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讀者朋友們一起,走進中共銅陵縣(今義安區)首次黨代會紀念館
中共銅陵縣首次黨代會紀念館
中共銅陵縣首次黨代會紀念館,坐落在義安區順安鎮境內的鳳凰山風景區。
據中共銅陵縣黨史資料記載,1939年4月下旬,中共皖南特委決定,撤銷中共銅(陵)南(陵)繁(昌)中心縣委,分別成立中共銅陵縣委和中共繁昌縣委。張偉烈擔任中共銅陵縣委書記。中共銅陵縣委駐地先在三條沖方家祠堂附近,後遷到鳳凰山新屋嶺。
1939年7月,中共銅陵縣委在鳳凰山新屋嶺周氏小學,召開中共銅陵縣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
出席會議的代表約50人,代表全縣3個區委、13個中心支部、275 個支部和895名黨員。會議選舉產生了中共銅陵縣委員會,選舉張偉烈、余起、張世傑、張東、田文(女)、劉功成為縣委委員。並選舉張偉烈、周堅鎧、王文禮、胡家康等6人為出席皖南特委黨代會代表。中共銅陵縣委設組織部、宣傳部、軍事部、青年部、婦女部,余起任組織部長,張世傑任宣傳部長,劉功成任軍事部長,張東任青年部長,田文(女)任婦女部長。
1939年9月,張偉烈調任中共繁昌縣委書記,張世傑提任中共銅陵縣委書記。
1940年2月,張世傑調離銅陵,張東提任中共銅陵縣委書記。
中共銅陵縣首次黨代會紀念館
中共銅陵縣首次黨代會召開後,中共銅陵縣委開展了以下工作:
01 加強黨的組織建設
繼建立中共銅陵三區委後,1939年11月,又建立了中共銅陵北二區委。區委駐墩上陳,下轄三民、和平、流潭、永豐等黨支部、中心支部。
1940年春,建立了中共銅陵中二區委,區委駐羅卜沖一帶,下轄朱村、陶城、陶鳳、順安等黨支部、中心支部。黨組織遍及銅陵鄉村。為此,中共銅陵縣委在鳳凰山荷花塘,舉辦了3期黨訓班,訓練支部書記、支委、農會主任等黨員幹部。
02 加強地方武裝建設
根據中共銅陵縣委的指示,1939年8月,由葉為祜建立的葉家洲游擊隊、陳孝鎧組織的青年營、郜元愷組建的游擊隊、劉英組建的兩湖游擊隊,合編成立銅陵獨立連,葉為祜任連長。該連共有六、七十人,下轄兩個排,戰鬥力很強,在銅陵敵後的抗日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銅陵山區,則發展和擴大了獵戶隊。
03 組織各種抗日群眾團體
中共銅陵縣委放手發動群眾,組建抗日團體,壯大抗日力量。各地農抗會、青抗會、婦抗會、工抗會、商抗會,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建立。1939年9月1日,成立銅陵縣青年抗敵協會,統一領導全縣青年抗日工作。
04 開展借糧鬥爭
借糧鬥爭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銅陵縣委領導的一次較有影響的群眾運動。
1940年5、6月間,正值青黃不接之際,日本侵略軍的炮火又使銅陵大片田地荒蕪,百姓普遍缺糧斷炊,軍需民食極為緊張。國民黨銅陵縣政府在此危急關頭,不是積極採取措施保障供給,反而暗中策劃,將囤積在閘口汪村糧庫的大批糧食,轉運到南陵縣去,妄圖卡斷廣大民眾的糧食供應,造成糧荒,困擾我抗日軍民。消息傳開,群情激憤。針對這種情況,以張東為書記的中共銅陵縣委決定,迅速採取對策,揭露頑固派陰謀,決不能讓他們將糧食轉移。中共銅陵縣委指示縣青抗會領頭,會同鄉農抗會、青抗會及獵戶隊一起行動。
遵照中共銅陵縣委指示,縣青抗會理事及青年工作隊隊員,立即出動,深入到各村各保向群眾廣泛宣傳,揭露國民黨銅陵縣政府企圖把糧食運往南陵的險惡用心,號召群眾鼓足勇氣,奮起抗爭。由此展開了一場聲勢較大的借糧鬥爭。
在縣青抗會的宣傳發動下,近千名群眾攜帶扁擔、稻籮,組成長長的隊伍,浩浩蕩蕩地開往聞家山國民黨縣政府駐地,高呼口號,反對糧食外運。國民黨銅陵縣長王瑞麟、縣黨部書記長曾達文和縣糧管會主任陳尚壇等,懾於聲勢浩大的示威群眾,不得不出面進行談判。我方參加談判的代表是縣青抗會主任周堅鎧等人。談判開始,王瑞麟以保護糧食安全為借口,說需將糧食轉移到後方。曾達文、陳尚壇也相繼發言,如出一轍。我方代表據理反駁,指出:南陵為產糧區,又是敵人進攻不到的後方,運糧去那裡無任何必要。而銅陵正值青黃不接之際,政府不但不體恤民情,助民度荒,反而把糧食運走,使軍心擾動,民心不安,妨害抗戰,罪責難逃!當局要認清後果,慎重考慮。我方代表的發言,義正辭嚴,國民黨銅陵縣黨政頭目瞠目結舌,無言以對,囂張氣焰頓時喪失。但對借糧接濟群眾一事,仍不予理睬。
在國民黨銅陵縣政府理屈詞窮的情況下,第二天下午,縣青抗會組織各村各保廣大群眾,帶着扁擔、稻籮和米袋,秩序井然地來到閘口汪村祠堂積穀倉前,要求借糧。在場的國民黨縣糧管會主任陳尚壇窘態百出,不得不交出鑰匙,打開糧倉。群眾喜氣洋洋地分糧、挑糧。
從下午2點開始,一直分到晚上8點,「借」掉了國民黨縣政府1000多石糧食。國民黨縣常備隊一個班約10餘人聞訊,荷槍實彈地趕往積穀倉,以示威脅。縣青抗會成員同獵戶隊一起嚴陣以待,嚴密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隨時準備對他們的鎮壓予以還擊。國民黨縣常備隊見此情形,心生膽怯,不敢下手,掉頭向鐘鳴方向逃去。借糧鬥爭取得徹底勝利!
與此同時,中共銅陵縣委還領導當地群眾,把泉水坑地主胡卓哉的糧食「借」了,把鳳凰山大地主的糧食「借」了,把三條沖閘口汪村汪大先生的糧食也「借」了。群眾分到糧食,情緒高漲,更加義無反顧地投身抗日鬥爭。
為此,中共中央來電報表揚,稱讚銅(陵)繁(昌)的群眾運動已經走上正規的道路。
中共銅陵縣委領導的借糧鬥爭的勝利,不僅說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群眾運動順應歷史潮流,深得民心,還說明國民黨頑固派破壞抗戰的倒行逆施,為世人所不齒,最終被全國人民所唾棄!
農民向地主借糧(網上下載)
講到這,我覺得很有必要,向讀者朋友們簡要介紹一下,前面提到的時任中共銅陵縣委書記的張偉烈
據黨史資料記載,張偉烈,又名張永猛,抗戰時期曾用名張開南,1911年6月出生,廣東饒平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優秀的外交戰士。192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江西抗日義勇軍第2支隊宣傳隊長,新四軍服務團組織股長、團代表。1938年8月任皖南特委巡視員。
1938年10月起,先後任中共銅陵中心區委書記、中共銅(陵)南(陵)繁(昌)中心縣委書記。1939年4月,任中共銅陵縣委書記,同年9月,調任繁昌縣委書記。1940年6月,任中共銅陵敵後縣委書記。1940年12月,任中共皖南特委委員兼中共銅(陵)繁(昌)蕪(湖)中心縣委書記。1941年5月,任中共皖南特委宣傳部長,同年7月,任銅(陵)繁(昌)行政辦事處主任兼皖南財經委員會主任。1943年3月,任中共銅(陵)青(陽)南(陵)縣委書記,同年11月,任中共皖南地委組織部長。1945年初,任皖南聯立中學校長。抗戰勝利後,任山東野戰軍第四縱隊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膠東軍區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部長,西海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中共西海地委委員,華東警備第五旅副政委,中共煙台市委委員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共廣西宜山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欽州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桂北區黨委委員,中共海南區委第一書記、廣東省委委員。駐蘇聯大使館參贊、黨委副書記,駐伊拉克大使、黨委書記,駐摩洛哥大使、黨委書記,駐蒙古大使、黨委書記,駐泰國大使、黨委書記,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1985年3月離休後,曾擔任中蒙、中泰友好協會會長。2006年4月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最後,介紹一下中共銅陵縣首次黨代會舊址和紀念館
中共銅陵縣首次黨代會舊址,位於義安區順安鎮鳳凰山村新屋嶺。當年會議在新屋嶺周氏小學召開。該舊址現僅存門樓一座,2004年11月,中共銅陵縣委黨史辦公室對其進行搶救性加固維修。
中共銅陵縣首次黨代會舊址
2011年,為隆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和銅陵黨組織成立80周年,中共銅陵縣委、縣政府決定,易地建造中共銅陵縣首次黨代會紀念館,作為銅陵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遊景點。
經過多次徵求方方面面的意見,特別是黨史專家的意見建議,最終中共銅陵縣首次黨代會紀念館地址,選擇在中共銅陵縣首次黨代會舊址附近。
據了解,當時修建中共銅陵縣首次黨代會紀念館,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省、市、縣有關對文物保護、修繕工程的條例規定,按照原周氏小學房屋結構進行修建,重視原狀及環境整合。堅持真實性、識別性、安全性原則。
中共銅陵縣首次黨代會紀念館,佔地面積67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2011年6月28日開館。
隨着時間的推移,中共銅陵縣首次黨代會紀念館展陳內容,不斷得到充實、完善和豐富。
如今,中共銅陵縣首次黨代會紀念館,展陳內容有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星火燎原》,第二單元——《抗日烽火》,第三單元——《奪取勝利》,第四單元——《創造輝煌》。
紀念館內,展出的200餘幅圖片和大量實物,是老一輩親見親歷的,內容翔實、生動、具體,真實再現了會場情景,生動記述了中國共產黨在銅陵地區的建立、發展、壯大的光輝歷程,充分展示了銅陵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征程中,譜寫出一篇篇輝煌歷史篇章。
據統計,每年到中共銅陵縣首次黨代會紀念館參觀,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人,累計均達10000人次以上。
1990年8月,中共銅陵縣首次黨代會舊址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7月,中共銅陵縣首次黨代會紀念館被公布為銅陵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讀者朋友們,讓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為建設現代化幸福美麗新銅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作者:王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