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毛主席宴請鄭洞國,他卻因事遲到,主席:你的名字很響亮嘛

1948年春,時任國民黨東北「剿總」副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和吉林省政府主席的鄭洞國,率領10萬大軍死守長春。10月中旬,隨着解放軍攻克錦州,長春岌岌可危。

為了全城百姓的安全,也為了自己,鄭洞國不得不作出最後的選擇——率軍投誠。儘管在戰場上失敗了,但鄭洞國內心卻不是很服氣,這也導致他情緒低落,如同患病一樣。

毛主席知道這件事後,不僅邀請鄭洞國到家中做客,還和周恩來為他「治病」。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毛主席和周恩來是如何給鄭洞國「治病」的?

保定會戰,堅持到最後一刻

1903年,鄭洞國出生在湖南省石門縣一個農民家庭里,從小發憤讀書,中學畢業後又考取了湖南省商專。經歷「五四運動」後,鄭洞國和其他愛國青年一樣,心中充滿報效祖國的熱望。

鄭洞國

但當時的舊中國軍閥混亂,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鄭洞國在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影響下,認為只有打倒列強、剷除軍閥,才能完成國民革命,因此產生了從軍的想法。

1924年初,鄭洞國得知廣東革命政府要創辦黃埔軍校的消息,於是毅然決然地投筆從戎,並順利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

黃埔軍校作為20世紀20年代大革命的產物和國共合作的結晶,造就了中國近代以來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隊伍。「愛國」、「革命」也成為當時很多黃埔軍校學生不可動搖的思想宗旨和精神追求。

在黃埔軍校里,鄭洞國聆聽了孫中山先生的教誨;在廖仲愷、鄧演達、周恩來等老師的關懷下接觸了不少先進的革命思想;他還和後來成為紅軍將領的王爾琢、賀聲洋等共產黨員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1925年初,在第一次東征攻打淡水的戰鬥當中,剛走出校門的鄭洞國就擔任了黨軍教導一團連黨代表,隨後報名參加了由20名軍官和100名士兵組成的奮勇隊。

鄭洞國等奮勇隊成員冒着敵人的濃密炮火架設雲梯,奮力攻城。當他看到身邊的戰友一個個倒下的時候,鄭洞國內心瞬間湧上一片恐慌,但他並沒有退縮,而是意識到一個革命軍軍官是決不能做貪生怕死之徒的。於是,鄭洞國不顧自身的危險攀上雲梯,率先登上城樓。

北伐戰爭開始後,鄭洞國參加北伐東路軍作戰。由於他猛衝敢打,曾以一營之眾繳獲敵人不少武器彈藥,因此沒過多久就被升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3師8團團長,這一年的鄭洞國才24歲。

1933年初,日軍繼「九一八事變」侵佔我東北三省後,又奪取熱河,隨後向長城各口進攻。在國家有難、民族危亡之際,全國人民強烈要求停止內戰、舉國抗日。在這一情況下,蔣介石被迫下令停止內戰,並抽調鄭洞國所在的中央軍第17軍前往古北口對日作戰。

鄭洞國率領第17軍2師4旅堅守南天門一線陣地將近兩個月的時候,以血肉之軀和兵力、火力都在他們之上的日軍拚死對抗。在戰鬥期間,鄭洞國曾奉命率部向後方撤退休整,但在行軍的過程中卻突然收到接防的第83師陣地被日軍突破的消息,形勢極其嚴峻。

鄭洞國來不及多想,當即率部返回前線,向日軍發起進攻。此時我方陣地大部分已經失守,除此之外還有大批日軍向我方湧來。鄭洞國因兵力單薄、武器不強,多次反攻都遭到失敗。

在這一緊要關頭,為了振奮軍心,也為了表示「自己死也要殺敵」的決心,鄭洞國脫掉軍衣,只穿白襯衫,提着手槍率先沖向敵群。其他士兵們見狀士氣大增,個個爭先恐後地向敵人衝去,硬是將敵人給擊退了。

1937年,隨着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正在廬山軍官訓練團受訓的鄭洞國火速趕回部隊,並率領第52軍2師參加津浦路北段的保定會戰。當時日軍派出三個師團的兵力向我方進攻,各路友軍都抵擋不住,紛紛向後撤退。

就在這個時候,鄭洞國率部出現了,他死守保定城垣。在和上級、友軍都失去聯繫、後方機關也被日軍包抄的情況下,鄭洞國仍率部和日軍血戰了整整兩天兩夜。儘管最終城牆還是被日軍突破了,但鄭洞國並沒有逃走,而是指揮師直屬部隊和日軍逐街逐巷地進行拼殺。

幸好裴昌會率領第47師冒死前來接應,鄭洞國才得以率部殺出重圍……

鄭洞國不願「暗算」老友獲得高官

1938年初,由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韓復榘畏懼日軍,導致日軍在20多天內就佔領了山東省大部,對徐州構成非常大的威脅。第五戰區命令湯恩伯的第20軍團前往魯南運河以北,和友軍共同殲滅日軍。

時任第20軍團第52軍第2師師長的鄭洞國,接到命令後連忙率部從河南晝夜兼程趕往徐州。不過非常可惜的是,由於滕縣被日軍佔領,鄭洞國的前鋒部隊剛好從滕縣向棗莊南下,準備直取徐州。

鄭洞國考慮到我軍來不及實施在運河以北臨城一線迎敵的作戰計劃,於是一面請示上級改變作戰部署,一面果斷指揮士兵們乘坐火車,趕往運河南岸佔領陣地,掩護友軍集中,以確保徐州。

此時大批日軍已經抵達運河北岸,企圖渡河南犯,並和鄭洞國所率領的第2師先頭部隊發生激烈的戰鬥。

鄭洞國率領第2師主力部隊在危急時刻趕到運河南岸,和敵人隔河交戰。但日軍憑藉著強大的火力,攻勢如潮。幸好鄭洞國師部的重榴彈炮營及時趕到,成功壓制住敵人,這才將敵人打得落花流水,放棄渡河的打算,轉而向台兒庄發起進攻。

此後,鄭洞國又在運河以北地區攻擊棗莊等地的日軍,策應台兒庄守軍防禦作戰。在攻打嶧城的戰鬥中,鄭洞國不小心被日軍的派炮彈擊中。值得慶幸的是還好他上衣左口袋裡有一塊銀元,這塊銀元擋住了炮彈皮,人沒有受傷。

4月上旬,鄭洞國所在的第20軍團等部和孫連仲部將日軍團團圍住,在楊樓、底閣一帶打敗驕橫不可一世的日軍第五師團和第十師團,成功斃傷2萬多名日軍,取得威名遠揚的台兒庄大捷

台兒庄戰役勝利結束後,第52軍奉命追擊逃往嶧城的日軍。日軍憑藉著嶧城城外的險要制高點九山負隅頑抗,令我軍攻擊幾度受挫,鄭洞國也決定將猛攻改為智取。

當天晚上,鄭洞國親自挑選了數百名精兵,趁着夜色分組悄悄摸上山去。隨後,士兵們將手榴彈扔進日軍的碉堡和工事里,鄭洞國則趁機命令第二梯隊衝上山去,經過一晚上激烈的戰鬥,一舉奪下九山高地。

然而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徐州會戰結束後的「意外」升職,卻將鄭洞國置於兩難的境地。

當時,第二師配屬第52軍,不久後軍長關麟征升為第32軍團長,並提名其同鄉、老部下張耀明接任軍長一職,提鄭洞國為副軍長,不再兼任第2師師長。

鄭洞國並不在意職務的高低,他在意的是自己能不能帶兵打仗,很顯然此次升職令他失去了帶兵打仗的權力。國民黨內部向來派系紛爭不斷,官員將領顧及自己的同鄉和部下也不足為奇。但在抗戰緊要關頭,卻將一個在前線摸爬滾打十多年的鄭洞國給撤下來,這令他實在是接受不了。

離開呆了許多年的第2師,鄭洞國苦不堪言,好在沒過多久第31集團軍總司令湯恩伯就調他擔任總司令部參議,參加武漢會戰。鄭洞國得知這一消息後十分開心,當即接受湯恩伯的命令,並趕往第37軍前線督戰。

在這裡,鄭洞國遇到了北伐時期的老長官、時任第37軍軍長的黃國梁。一別十年,兩人再次相見,激動之情溢於言表,從這以後,他們兩個白天共同指揮作戰,晚上則暢談往事。

誰曾想這種日子沒有維持多久,就被湯恩伯的一通電話打破了。湯恩伯在電話里指責黃國梁指揮無能,戰績不佳,還讓鄭洞國接替黃國梁擔任37軍軍長。此時的鄭洞國才明白,原來湯恩伯不是單純讓自己來督戰,而是為了接替黃國梁的位子。

湯恩伯

對於湯恩伯的好意,鄭洞國很是感謝,但他不願意用這種方式「暗算」自己的老友和老長官,於是便隨便找了個借口回到集團軍司令部。黃國梁並不知道鄭洞國離開的真正原因,他對鄭洞國的突然告別很是不舍,一再挽留。但鄭洞國卻擔心夜長夢多,一刻也不敢多留。

後來湯恩伯身邊的幕僚調侃鄭洞國:「你老兄放着軍長的職務不幹,卻跑回來做一個光桿參議,這也太迂腐了!」鄭洞國只是笑笑,沒有說話。

出席日軍投降簽字儀式

1939年底,日軍為了迫使國民政府投降,竟然派出有「鋼軍」之稱的第五師團等部侵入桂南,隨即攻佔了南寧以及南寧東北的戰略要隘——崑崙關

國民黨第五軍奉命進行反攻,和據守在崑崙關的日軍第12旅團展開了一場非常激烈的血戰。當時榮譽第一師在師長鄭洞國的指揮下不怕犧牲,勇猛向前,兩度沖入崑崙關,擊斃敵旅團長中村正雄,為最後殲滅該部的敵軍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時,全國上下都在關注着崑崙關戰役。鄭洞國指揮士兵們攻下崑崙關西北的重要制高點羅塘高地後,身處重慶的蔣介石親自發來賀電。在崑崙關戰役後期,日軍援軍突破了友軍的防線,重新佔領崑崙關西南的重要制高點441高地。

孫立人和鄭洞國

榮譽第一師得知這一情況後,多次和日軍爭奪441高地,陣地也多次易手。後來殘暴的日軍狗急跳牆,竟然釋放出大量毒氣,給中國軍隊造成很大傷亡,陣地岌岌可危。

就在這個時候,鄭洞國的一位部下撐不住了,他連連請求撤出戰鬥。鄭洞國一反平時待人溫文爾雅的態度,嚴肅地說:「你就是只剩下一兵一卒,也要給我頂住!丟了陣地,我就槍斃你!」

鄭洞國身邊已經沒人可派了,他只好將特務連和一些輕傷員集合起來出擊。這支不到兩百人的精悍突擊隊在夜色的掩護下,趁日軍不被突然向他們側後方發起進攻。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後,一舉擊潰日軍,確保整個戰役的勝利。

崑崙關戰役,中國軍隊全殲日軍第12旅團,斃敵旅團長中村正雄以下近5000人,繳獲大量戰利品,不僅振奮了人心,還大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勇氣。戰役結束後,後方各界民眾紛紛組織慰問團慰勞前方戰士。

1943年初,鄭洞國奉命先後擔任中國駐印軍新一軍軍長、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此時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正和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在有關中國軍隊、特別是中國駐印軍的控制權等問題上鬧得不可開交。

在史迪威看來,鄭洞國的到來完全是多餘的,因此對鄭洞國和其他中國將領都採取了刁難、防範的措施。在十分艱難複雜的環境下,鄭洞國既要維護祖國的利益和尊嚴,又不得不從抗戰大局出發,盡量避免和史迪威等人關係破裂。

大家都知道鄭洞國的脾氣是非常不錯的,但一向脾氣好的他也忍受不了史迪威,甚至兩次返回重慶向蔣介石請求調回國,但非常可惜的是都沒有獲得准許。

直到1943年10月緬北反攻戰役開始後,由於中國將士們的出色戰績,這才逐漸消除史迪威等人對中國將領的成見,彼此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戰鬥情誼。

在攻擊緬北重鎮密支那的戰役中,由於前線美軍將領的指揮失誤,導致中美聯合部隊遭到重大損失,戰事長期處於膠着狀態。史迪威在前線連續撤換了三名美軍指揮官,最終決定讓鄭洞國等中國將領指揮戰鬥。經過激烈的戰鬥,這才將日軍全殲,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我國人民經歷了極為艱苦的鬥爭後,終於贏得了這次戰爭的勝利。當時擔任第三方面軍副司令長官的鄭洞國,出席了9月9日上午9點舉辦的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

當鄭洞國看到岡村寧次等日軍,終於在中國人民面前低下頭的時候,他感慨萬千,心情久久難以平復。鄭洞國慶幸自己親眼目睹了這一難忘的偉大時刻,也為在這場決定中華民族存亡的抗戰中,盡到了一名中國軍人該盡的責任而感到自豪。

鄭洞國受邀卻遲到,毛主席:你的名字很響亮嘛

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後,蔣介石為了獨吞勝利果實,竟然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公然發起內戰。但隨着戰爭的持續發展,國民黨接連敗退,國共雙方形勢徹底扭轉。

1948年的東北戰場,早已不是國民黨的天下。3月25日,鄭洞國臨危受命,來到了被解放軍重重包圍的東北重鎮長春。當時在西柏坡的政治局常委會上,有幾位常委說:「我們最好能動員鄭洞國起義,這樣就不用讓城內的百姓受苦。」

周恩來也說:「鄭洞國這個人我還是比較了解的,他老實本分。」毛主席點點頭,說:「那我們就想辦法爭取他起義吧!」隨後讓周恩來以老師的名義給鄭洞國寫了封信。

但非常可惜的是,當時長春城內早已一片混亂,周恩來寫的那份信鄭洞國也沒有看到。不過即使鄭洞國看到了,相信他也不會投降的,畢竟當時他對蔣介石是忠心耿耿的。隨着時間的慢慢流逝,仗實在打不下去了,鄭洞國的部下們便瞞着他和解放軍接洽,鄭洞國不得不率部投誠。

當鄭洞國放下武器,沮喪地跟着部隊出城的時候,迎面開來一輛吉普車,上面坐着蕭勁光和蕭華。蕭華看見鄭洞國,連忙讓司機停下來,隨後下車和鄭洞國握手問好。蕭華的舉動令鄭洞國感到十分意外,因為這個解放軍高級將領對自己這個敗軍之將,並沒有趾高氣昂、盛氣凌人,這也讓鄭洞國內心好受一點。

當天晚上,蕭勁光和蕭華請鄭洞國吃飯,期間兩人也是客客氣氣的。但鄭洞國卻因為投誠心情有些不好,只知道悶頭喝酒,不肯說話。鄭洞國還對蕭勁光和蕭華提出要求:「我投誠這件事,不要廣播,不要登報,我也不會再參加公開的宴會……」

隨後,鄭洞國離開了長春,到哈爾濱思考人生。鄭洞國這一批黃埔軍校出身的國民黨人,投身革命的初衷就是因為愛國,希望國家能夠復興,而他的痛苦也是從這裡來的。鄭洞國覺得國民黨搞來搞去,非但沒有救國,反而窮途末路,這是他想不通的。

在思想轉變的過程中,還有一道坎是鄭洞國怎麼邁也邁不過去的,那就是他的「忠孝節義」思想。

1950年8月,鄭洞國因身體不適需要到上海治病,途徑北京的時候,蕭勁光和蕭華請他吃飯,希望他能參與到解放台灣的工作當中。鄭洞國思考再三還是拒絕了,他想要看到兩岸統一,但卻不願拿着武器和從前的長官、戰友廝殺。

當周恩來知道鄭洞國路過北京的時候,特意請做統戰工作的李奇中作陪,邀請他到家中做客。這是鄭洞國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事情,他和周恩來既有黃埔軍校的師生情分,又有在東征期間的上下級關係。因此面對周恩來的邀請,鄭洞國欣然答應。

鄭洞國一見到周恩來,就愧疚地說:「周總理,幾十年來我辜負了您的教誨,在長春解放前夕,您還親自給我寫信,雖然並沒有收到這封信,但足以見您的寬廣胸懷,我實在是辜負您的期望……」

周恩來見鄭洞國還是一副心神不寧的模樣,便轉移了話題,詢問他的身體和家庭情況。周恩來還問他:「不知道你接下來有什麼打算?」鄭洞國說:「學生別無所長,年紀也大了,我打算回鄉去種地。」

一旁作陪的李奇中說:「好啊,你在老師面前還敢說自己老?」李奇中一句話將大家逗得哈哈大笑。周恩來則說:

「洞國啊,你現在還不到50歲,還有很多時間和精力為國家、為人民做貢獻。現如今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還有很多事都需要我們去做。你一定要養好身體,我隨時歡迎你回來工作。」

周恩來的話猶如久旱的甘霖,令鄭洞國熱淚盈眶,十分感動。

1954年4月的一天,鄭洞國突然收到一封金字請帖,他打開一看,原來是毛主席要邀請自己去中南海做客。鄭洞國激動的一晚上沒睡着覺,這也導致他第二天遲到了幾分鐘。

鄭洞國一到,毛主席就開玩笑地說:「原來你就叫鄭洞國啊,這個名字好,很響亮嘛!」鄭洞國有些拘謹,不知道該說什麼好。毛主席看出他的不自在,便問他:「你吸不吸煙?」

鄭洞國點點頭,說:「吸。」然後順手從茶几上拿了一支香煙,剛想點着,沒想到毛主席卻十分敏捷地從口袋裡掏出一盒火柴,起身替他點了香煙。毛主席如此親切隨和的風範,令原本十分緊張、拘束的鄭洞國一下子輕鬆了不少。

席間,毛主席問鄭洞國全家的生活情況,他都一一如實回答。毛主席聽後親切地說:「你的家庭生活都安排好了,接下來是不是應該出來為人民做點工作?你今年才51歲,還很年輕呢!」

鄭洞國聽了毛主席的話心裏一震,他沒想到日理萬機的主席竟然記得自己的年紀,一時間感慨萬千。接下來,毛主席和鄭洞國越聊越隨便,他的心病也徹底被毛主席和周恩來「治好」。

毛主席和周恩來的諄諄教誨,令鄭洞國堅定信念,認真學習,努力改造世界觀,走上了愛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