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與基督教:百姓和朝廷的分歧和一致

鴉片戰爭是朝廷和洋人的事

鴉片戰爭因鴉片而起,禁煙是朝廷的事,民眾基本沒有響應。反而是反對禁煙,有的是販煙者,有的是吸煙者,反對朝廷的禁煙。洋人認為鴉片本身是葯,其他地方都沒有問題,清朝人上癮是因為控制不了自己,與販煙沒什麼關係。所以,朝廷和洋人打仗,百姓在圍觀;洋人打朝廷,百姓提供食物、做苦力,和洋人做生意。只要給錢,老百姓踴躍地和洋人做生意,賣東西給洋人。所以,英國人根本不缺物資來源。

當時尚沒有形成國家觀念

朝廷和百姓之間存在巨大的裂縫,削弱了中國的力量。西方人在早期擴張的時候,基本都是趁中國內部的分裂。明朝時期,朝廷圍剿海盜,消滅了海上力量,西班牙、葡萄牙來到中國海岸的時候,中國的海上力量幾乎沒有。英國來到中國,2000-7000人的兵力入侵四億人的大帝國,不僅僅依靠的是武器的先進,在他們看來,百姓是很歡迎他們的到來。

督教進入中國內地

鴉片戰爭後,鴉片貿易合法化,鴉片泛濫,成為公開合法的商品。洋教也從沿海進入內地,進入孔夫子的故鄉。面對洋葯,從上到下都喜歡。面對洋教,百姓也是極其反對。反對的理由大體是:對禮教秩序的衝擊,儒教以孝為本,基督教只有上帝;對政治秩序的衝擊,信教是假,把洋人作為為非作歹的後台是真,擾亂當地秩序;對經濟的影響,傳教士成為當地的特權人士,佔有大量土地,包庇犯法之人,蔑視官府。

上下都反對洋教

洋葯只是危害身體,洋教則衝擊秩序,自然引起上下不滿。百姓眼中的教堂、傳教士,是官員大老爺也不敢惹的,特權的存在引起百姓的強烈不滿。於是教案不斷發生,山東地區教案頻發,其他省份教案頻起。四川大足起義提出「順清滅洋」,後來山東義和拳提出扶清滅洋朝廷面對義和拳,既害怕又想利用,義和拳殺教民,燒教堂,洋人惹不起,但他們對洋人的仇視與朝廷是一樣的。朝廷面對教案,軟弱的朝廷對義和拳從剿殺到扶持。

義和團暴動導致的後果是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民間社會力量與激進的民族主義開始生成,普通民眾組成的義和團成為反抗洋人的主要力量,這在之前是沒有出現過的。朝廷在扶不扶的猶豫間,義和團已經成燎原之勢,義和團進入北京城奉旨滅洋。朝廷在洋人和義和拳之間,選擇了義和拳,官軍與義和拳一起阻擊洋人。

朝廷6月招撫義和拳,7月向洋人宣戰,8月倉皇出逃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