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記者與周總理握手後,故意掏手帕擦手,周總理用一個動作反擊

經常在影視劇作品中看到周總理的卓越風采,周總理雖然已經離開我們多年,但是我們卻始終銘記着他的音容笑貌。

面對不同的人,周總理的笑容和神態也各不相同,在面對群眾的時候,周總理的臉上總是有春風般的溫暖笑容。面對國際友人時,周總理的臉上的笑容淡定而從容,總是不慌不忙又寬豁大度。

周總理鞠躬盡瘁,忘記自己的身體。新中國的成立不易,但是建設也更不易,所以,在剛建國的那幾年,周總理犧牲了大量的睡眠時間,那個時代,雖然媒體並不發達,但是從周總理疲倦的神態也可以得知,他是夜以繼日地工作。

剛剛成立的國家所有的事情都特別多,無論大事小事,周總理總是要親自過問,在他眼裡沒有小事,只有對國家有益的大事。為了國家和人民周總理經常忘記自己的存在,哪怕是久卧病榻,也時刻想着國計民生。

周總理的事迹非常多,一生的功績也多到數不清,除了在政治和軍事上的建樹之外,周總理還是一位卓越的外交家。周總理經常用最簡單的話闡述最深刻的道理,提出的一些國際原則對世界的影響也非常深遠。

美國在我國剛建立不久,想趁虛而入,一開始頻頻在朝鮮邊境做小動作,最後就乾脆介入了朝鮮戰爭。美國仗着自己擁有先進的武器,通過入侵朝鮮對我國東北邊境進行威脅。

我們是個友好的國家,對於不友好的挑釁也是忍無可忍,對待美國含有敵意的挑釁,我們嚴厲警告美軍不得越過三八線。但是美軍卻無視我們的警告,在麥克阿瑟的帶領下越過了三八線。

平靜多年的鴨綠江邊境再次響起了轟炸聲,美國空軍部隊掠過我國邊境上空,對我國邊境的安全造成了干擾。中國人民並不是好欺負的,在對方一再挑釁下,我們拿起武器,讓美軍見到了中國人的骨氣和勇氣。

朝鮮半島雖然進入了和平狀態,但是卻留下了很多歷史問題。這些遺留問題按照國際規則,需要通過會議談判進行解決。1954年,周恩來領導代表團參加了日內瓦會議

此時剛獲新生的中國正處於百廢待興的階段,在國際的地位和名氣並不高,甚至連國外的一些媒體記者也不把我國放在眼裡。有一個美國記者就想通過輕視周總理的方式,對我國進行侮辱。

美國記者公然挑釁,周總理淡定反擊。周總理面對每個人都會報以溫和的笑容,但是這位美國記者卻做出了侮辱的舉動。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周總理依然伸出了禮貌的雙手,但是美國記者卻在握手之後,用自己的手帕反覆擦拭。

事情還遠遠不止如此,美國記者在擦完手之後,還故意用言語挑釁侮辱周總理,說自己不應該與好戰之人握手。當時在場的還有不少其他國家的領導人和媒體記者。

大家紛紛把目光對準了周總理,大多數人都抱着看熱鬧的心理,甚至還幸災樂禍地看周總理如何走出如此難堪的境地。周總理卻非常從容淡定,沒有進行任何言語上的反擊,只是拿出自己的手帕,對雙手反覆擦拭。

而且周總理在擦完手之後,並沒有像那位美國記者一樣裝回口袋,而是直接走向垃圾桶丟了進去。然後他淡定地向大家解釋:「這塊手帕恐怕已經無法再洗乾淨了,所以只能直接丟掉。」

美國記者見狀,臉色立馬變得非常難堪,他沒想到,周總理只用一個簡單的動作就擺脫了尷尬,而且反敗為勝,讓他處於更加尷尬的境地。周總理就是這樣用平常的動作和語言,反擊了外國記者的挑釁。

在國外的記者中,美國記者是最為無理取鬧的。又有一個美國記者對周總理髮出了無理的質問,他故意提到周總理用的鋼筆,笑話周總理用的美國產品。但周總理卻雲淡風輕地表示:「這是我們的戰士從朝鮮戰場上繳獲的戰利品。」

當時,新中國參加的國際會議並不多,但是日內瓦會議卻讓許多國外領導人看到了周恩來的風采,也看到了我們中國未來的希望。周恩來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和風淡雲輕的舉動,贏得了眾人的尊重和愛戴。

周總理的外交智慧,讓國際友人為之欽佩。周恩來參加萬隆會議時,再次以自己的外交手段大放異彩。在會議召開的第一天,伊拉克國家的某位代表突然大放厥詞,對共產主義進行惡意攻擊。周總理依然沒有針鋒相對的反駁,表示參會並不是吵架,而是有合作意向。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展示了周總理卓越的眼光和寬廣的胸懷。然後周總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外交準則,改變了很多國家對社會主義的一些誤解和看法。許多國家在周總理的影響下達成了共識,解決了分裂擴大的問題。

周總理的舉動和語言似乎沒有太高深的外交技術,但是卻體現了不卑不亢的民族精神。中國語言樸實無華卻又博大精深,周總理就是用簡單的語言藉助自身的外交智慧,對有敵意的國外媒體進行反擊。

在參加日內瓦會議之前,許多國際友人對周總理並不了解,也沒有見識過他在外交方面的風采。短短几天的會議,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就讓世界認可了中國,也讓世界看到了我們的友好和誠意。

在周總理外交政策的推動下,我國參加國際活動的數量也在日漸增加。中國文化也以輸出的方式向世界人民展現,與我國友好邦交的國家也日益增多。用現在的話來說,我們的朋友圈涉及的範圍越來越廣。

些與我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都與周總理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但同時,我們也替周總理惋惜,因為周總理直到晚年也沒有一兒一女,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國家和人民。

1976年,周總理離開了熱愛他的人民,但他的光輝形象卻牢牢刻在了群眾的心裏。我們的腦海中經常會浮現周總理和藹可親的笑容和鏗鏘有力的聲音,對於我們來說,周總理並沒有離去,他的精神和意志永遠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