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生前身為太子,但墓誌僅有55字,卻揭開了李世民的真實想法

說起李建成,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

他是唐朝建朝以來的第一位太子,因為與弟弟李世民爭奪皇位,最後在「玄武門之變」中被其射殺

而李建成死後被葬在了長安,也就是現在西安。而李建成墓如今早已被洗劫一空,只剩下了僅有55字的墓誌。

李建成生前身為太子,為何墓誌卻只有短短的55個字呢?這是李世民的授意么?

然而,當專家們對其進行了研究之後,卻從這55字的墓誌當中,發現了李世民對哥哥李建成的真實想法。

李建成墓誌上究竟隱藏着什麼玄機?他們兩兄弟之間又有着怎樣的糾葛呢?

圖源網絡

兄弟攜手,逐鹿天下

這件事,我們還要從隋朝末期開始說起。

當年,隋煬帝暴虐無道,天下百姓民不聊生,而李淵在當時擔任了太原留守,他胸懷大志,一心想要建立一個盛世,因此,他便生出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於是,李淵開始尋訪天下能人志士為己所用,一時間,他的麾下可謂是聚集了天下英才

但除了手下這些能臣強將之外,李淵還有四個兒子,他們各個天賦異稟,為大唐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

圖源網絡

為了成就霸業,李淵制定了周密的計劃,他命長子李建成與四子李元吉南下,在南方招兵買馬,積蓄力量

而李世民則留在了李淵身邊,協助他在太原準備起事,以圖天下。

在李淵的四個兒子中,李建成為長。中國古代最講究長幼尊卑,因此李淵非常器重長子李建成,安排了諸多能臣武將在他身邊,想重點培養他作為自己的接班人。

受到一些古裝劇的影響,我們對李建成大多都是一些不好的印象,實際上,真正的李建成有着雄才大略,完全有資格被立為太子

圖源網絡

後來,李淵在河西與隋軍交戰,最後大獲全勝,取得了河西大捷,此戰中李建成便是唐軍主帥

而李建成為了擊敗隋軍,在一幫謀士的幫助下,對隋軍的各方面信息都做了非常細緻的研究,並對河西一戰做了詳細的部署,可以說,此戰的勝利是必然的結果

經過此次河西大捷,李淵便更加地喜歡和欣賞自己的這位長子了,這也為李建成日後成為太子,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最後,李淵率兵攻陷了長安,並在長安稱帝,定國號為「唐」。而李建成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當朝太子。

圖源網絡

血染玄武門

唐朝建立後,時局尚不安定,大小軍閥割據在全國各地。

而此時,李建成受封太子,便不宜領兵作戰。畢竟,除非是萬不得已,不然哪有讓儲君上戰場的道理?因此,李淵便把李建成留在了長安,協助自己處理朝政。

但是,太子不能去平叛,那總要有人去的,因此,這個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最後便落在了李世民的頭上

於是,李世民從此便開始四處征戰,先後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等軍閥。

圖源網絡

李世民常年地在外征戰沙場,由於他身先士卒、體恤下屬,因此漸漸地在軍中擁有了無法取代的地位和威望。

再加上李世民禮賢下士,他在征戰的過程中還招攬一大批能人異士,至此,李世民便有了與哥哥李建成抗衡的實力。

但是,遠在長安的李建成還尚未意識到,如今的李世民已經開始羽翼漸豐。

在李世民率部平定王世充叛亂後,朝中大臣紛紛上書為李世民請功,此時,李建成逐漸地意識到,自己這個秦王弟弟,已經成為了他帝王路上的一個「絆腳石」

圖源網絡

雖然,已經成為太子的李建成,距離皇位就只有一步之遙,但是,李世民戰功顯赫,李建成漸漸擔心他會危及到自己的地位。

於是,李建成本着先手必勝的原則,決定率先對李世民出手。

隨後,李建成便開始給自己「立人設」,試圖讓大批的朝臣倒向自己。同時,他還要孤立、排擠與李世民交好的大臣,企圖翦除李世民在朝中的羽翼。

雖然一切都進行得非常順利,但李世民所立下的赫赫戰功卻是他無法撼動的,礙於自己太子的身份,李建成不能上戰場,所以他非常的需要在軍功上有所建樹。

圖源網絡

於是,李建成便多次上書李淵,請求他恩准自己帶兵出征,以此在軍中建立威望。

同時,他還通過各種手段削弱李世民在軍中的勢力,凡是與李世民親近的將領一概不用,最後,他又讓李元吉接分化了李世民的兵權。

雖然李建成動作頻頻,不斷弱化了李世民的實力,但是李建成仍然認為,他是自己繼承大統的最大威脅

其實,魏徵曾預見了「玄武門之變」,並且還向李建成諫言過。

圖源網絡

「太子殿下千萬要小心秦王,如今秦王勢不可擋,唯有除掉他才能以絕後患」

但是,李世民畢竟是他的親弟弟,況且父皇李淵尚且在世,如果他殺掉李世民,也沒辦法跟父皇交代啊。

那麼,李世民又是怎麼想的呢?

李世民自然也是不願手足相殘,畢竟兩人是親兄弟,若非迫不得已,他是萬萬不想跟兄弟刀劍相向的。

圖源網絡

但他麾下的人卻並不這麼想,他們認為二殿下南征北戰,為大唐建立了汗馬功勞,最後竟然要承受親兄弟的排擠和打壓,這是什麼道理嘛?

並且,很多人都認為,這個太子之位原本就應該是李世民的,因為李淵曾親口答應李世民,只要他有軍功在身就將其立為太子,可是如今卻說話不算話了

那麼,面對自己針鋒相對的兩個兒子,此時李淵又在幹什麼呢?

作為唐朝的開國之君,李淵更在乎的是江山穩固。

圖源網絡

因此,他默許了李建成對李世民的打壓,而對於李世民他卻只是以安撫為主。

李淵的態度,從某些層面上更加激化了兩個兒子的矛盾,同時,也讓此次奪嫡走向了手足相殘的局面。

此時,李建成和李世民也都明白了,他們兩兄弟之間,已經再也回不到從前了,勢必要爭個你死我活。

最終,李建成還是決定聽取魏徵的建議,並且,再次本着先手必勝這一原則,率先除掉李世民。

圖源網絡

但他並不想背上殺害親弟弟的罵名,於是,他便向李淵進言。

「父皇!二弟如今威望甚高,他將我取而代之不要緊,只怕他想要的不僅僅是一個太子之位啊!」

這種事情李淵又豈會不知,如今李世民已經難以控制,如果再不加以制止,那後果將會不堪設想。

但讓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李世民此時早已知曉了父兄對自己的態度,經過了反覆地權衡之後,他也終於下定了決心,並且準備先李建成一步下手。

圖源網絡

最終,李世民為了自保便發動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而李建成和李元吉皆葬身於此,李世民也成為了李淵唯一的兒子,縱使他萬般不願,也不得不將李世民立為太子

經歷過此事之後,李淵的身體開始一日不如一日,不久之後他便將皇位傳給了李世民自李世民繼承皇位開始,中國歷史便正式步入了著名的「貞觀之治」。

干涉著史

李世民曾經歷過多年的征戰,他親眼目睹了這個華夏大地的滿目瘡痍,百姓的民不聊生。因此,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勵精圖治,讓百姓們安居樂業。

此外,李世民也對曾經支持李建成的大臣網開一面,對於那些有經世之才的大臣,他不僅既往不咎,還予以了重用。

圖源網絡

在多年之後,「玄武門之變」已經逐漸地成為了歷史,但李世民仍然處在煎熬之中,不過想想也是,任誰殺了自己的親兄弟心裏都不好受。

當然,除了煎熬之外,他還在擔心。

每一任君王都在意的東西,莫過於自己究竟是功蓋千秋,還是遺臭萬年。

所以,李世民便想去了史官那裡打探消息。

圖源網絡

本以為此行會很順利,但他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身為一國之君,居然被對方拒絕了,這可讓李世民有點掛不住了。

史官無奈之下,只得向他解釋,他作為一個史官,只能按照真實的史實進行記錄,無論怎樣都不能遺漏君王的一言一行,這樣才能供後世君王參考借鑒。

雖然史官對他這個皇上一點也不留情面,但李世民轉念一想,對方這是職責所在,並且也言之有理,於是他只得作罷。

但李世民回去之後,仍然久久不能釋懷,他真的很想知道,史書中究竟是如何記載「玄武門之變的」,甚至為此夜不能寐。

圖源網絡

最後,李世民實在是忍不住了,於是他便找到了房玄齡

房玄齡自打從晉陽起兵時,便一直追隨李世民,並且還與李世民一起征戰多年,因此,他覺得房玄齡一定很好說話

「朕作為一國之君,為何不能看史官所著?」

「史書是記錄史實的,並非是為君王歌功頌德的,因此,陛下看了裏面的內容極有可能會龍顏大怒。」

「朕向來與他人不同,朕要看這史書主要是為了自省,你快把史書給朕看看!」

「陛下乃是古今明君,怎會有過錯,史官們記下的一定也都是陛下的功德。」

圖源網絡

很顯然,李世民並不吃這一套,他仍然命房玄齡拿史書給自己看。房玄齡膽子小不敢違抗聖意,只得吩咐史官將史書盡數取來,呈聖上閱覽。

拿到史書的李世民興奮不已,他豈會不知自己功蓋千秋?自己的功德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他要看史書,不就是為了那個唯一會讓人詬病的「玄武門之變」嗎?

可是,史官們的記錄卻讓李世民非常的失望。

原來,史官們知道,「玄武門之變」是這位千古一帝身上唯一的污點,他們擔心自己小命不保,所以便沒有如實記錄。

圖源網絡

最關鍵的是,這些史官改也不好好改,裏面記錄的東西,就像是在刻意強調他沒有做過這些事情一樣,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

於是,他便命史官們將史書重著,並要求他們如實地進行記載

既然,「玄武門之變」成為了李世民身上的一大污點,那麼他又是如何看待李建成的呢?

李建成墓誌背後的故事

李建成死後,李世民令人將其草葬,甚至還不如一個朝廷官員有牌面,但如果你覺得李世民憎恨他,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圖源網絡

雖然,李建成的墓如今早已被盜墓賊洗劫一空,但幸運的是警方追回了他的墓誌,而李世民對這位哥哥的態度,我們也能從中窺得一二

而李建成生前身為太子,他的墓誌只有短短的55個字。

「大唐故息隱王墓誌,王諱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師,粵以貞觀二年歲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長安縣之高陽原。」

在李建成簡短的墓志銘中,專家們都將目光集中於「隱」一字

圖源網絡

「隱」這個字是李建成死後的謚號,但重點卻不在於這個這個謚號的意義,而是在於這個謚號曾被修改過。

專家經過研究之後發現,這個謚號原來很有可能是惡謚——「靈」

那麼,李世民為何將惡謚給修改了呢?

後來,專家們也對李世民這一舉動進行了猜測,他們猜想,李世民為李建成定下惡謚的時候也許是出於一些政治目的

圖源網絡

畢竟,如果李建成沒有問題,那麼自己會更加的被人詬病。

但是呢,他們畢竟是親兄弟,從小一起長大,後來跟隨父親一起南征北戰,也曾一起醉卧沙場,患難與共。

只是,權利讓他們的兄弟之情變了模樣,使得他們不得不刀兵相向,因此,等風頭一過,他便將惡謚「靈」改成了「隱」。

從李世民修改謚號這一點來看,他也在為李建成的悲慘結局感到心痛,如果他們不曾一起逐鹿天下,想必兄弟四人一定會是另一個結局。

圖源網絡

歷史上真實的李建成並非庸碌之輩,他也有雄才偉略和治世抱負,而作為千古一帝的李世民,雖然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偉大君王,但他也並非毫無缺點。

學習歷史、了解歷史,不僅是為了知曉過往,更是為了透過厚重的史書,在細節中尋找那一個個和你我一樣的普通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