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戴笠與林彪密談,30年後蔣介石看到談話報告:雨農壞我大事

戴笠作為國民黨的特務頭子,深受蔣介石的信賴;而林彪作為解放軍的高級將領以及曾經蔣介石的弟子,深得蔣介石的青睞。

1941年林彪從蘇聯養傷歸來,途中需要經過國民黨的駐地西安,蔣介石得知後希望派出戴笠與林彪接觸,並試圖說服林彪加入國軍。

結果蔣介石沒有等來戴笠的喜訊,反而林彪率領八路軍在戰場上節節勝利,蔣介石對戴笠與林彪的密談感到十分懷疑。

1946年戴笠因為飛機失事去世。25年後的1971年,他與林彪的談話內容為蔣介石所知,老蔣大怒道:「雨農(戴笠,字「雨農」)壞我大事!」

那麼,戴笠和林彪交談的內容是什麼?為何戴笠遲遲不告訴蔣介石?

試圖拉攏

1938年2月發生了一場嚴重的誤會,林彪身穿繳獲的日軍大衣,正在戰場之上巡視,突然被晉綏軍的一名哨兵誤認為是日軍,只見一顆子彈從其右腋經左側背穿出。

正是被友軍誤傷的這一槍,給林彪留下了困擾其一生的後遺症。

為了更好地療養傷病,林彪被立刻送往蘇聯治療。

3年之後,1941年的10月,林彪經過一段時間的修養之後準備回到國內繼續指揮作戰。

林彪回國的路上需要經過西安,這裡當時屬於國軍管轄的區域,我黨希望國民黨方面看在林彪是抗戰英雄以及黃埔子弟的份上,對其多加照顧。

消息一經傳出就在國軍內部引發了巨大的討論,因為林彪此前在平型關大捷中打響了知名度,國軍內部許多將領都紛紛對林彪致以敬意。

而且國軍內部當時有很多人都是黃埔出身,甚至和林彪就是同一屆的學員。雖然他們分屬不同的陣營,但是大家也還是希望能夠拋開成見坐下來敘敘舊。

蔣介石當時知道了這個消息之後,他覺得這是拉攏林彪最好的機會,於是就叫來了胡宗南,讓他前去執行策反林彪的重要任務。

胡宗南被派去先進行初步的接觸工作,當時胡宗南是負責西安方面的軍事行動,同時也是黃埔一期的學員,論輩分是林彪的師兄,因此兩人還是能夠談得上話的。

胡宗南為人八面玲瓏,十分善於社交,同時也是蔣介石的心腹愛將,蔣介石十分信任這個學生。

胡宗南對此事十分重視,一來能夠在校長面前表現一下自己,如果能夠成功拉攏那必然是一件不小的功勞。其次,他也想和這位學弟好好交流,期間也十分尊敬林彪。

胡宗南和林彪見面之後相談甚歡,尤其是談到各自對軍事的看法時更是眉飛色舞,不過胡宗南似乎忘記了此行的任務。

在策反工作方面胡宗南做得不盡如人意,蔣介石估計也是料到了胡宗南的辦事能力,於是還派出了戴笠前去和林彪交談。

戴笠作為蔣介石的心腹愛將,自然被給予了厚望。

自從西安事變戴笠於緊急關頭救了蔣介石之後,他就獲得了蔣介石的信任,經常執行許多重要的任務。

因此蔣介石對於這一次的拉攏行動充滿希望。

曾經的第二代東北王張學良也被蔣介石拉攏過,因而這一次他將全力以赴將林彪拉攏過來。

戴笠當時已經位居軍統局的局長,不過他還是黃埔六期的學員,是林彪的師弟,於是戴笠接到任務之後也是馬不停蹄地趕去見這個師兄。

來到西安之後,由於胡宗南和戴笠是結拜兄弟,因此胡宗南也在儘力配合戴笠的要求。

而戴笠則要求將胡宗南的人全部調走,他要獨自一個人和林彪交談。

胡宗南自然也沒有多想,隨即將所有人撤走,他自己也退出了交談,戴笠獲得了一個和林彪單獨相處的機會。

林、戴兩人具體聊了什麼,外人不得而知,只是胡宗南在給戴笠打電話的時候,那邊的人告訴胡宗南戴笠和林彪聊得很好,而且一聊就是一夜。

等到戴笠和林彪談完之後,戴笠就滿臉高興地將林彪送走,看上去似乎大事已成,回去之後戴笠就針對這一次談話寫了一份詳細的報告。

然而,正當蔣介石詢問戴笠是否順利完成任務之際,戴笠卻出人意料的草草敷衍蔣介石,讓蔣介石以為任務沒有完成。

於是就將此事放下,一直到1971年才得知當年的真相...

那麼,為何蔣介石會如此器重林彪?接連派出兩大心腹前往拉攏,此前蔣介石和林彪之間有過怎麼樣的故事?

四次隔閡

林彪作為我國十大元帥之一,其在解放戰場上的出色表現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戰功,蔣介石雖然對他咬牙切齒,但也不得不佩服他的軍事指揮能力。

其實,林彪曾是黃埔第四期的學員,蔣介石最遺憾的事情莫過於沒留住當年這位讓自己損失慘重的人才。

蔣介石當年沒注意到林彪也情有可原,因為林彪還在黃埔軍校的時候表現十分平靜,性格的內向加上學習的平庸,讓蔣介石完全沒有注意過這個學生。

聶榮臻同樣是黃埔軍校的學生,他曾經評價過林彪學習上平庸,政治上也不活躍,正因如此蔣介石才會對林彪沒有太大印象。

兩人在黃埔軍校有過唯一的一次交集,只是蔣介石沒有把握住機會,錯失了這個人才。

1925年11月,蔣介石在校園內閑逛,看到有一個教室正在上課,裏面講的內容是他曾經指揮過的一場戰役,於是蔣介石就悄悄坐在後排認真的聽了起來。

老師講完之後,要求學生來分析這場戰役取勝的條件,隨後林彪就開始上台回答。

他由於膽怯,講得並不算太好,但是畫圖的能力卻給蔣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蔣介石對這個學生頗有好感,於是下課之後就將林彪叫到了自己的辦公室談話。

蔣介石見到林彪之後,覺得這個人少年老成而且城府極深。

不過蔣介石感覺到這是一個人才,他也想將其招致麾下,結果還沒聊多久,蔣介石就因為汪精衛要找自己就離開了。

由於走得比較匆忙沒有打招呼,所以兩人開始有了第一次隔閡。

林彪是一個敏感的人,他覺得蔣介石此舉是不尊重自己,傷害了他的自尊心,同時也認為蔣介石是一個善變的人,不適合打交道。

不過蔣介石對此並不知情,他在幾個月之後再次找到了林彪,表示希望他畢業之後能夠來總司令部工作。

林彪雖然對此前的事情還十分介懷,但是聽到能去總司令部工作還是十分激動的,他也希望能夠更上一個台階。

於是,不善言辭的林彪回答:「感謝校長的認可和栽培。」

結果蔣介石聽完之後以為是林彪委婉地拒絕自己,感到面子上掛不住的蔣介石沒有再考慮林彪的事情,只是簡單地說以後再考慮,從此兩人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兩人因為此事有了第二次隔閡。

不過,當時蔣介石也沒想到這個學生日後會成為自己的大敵,在林彪畢業之際蔣介石還曾經通過陳立夫了解林彪的情況。

陳立夫經過調查之後告訴蔣介石,林彪很有可能已經投共,蔣介石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於是再次斷絕了將林彪招致麾下的想法。

兩人也有了第三次隔閡。

然而,讓兩人徹底決裂卻是在1933年2月。

當時蔣介石派國軍圍剿蘇區,林彪指揮了黃陂和草台崗兩次戰役,殲滅國軍3個師同時俘獲了25000多人。

林彪一戰成名,蔣介石也被林彪所震驚。

他在後悔之餘更多是感到憤怒,於是懸賞十萬元要拿下林彪。

這也是兩人的第四次隔閡。

經過四次事件之後,林彪和蔣介石漸行漸遠,但是蔣介石卻經常為林彪的軍事才能所震驚,直到後來林彪途徑西安的時候才有機會對其進行拉攏。

那麼,當年戴笠的秘密報告是什麼?

秘密報告的曝光

林彪自獨立領兵打仗之後就展現出了驚人的軍事指揮才能,除了多次將蔣介石指揮的圍剿打退以外,更是在抗日戰場上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當時,想要消滅一個日寇就要付出幾個中國士兵的犧牲為代價,然而林彪指揮的平型關戰役卻創造了奇蹟。八路軍以600多人傷亡的代價消滅了日寇1000多人,打破了日寇不可戰勝的神話。

林彪憑藉平型關一戰名揚天下,就連蔣介石都稱讚其是「殲敵如麻」。

當時蔣介石對我軍並無好感,能夠給出如此評價已經是蔣介石最高的讚賞了。如此一來,蔣介石自然渴望能夠將林彪招致麾下。

然而,當時戴笠在見完林彪之後卻含糊其詞,讓蔣介石以為林彪已經拒絕了戴笠。

沒能夠將林彪招致麾下是蔣介石永遠的一個傷疤,他將在解放戰場上受到昔日學生的重創。

1948年11月林彪指揮平津戰役,消滅了國軍52萬人,使得華北地區的主力部隊全部覆滅。

遼瀋戰役之前,蔣介石就對林彪讚譽有加,認為林彪是整個黃埔出來最優秀的學生,接連將自己的學長和老師都打敗了。

蔣介石後悔當初沒能好好照顧林彪,讓他對自己心生不滿最終加入了中共,這讓蔣介石在晚年也不斷反思自己。

然而,20多年後的1971年秋天,當林彪墜機的消息傳到台灣後,蔣經國卻意外地發現了一份戴笠和林彪在西安的談話報告。

蔣介石知道後立刻拿回來仔細查看,結果看完之後火冒三丈,更是直接罵道:「雨農誤我大事!」

當初,戴笠回來見蔣介石的時候,完全沒有提及過這一份報告的存在,全程就和蔣介石說一些家長里短的事情,讓蔣介石一度打消了招攬林彪的想法。

然而,這一切全部都要怪戴笠這個人過於貪功。

他想着能夠在蔣介石不知情的情況下將林彪拉攏過來,這樣就可以給蔣介石一個驚喜,也能夠讓自己獲得更多獎賞,因此戴笠選擇了隱瞞事實。

如果戴笠一早告訴蔣介石也還沒那麼生氣,可是看着之後林彪在戰場上的出色發揮,蔣介石更是心如刀割。

正因如此,當蔣介石看到戴笠的報告時直接暴跳如雷。

蔣介石直接表示,戴笠和林彪談得好好的為何不把消息告訴自己?如果自己知道情況是這樣,必然會花費更多心思去拉攏林彪。

戴笠在報告中表示,和林彪的交涉比較順利,自己是有信心能夠拉攏的。

如此一來,蔣介石以為自己當初再加把勁就能夠說服林彪。

不過蔣介石和戴笠都想得太簡單了,戴笠低估了林彪的革命意志,他不會那麼輕易被蔣介石和戴笠說服,因此之後戴笠對林彪的工作也沒有後續。

1946年3月,戴笠乘坐的飛機在南京失事,戴笠葬身岱山,因此,對林彪的工作也不了了之,所謂的驚喜自然不復存在。

而蔣介石看完報告之後同樣遐想不斷,他認為自己當初只要開出更好的條件,林彪就能為他所用。

然而,有沒有這份報告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結語

蔣介石想要拉攏林彪註定不能成功,因為當時的林彪有着崇高的革命意志,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一直站在人民的對立面,如此一來就已經斷絕了林彪加入國軍的可能。

無論是胡宗南、戴笠還是蔣介石,都無法動搖林彪的信念,更不用說此前在黃埔軍校時蔣介石對待林彪的態度。

這也是蔣介石不能知人善用的表現之一,最終導致了蔣介石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