓琳跟隨幾千名北平學子,走上街頭,高喊「不做亡國奴」的口號,大家試圖用這樣的方式,討伐南京國民政府的賣國行徑。
一年後,卓琳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她渴望用科學改變當時中國落後的局面。
圖 |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
與此同時,她的兩個姐姐也來到北平求學,姐妹三人歡聚一堂。只不過,幸福簡單的日子沒過多久,「七七事變」爆發了。
日軍佔領了北平,中國老百姓在日軍的刺刀下,不得已背井離鄉。當時,卓琳問二姐浦石英,「現在我們只有兩條路,一條是去延安,一條是回家。」
浦石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去延安。可卓琳很擔心,浦石英身體不好,她擔心二姐身體撐不住。
可浦石英非常堅決,「我就算死,也要死在延安。」
卓琳點點頭,「好,你既然有這樣的決心,那我們就去延安吧。」
就這樣,她們二人同三十多名學生一起步行去了延安。之後,卓琳考入陝北公學,並於第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那時候的卓琳,年輕漂亮,活潑開朗,還聰明能幹,領導考慮後,認為她很有敵後秘密工作的潛力,便把她調到了陝甘寧特區政府保安處特別訓練班學習。
因為工作需要,她正式改名為「卓琳」,並遇到了她執手一生的愛人——鄧小平。
圖 | 鄧發
波折的愛情之路
當時的鄧小平是八路軍129師政委,在太行山工作。1939年秋季的某天,鄧小平來延安開會。
這時候的他已經35歲了,因為操心戰事還沒有成家。同住一間窯洞的鄧發簡直比鄧小平本人還要着急,忙活着要幫鄧小平介紹個對象。
所以,他經常帶着鄧小平去保衛處走動,因為那裡的年輕姑娘最多。
去的次數多了,鄧小平注意到了卓琳。都不用鄧小平說什麼,已經察覺到這份心思的曾希聖便找到卓琳,跟她說了鄧小平對她有意的事情。
卓琳雖然聽說過鄧小平的名字,也聽過他的演講,但當時的她還年輕,不打算考慮結婚的事情,因此曾希聖找了她兩次,都被卓琳婉言拒絕。
除此之外,卓琳不接受鄧小平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當時的工農幹部,不少都沒什麼文化,可卓琳自己是接受過高等文化教育的人,擔心和對方沒什麼共同語言。
圖 | 曾希聖
知道這個原因後,鄧小平決定主動出擊,他親自找到卓琳,講述了自己先在法國、蘇聯留學,後回到國內參加革命鬥爭的經歷。
經過一番了解後,卓琳才知道自己是徹徹底底誤會了鄧小平。他不僅不是自己預想的「大老粗」,反倒很有學識,很有抱負。
同時,他也很誠懇,在第二次見面的時候,鄧小平便直言不諱地說,
「卓琳同志,我想要與你結婚,曾希聖和你談過兩次,你不同意。我這個人不是很會說話,希望你能好好考慮一下。我年紀比你大幾歲這是我的缺點,不過希望能在其他方面彌補你。」
圖丨鄧小平在法國
面對鄧小平直白的求愛,卓琳沒有答應,但也沒有拒絕。回到宿舍後,有女同志問她如何,卓琳說鄧小平什麼都好,就是個子不高有些遺憾。
聽了這話,大家都笑了,「城裡馬路邊的電線杆子高,可抬回家也沒啥用。」
卓琳想了一下,覺得大家說得不無道理。更何況,自己對鄧小平已經挺有好感了,既然早晚要結婚,跟鄧小平結婚,也算是不錯的選擇。
於是,卓琳同意了鄧小平的求愛。1939年8月的一天,鄧小平和卓琳在毛澤東的窯洞前舉行了婚禮。
除了鄧小平和卓琳夫婦,一起舉行婚禮的還有孔原和許明夫婦。
當時,毛澤東夫婦、劉少奇夫婦、張聞天夫婦……幾乎延安所有的高級幹部都來了,唯一有些遺憾的是,周恩來去了蘇聯治病,未能出席。
圖 | 從右到左:鄧小平、卓琳和孔原、許明
婚宴上,大家的目標直接對準兩位新郎,一杯接着一杯的勸酒。幾番下來,孔原醉的站也站不住,可鄧小平還是眼神清明。
在場的人都誇鄧小平酒量好,殊不知,是李富春和鄧發一人拿着真酒,一人拿着白開水,幫鄧小平「混」過了這關。
婚後,鄧小平帶着卓琳回到了太行山,還去見了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彭德懷一看到卓琳便說,「小平同志啊,你可真會找老婆,兩個人看着跟兄妹一樣。」
鄧小平和卓琳對視一眼。兩個人的臉型都是有點圓的,五官還有些莫名的相似之處,雖然彭德懷開玩笑說是「兄妹相」,其實兩個人是「夫妻相」。
圖 | 彭德懷
相濡以沫58年
之後,鄧小平回到了129師,卓琳則留在了八路軍總部。當時,八路軍總部有個婦女部,卓琳便在那裡工作,只有鄧小平從前線到總部開會,兩個人才能匆忙地見上一面。
時間長了,卓琳覺得這樣也不是個事,於是,她向鄧小平提出,讓他給自己寫信。
鄧小平問他寫什麼,卓琳想了想,「那你就把每天幹了什麼寫一寫吧。」
結果,鄧小平說,「那好,我讓秘書給我打個底稿,印十幾份,每個月給你寄一份。」
卓琳大概是了解了鄧小平有些過分「直」的性格,她沒計較,只是放棄了這一計劃,並告訴鄧小平,「寫信你不寫,我們還是在一塊共同生活,共同理解吧。」
圖 | 鄧小平和卓琳
卓琳向組織申請了去129師工作。組織考慮到前線危險重重,一直沒有同意。一年後,卓琳才終於如願以償,去到129師與鄧小平團聚。
生活到一起後,卓琳漸漸發現,鄧小平的性格果然如他自己所說「不太會說話」。卓琳比較愛說話,也很喜歡說笑,因此,她對鄧小平說,
「我知道你不太喜歡說話,可我這個人很喜歡說話,但我又不能跟別人說,萬一說錯了,對你影響不好,所以,我只能對你說。我說出我的想法,你聽,若是說得不對,你就指出來,我改。」
鄧小平則回復她,「我的性格就是這樣,不太愛說,你要是願意說,那你就隨便說,我都會聽的,有意見我會說,沒有就算了。」
圖丨鄧小平全家福
1941年,卓琳在河北涉縣赤岸村生下大女兒鄧琳。因為當時局勢緊張,需要經常轉移,卓琳便將孩子寄養在了當地百姓家裡。
一年半後,卓琳回到赤岸村。當她看到女兒瘦瘦小小,穿着臟破的衣服時,卓琳抱着孩子心痛到大哭。
後來,她將孩子送回了延安,托延安保育院的阿姨照顧了好幾年。
1944年和1945年,卓琳分別生下長子鄧朴方和次子鄧楠。因為常年奔波,卓琳的身體很差,甚至連一點奶水也沒有,迫不得已,她只能再次把兩個孩子託付給老鄉。
直到1945年10月,鄧小平在武安縣安頓下來,卓琳才將她分散在各處的孩子接了回來。
圖丨鄧小平全家福
這樣東奔西走的日子過了幾年,1949年重慶解放後,城市成立了人民小學,卓琳留在重慶擔任了校長。
當時,有幾個孩子非常調皮,為了管好這些孩子,卓琳決定先拿自己的孩子「開刀」。
有一次,鄧朴方在午睡時,一看到卓琳就假裝睡覺,卓琳一走便「張牙舞爪」。
為了治他,卓琳把他按在床上,捂住他的嘴巴,故作「兇狠」地說,「你要是不好好睡覺我就不走!」
鄧朴方被嚇得不輕,趕緊停止掙扎,閉上眼睛睡覺。其他孩子見卓琳對自家孩子都這麼「狠」,也不敢輕易鬧事了,都聽話了不少。
圖丨鄧小平和卓琳
1952年鄧小平被調到中央工作,卓琳也帶着孩子一起去了北京。這時,鄧小平向她提出幾點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風頭,要謹言慎行。」
卓琳思考後,決定全心全意支持鄧小平工作,於是,她成了鄧小平的秘書。
當時的中央領導中,數鄧小平的文件最多,所以,他的文件存檔需要有專人負責。卓琳就是負責這項工作。
每次,鄧小平看完文件,卓琳便會把這些文件登記。登記完後,她會騎單車把文件送到中央辦公廳存檔。
她從來都是盡職盡責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一點不給鄧小平添亂。
圖 | 鄧小平和卓琳
在家裡,卓琳是真正的頂樑柱,她得把孩子們教育好,也得把鄧小平照顧好。鄧小平愛喝龍井,一向精打細算的卓琳會很大方地給鄧小平泡杯濃茶,等鄧小平喝完後,自己再把剩下的茶根喝掉。
20世紀60年代,條件比較困難的時候,供應的油和肉都很少。那時候,鄧家還有不少親戚在家裡吃飯,那點油和肉根本不夠十幾張嘴分。
為了讓鄧小平吃好,卓琳決定讓他單獨吃飯。鄧小平不幹,卓琳便派齣兒子鄧楠陪他吃飯。
可沒過多長時間,鄧小平又不願意了,他堅持要與大家一起吃。
卓琳擔心鄧小平的身體,可又拗不過他,所以,她單獨為鄧小平準備了一盤菜。可就這一盤菜,鄧小平還會到處分,分到最後,所有人都吃上了,唯獨鄧小平沒吃上。
卓琳無可奈何,只能給大家都吃一樣的。
圖 | 鄧小平和卓琳
1966年,鄧小平去到江西工作,卓琳毫不猶豫地陪着他一起去到江西。當時,兩個人的生活費很少,鄧小平迫不得已戒掉了煙酒。
為了能讓鄧小平解解饞,卓琳專門找人學了釀酒的手藝,並託人買來了酒藥和糯米。一段時間後,鄧小平便喝上了卓琳親手釀製的米酒。
那段時間,兩個人還種了不少菜。雖然鄧小平比卓琳大不少,可他一直很體諒卓琳的身體,澆水之類的體力活從不讓卓琳去做。
就這樣,兩個人攜手度過了艱難的歲月。
圖丨退休後的鄧小平
1973年,鄧小平回到北京後,身體一直很好,他在自己熱愛的革命事業中忙碌了很多年後,於1989年11月退休。
慢慢的,他退出了大眾視野,開始在一個安靜的小院子里,與卓琳安度晚年。
他每天很早起床,吃完早飯後,便會在辦公室看看報紙和資料。有時候,他會和家人朋友打打橋牌、踢踢足球,不過最常做的運動還是散步。
直到1996年12月的一個早晨,鄧小平醒來後發覺自己呼吸不暢,他無法完成吞咽,更不能做到平日里完成的活動。
身邊的醫生無法應付這個局面,馬上將他送往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這一走,鄧小平再也沒能回到家。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享年93歲。
卓琳給中央寫了一封信,轉告了鄧小平的遺囑:
「不設靈堂;不搞遺體告別儀式;解剖遺體,留下眼角膜;把骨灰撒入大海。」
她還告訴前來悼唁的晚輩,
「我不求你們能當多大官,只求你們能像小平同志一樣,時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老老實實為人民做事,這便是你們對小平同志最好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