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絕後的明末內鬥極大地損害了後世百年發展

明末內鬥,當屬空前絕後的存在,足以堪稱中國歷史之最,極大地損害後世百年發展。


1644年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而亡。

表面上,崇禎這一死,明亡似已成定局。實際上,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僅掌握了北方大部分地區。而且這些地區的政權,主要依靠地方官紳的歸附取得,未能有效地將其納入統治,只是名義上的管轄,並不穩固。


此時,清軍遠在山海關外,一時之間還無力染指華夏。淮河以南,盡數處於明政府的掌控。崇禎雖死,明朝的影響力仍在,明朝的半壁江山仍在。

只要南明自己不作,不要說保住半壁江山不成問題,就是恢復中原實現再一統也未嘗不可。理由非常簡單,不論是從財力上還是人力上來說,南方都擁有相當雄厚的基礎。


伴隨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到明朝時,南方已經完全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重心。賦稅佔了全國財政近一半之巨,故而有「江浙熟天下足」一說。再就人口而論,保守推算的話,南方人口也有五六千萬,佔全國絕大部分。


這麼多的賦稅、糧食以及人口,加之許多重要資源掌握在南明朝廷手中。想比於當時的清廷、大順政權任何一方,都有着巨大的無可比擬的優勢。

至於說由南向北的統一會困難重重,不可否認,歷史上確實幾無成功的案例。但不要忘了,明朝是怎麼建立的?打破這個慣例的人,正是明朝的開創者——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從南往北打,驅除出元朝勢力於中原,繼而建立了大明王朝!


物質條件、精神條件足以支撐恢復中原的大業。


不過是大夢一場空,不過是孤影照驚鴻。這番設想,終歸只是我們這些後來人的一廂情願!又被那無情的一頁歷史所羞辱。


從南明的弘光朝廷的立君開始內鬥如影隨形。


崇禎死訊傳到南方以後,留守南京的官員們迫切需要選擇一個人繼位掌控大局,穩住四散飄零的局面。當然,最主要目的是凝聚人心和共識,團結在新皇帝周圍,齊心協力為恢復大明而奮鬥。

按照血統遠近的關係,理應選擇福王朱由崧,而且大多數人對此也達成聊共識。然而,以錢謙益為首的東林黨人,開始跳出來極力反對,理由是福王朱由崧不賢,因此想要推舉潞王朱常淓。


東林黨人所言是否屬實呢?朱由崧繼位以後的表現如何呢?

朱由崧登基後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想着如何整頓力量收復河山,而是在南京城內大肆搜羅美女供自己享受。也就是說,東林黨人所言不虛,朱由崧德行不舉。


但東林黨人推舉的潞王朱常淓,同是嗜好吃喝玩樂的紈絝子弟,對清廷一心媾和求榮的苟且之輩,與朱由崧比較賢在何處?


其實,東林黨人反對的緣故,與朱由崧賢與不賢根本沒有關係。他們之所以反對朱由崧,是因為他們曾經極力阻撓過神宗立朱由崧的父親為儲君。因此,他們擔心一旦朱由崧上位,自己則會失勢遭到打擊報復。


關係明朝半壁江山的社稷大事上,東林黨人首要考慮得是如何從中攫取利益,保證不使自己利益受損,至於家國大利則是其次。等到朱由崧真繼了位,他們唯恐遲了半分,迅雷不及掩耳之姿改為支持朱由崧,其立場轉變之快令人嘆為觀止!

有人對此做過恰如其分的評價:「士林無羞惡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為得意。」以擇賢君之虛,行維護自身利益之實。私心作祟還要假借大義之名,掛羊頭賣狗肉一貫如此,毫無羞恥感、羞恥心。


並且值得一提的是,那些過去投降李自成的偽臣,前來投奔弘光朝廷時,東林黨人極其鄙視一律拒絕錄用。可當輪到東林黨人自己時,則是爭先恐後地前去乞降清廷求取錄用。


尤以代表錢謙益為甚,關於其投水嫌涼的傳聞無論是否屬實,有一點卻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傳聞能存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大家的心聲。

如果說錢謙益投水傳聞還存有疑問,那麼率先剃髮出城跪迎清軍,就是錢謙益如何也否認不了的。非要說錢謙益暗中資助反清復明的活動的話,當初在更高的位置和平台為何沒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南明的文臣如此,武將概莫能外,抵抗外敵時退縮不前,欺壓百姓時一馬當先。


如明末軍閥左良玉擁兵自重,長期盤踞湖北。面對大順軍時唯唯諾諾,絲毫不敢與其交戰,對待無辜百姓重拳出擊。縱兵搶掠屠戮武昌百姓,南下時又沿途擄掠不止,至九江奸淫擄掠欺壓百姓,且將九江城毀於一旦。

又如綽號花馬劉的劉良佐,弘光朝廷未立之前,南撤敗退途中一路縱兵擄掠百姓,遇有百姓反抗大加屠戮。偏偏這樣一個立下任何戰功的人,僅僅因為參與擁立福王朱由崧,便受封為廣昌伯。


多鐸率清軍攻取南京後,劉良佐身為將領不僅棄城逃跑,在清軍只有三百追兵的情況下,反而以三萬兵力向其投降。為了討好新主子的歡心,鎮壓江陰人民反清起義時居然衝鋒在前,同清兵一起參與江陰屠城,屠殺自己的同胞。

南明的將領,更像是為了殘害同胞,斷送社稷的存在。南明有像劉良佐這樣的鼠輩,豈有不亡之理。


借虜平寇令親者痛仇者快。起初清軍只佔據了北京附近地區,威脅自然不算明顯,南明視大順政權為首要威脅倒也正常。可隨着局勢的劇烈變化,清廷想要統治中原的野心已漸漸凸現,擊潰李自成佔領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兵鋒進抵淮河以北,局勢已經不言自明了。


弘光朝廷的主導者們,卻還幻想着聯合清廷剿滅大順政權,延續「借虜平寇」之策。


互相傾軋歷史上有過,屠戮百姓歷史上有過。但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不加收斂反而愈演愈烈的情況實屬罕見,弘光朝廷乃至南明豈能不以悲劇收場?個人利益置於家國大利之上,不亡沒有天理!


滿清能夠奪得天下,取勝之處真不在於滿清有多先進,實在是南明爛入骨髓無可救藥。


回到文章的開頭,我為什麼要說南明內鬥損害了後世百年發展?


清朝取代明朝後面貌煥然一新,相較明朝來說有太多進步之處。前期即滿清入關以後,一定程度上,實實在在地解放和促進了生產力發展,這是不能否認的。


不過,一旦將其置於更長的歷史維度,放眼於世界文明的發展進步,滿清統治的近三百年時間,較世界發展則是不可置疑的落後,或者準確一點來說是倒退,將業已落後的為歷史所拋棄的封建專制統治推向了頂峰,阻礙中華文明發展進步使其固步自封,成為近代中華民族屈辱的根源。


一份比較如下:乾隆57年,紐交所成立。道光17年,寶潔成立。道光29年,輝瑞成立。咸豐10年,JP摩根成立。同治8年,高盛成立。光緒6年,柯達成立。光緒8年,埃克森美孚成立。光緒12年,強生、可口可樂成立。光緒18年,通用電氣成立。光緒29年,福特汽車成立。光緒31年,愛因斯坦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宣統3年,IBM成立。


因此有人作過假設,明亡以後,封建制度逐步走向消亡,中國完全有可能轉型成功。可惜歷史沒有如果,這或許就是歷史的悖論,因為歷史永遠不可能重來。一切推測與假設只能是推測與假設,永遠不可能得到事實的支持和驗證。明如果沒有被清取代,能否成功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將是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


要是明朝不亡,又會引出另一個歷史悖論來。


清廷徵召當時著名的思想家黃宗羲前去修史,作為曾經的明臣,黃宗羲為了不丟失自己的名譽,自然不願意前去接受清廷的徵召。不過,黃宗羲卻向清廷派去了自己的學生萬斯同。因為黃宗羲擔心,如果史書由其他人參與抒寫,東林黨人會遭到摸黑和攻擊,為了掌握話語權,於是派出了自己的學生去修史。


可見,明朝的黨爭觀念有多麼根深蒂固,即使王朝覆滅依然阻止不了黨同伐異的延續。如此無可救藥的王朝,怎麼會有挽救的餘地,怎能保證不為滿清所取代。

這就是第二個歷史悖論:互相傾軋的明朝不能不亡,明朝滅亡又勢必會被滿清取代,重新回到我們不願面對的軌道上來。


處在明末那樣一個時代,正是歷史轉折的重大關頭,明末主導者們毫無歷史擔當感與使命感,只顧個人蠅頭小利,致使國家與民族發展遭遇逆流。因為明末這場內鬥的結果,不再是簡單的王朝更替,而是決定中華民族今後往何處去!


中華民族有過漢唐盛世的輝煌,有過領先世界千年的自豪驕傲,卻在近代落後於世界發展文明進步,這一切根源的根源,要追溯到明末的空前絕後的黨爭內鬥。罪魁禍首皆係為一己私利置家國大利於不顧內鬥的臣子們,他們必須為中華民族的落後負責。


凡是參與過明末黨爭內鬥的人,都是歷史的罪人,是中華民族史上的罪人。他們不會想到,他們死去的幾個世紀以後,民族要遭遇何種之屈辱,後來人要為此付出多大代價。


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做歷史的紂王,用文字的方式給這些人施以炮烙之刑,把他們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反覆鞭撻!讓後世永不再重蹈覆轍,樹立強烈的民族榮譽感與歷史使命感擔負重任,為民族為文明的發展進步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