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為什麼喜歡叫陝西人舅舅?文成公主:有種幸福叫化身綠度母

文成公主和親影響深遠,即使到了今天,陝西人到了藏族,一些藏胞都會叫他們「舅舅」,也一直稱文成公主為「阿姐甲莎」(意為漢族阿姐)。漢藏舅甥之誼,因文成公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歷史上,近200年之後,吐蕃王朝還因此與唐朝會盟。



文成公主:有一種幸福叫化身綠度母

根據《舊唐書·吐蕃傳》的記載,「弄贊乃遣其相祿東贊致禮,獻金五千兩,自余寶玩數百事」。「弄贊」就是松贊干布,祿東贊是受松贊干布帶着聘禮迎新來的。這一年是640年,在此前的636年吐蕃就派人來長安求婚,但唐太宗並沒有答案,第二次前來求婚是639年,這一回唐太宗答應了下來,所以,才有了640年祿東贊前來下聘禮,以及文成公主641年的正月出嫁。

古代女性出嫁的禮俗,在民間,不下聘禮連問婚權都沒有,在唐朝與吐蕃兩個政權之間亦是。祿東贊往返吐蕃與唐朝之間,在那個時候需要10個月左右的時間。

祿東贊再次來到長安後有這樣兩條歷史記載。第一條是:當時,祿東贊是吐蕃唯一的大相,唐太宗發現他是個人才,就想把自己的親姐姐的一個外孫女嫁給他。《舊唐書》中說,「初,太宗既許降文成公主,贊普使祿東贊來迎,召見合旨,太宗禮之,有巨星諸蕃,乃拜祿東贊為右衛大將軍,又以琅邪公主外孫女段氏妻之。」

可是,祿東贊沒有答應,他說:「臣本國有婦,父母所聘,情不忍乖。」唐太宗不太好勉強,他想嫁給祿東贊的是「琅邪公主」,也是後來赫赫有名的「高密長公主」,太宗李淵第八女,他的親姐姐,後來嫁給了段綸。

第二條是:《西藏王統記》等籍記載,「公主離京時,祿東贊被扣在長安做人質,後經種種手段逃脫,追上送親隊伍已過去了五個月。」類似內容在班欽·索南查巴著述《新紅史》里也有體現,即唐太宗在為公主送行時,突然覺得「如果(吐蕃)有位聰明的大臣留下來,則漢藏關係不至於中斷」,因此,臨時決定將祿東贊留下了。

從長安到今天的青海境內的日月山,文成公主走了近半年時間。

日月山坐落在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西南40公里,屬祁連山脈,長90公里,是青海湖東部的天然水壩。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海拔最高為4877米。日月山不僅有恢宏的歷史意義,它還有非常重大的地理意義。它位於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上,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的疊合區,是青海省內外流域的天然分界線,劃分了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

日月山,歷來是內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早在漢、魏、晉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轄區的前哨和屏障。故有「西海屏風」、「草原門戶」之稱。北魏明帝神龜元年(公元420年),僧人宋雲洛陽西行求經,便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

在歷史上,日月山還是唐朝與吐蕃的分界。相傳,文成公主遠嫁松贊干布時曾經過此山。她在峰頂翹首西望,遠離家鄉的愁思油然而生,不禁取出臨行時皇后所賜「日月寶鏡」觀看,鏡中頓時現出長安的迷人景色。公主悲喜交加,不慎失手,把「日月寶鏡」摔成兩半,正好落在兩個小山包上,東邊的半塊朝西,映着落日的餘輝,西邊的半塊朝東,照着初升的月光,日月山由此得名。

在日月山下,還有一條河叫倒淌河,發源於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是青海湖水系中最小的一支。河流蜿蜒曲折,河水清澈見底,看上去猶如一條明亮的緞帶飄落在草原上那樣神奇迷人。相傳,文成公主到達日月山時,西望一片蒼涼,念家鄉,思父母,悲慟不止,揮淚西行,眼淚便匯成了這條倒淌的河。

今天,日月山上有日亭與月亭,雖然都不大,但亭內的香火卻很是旺盛,在刻着有關文成公主進茂的碑文前,有很多零錢,想必是來這裡的遊客和當地的藏胞留下來的。亭內有很多壁畫記述着公主當年進藏時的情形,還有一些是唐太宗答應和親前,出給松贊干布使者的試題,有一道大意思是問使者一個雞蛋被十個丫環中的一個吃了,你怎麼斷定是誰吃了的呢?使者的回答是,讓這十個丫環的嘴裏都含上水,然後再吐到碗里,誰的碗里有蛋黃絲就證明是誰吃了。

還有諸如此類的問題,比如將100匹馬與它們的馬駒分開,怎麼斷定哪個馬駒是哪個母馬生的?等等。這些,都在被懸掛在日月亭之上的一種鈴鐺發出的聲音見證着藏族人的聰明才智,而那鈴鐺在高原的風裡,發出的聲音有些沙啞甚至凄涼,一如公主鄉思之情在月夜歌唱。

柏海,古湖泊名。近黃河源。即今青海鄂陵湖或札陵湖。《舊唐書·吐蕃傳》載文成公主進藏,松贊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於河源」。文成公主到達柏海時,松贊干布為她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並且向文成公主的生父李道宗行了女婿之禮。為此,松贊干布早早在這裡紮下了營帳,松贊干布謁見唐江夏郡王李道宗,行子婿禮,在眾藏漢公使親屬見證下,以吐蕃最隆重禮儀把文成公主迎娶進大王帳內。以此為標誌,人種血統研究結論同出一源的藏漢兩家,又加深了一層關係。

其後,松贊干布便帶領工匠為文成公主開闢道路,當迎親隊伍途經玉樹時,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被此處的風景所吸引,恰好,經過多日的長途跋涉,迎親隊伍此時也十分疲憊。於是松贊干布便下令在玉樹的一個山谷中紮營了一個月。也許,那時,松贊干布將草原上漂亮的野花插在公主的頭上,公主嫵媚地接受,並和松一起手拉手兒在鮮花與綠草間沒完沒了地跑,沒完沒了地笑。

你向我走來,

帶着一顆真心,

我向你走來,

披着一路風塵。

……

在牧人的歌聲里,珍珠一樣的牛羊,在草原上都開成了美麗的花,把公主柏海的日月山遠遠地甩在身後——遠嫁的女兒,其實很幸福!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之間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於文成公主的博學多能,對吐蕃國的開化影響很大,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藏,西藏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營養得以長足發展。唐蕃會盟碑記載:「……和葉社稷如一,於貞觀之歲,迎娶文成公主……重協社稷如一,更續姻好。景龍之歲,迎娶金城公主降嫁贊普之衙……舅甥和葉社稷如一統,情誼綿長……」

當迎親和送親的隊伍浩浩蕩蕩地進入了拉薩,吐蕃人民為文成公主準備了最高規格的歡迎儀式。之後,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按照漢族的禮節,舉行了十分盛大的婚禮。全吐蕃的人民都為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高興,松贊干布在宴會上對其大臣激動地說:「我的祖輩父輩,從來沒有與上國通婚的先例,今天我能娶到大唐的公主,實在是太幸運了,我要為公主修建一座華美的宮殿,以留給後人觀看。」自此之後,唐蕃結為姻親之好,兩百年間,凡新贊普即位,必請唐天子「冊命」。而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修建的華美的宮殿就是後世著名的布達拉宮。

文成公主雖只是唐宗室之後,但其在吐蕃的地位卻很高。據吐蕃史籍《賢者喜宴》記載,文成公主進藏後,「松贊干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可以看出,文成公主是享有贊蒙(王后)尊稱的,另在她去世以後還有祭祀,這也是吐蕃王后才有的待遇,在松贊干布的所有女人中,唯有文成公主有這個待遇。

文成公主在吐蕃不但地位高,而且還很富有。據成書於公元八至九世紀的《于田教法史》記載,她吐蕃修建了一個很大的寺廟,給寺廟獻上土地與奴隸、牲畜。全體比丘(指出家受具足戒的出家人)來到這裡,生活均由公主供養,吐蕃之地大乘教法更加弘揚光大。

松贊干布共娶過6個有名分的女人,文成公主和他在一起的時間只有9年,但他們卻在一起形影不離地生活了3年,這是松贊干布其他正妻子沒有過的。一個女人,能夠受到哪些寵愛,還有什麼比這更幸福的呢?《新唐書》中說,說松贊干布對文成公主幾乎言聽計從,如公主不喜歡吐蕃人「以赭塗面」的習俗,松贊干布當即下令予以廢止。連松贊干布自己也脫掉氈裘,改穿絹綺,並派吐蕃貴族子弟到長安讀書,學習大唐文化。陳陶隴西行》中說:「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可見當時對吐蕃吸收漢族文化對自身文化的巨大影響。

松贊干布在650年去世,如果按照當年的習俗,文成公主是可以回到唐朝的,但她深明大義,為了唐朝與吐蕃和平,犧牲個人幸福,獨自在雪域高原又生活了30多年,直到680年因病去世。

關於文成公主的死因唐書里說得很明確,即因患天花去世。吐蕃王朝為她舉行隆重的葬禮,唐遣使臣赴吐蕃弔祭(成公主薨,高宗又遣使弔祭之)。在松贊干布去世後的30多年文成公主依然享有王后的待遇,一直是過着養尊處優的生活,依然受到吐蕃人民的愛戴,並全力專註於吐蕃的文化的傳播,她帶去的各種穀物、工藝品、藥材、先進技術、書籍,對吐蕃的農牧業、手工業以及宗教文化等的發展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正因為如此,著名的布達拉宮至今保存着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結婚的洞房遺址,拉薩的大昭寺里至今還供奉着她的雕像。另外,她與松贊干布的故事以及推進藏族文化的功績,仍以戲劇、壁畫、民歌、傳說等形式在漢藏民族間廣泛傳播,而她在藏傳佛教中也被認為是綠度母的化身。

文成公主和親影響深遠,即使到了今天,陝西人到了藏族,一些藏胞都會叫他們「舅舅」,也一直稱文成公主為「阿姐甲莎」(意為漢族阿姐)。漢藏舅甥之誼,因文成公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歷史上,近200年之後,吐蕃王朝還因此與唐朝會盟。

唐蕃會盟是指公元821年(唐穆宗長慶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唐朝和吐蕃雙方派使節,先在唐京師長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邏些(拉薩)重盟。公元823年,將盟文刻石立碑,用漢藏兩種文字對照,樹於拉薩大昭寺門前。當時,處於衰落之中的吐蕃王朝,為了鞏固王室的統治,急欲與唐朝建立新的友好關係。821年,贊普赤熱巴巾接連三次派員到長安請求會盟。此時.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也處於"瘡瘦未復,人皆憚戰"的境況,對吐蕃的請盟極表同意。唐穆宗命宰相等17名重要官員與吐蕃會盟官員在長安西郊舉行了隆重的會盟儀式。次年,唐朝派劉元鼎等人到吐蕃尋盟,與吐蕃僧相缽闡布和大相尚綺心兒等人結盟於邏些東郊。

這次會盟發生在唐長慶元年和二年,史稱「長慶會盟」。會盟雙方重申了歷史上「和同為一家」的甥舅親誼,決心今後「社稷如一」,永遠和好,互相援助,充分表達了藏漢兩族人民要求友好相處的共同願望。記載這次會盟內容的「唐蕃會盟碑」共有三塊,其中一塊立於拉薩大昭寺前。長慶會盟之後,藏漢兩族團結友好的關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唐蕃會盟碑也叫甥舅和盟碑,身高約4.83公尺,寬0.96公尺,厚0.51公尺,呈方柱形。藏族碑刻是將天然之石加工成長方體,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組成。漢地之碑雕刻精細,碑座往往有龜形紋路,碑身兩側有裝飾性花紋;藏區之碑往往形制古樸,頂部往往有石帽覆蓋,形成藏區碑刻之特有風格,唐蕃長慶會盟碑以屋頂式石帽聞名(註: 王堯《唐蕃會盟碑疏釋》,歷史研究 1980年第4期)。其文如下:

文武孝德皇帝與聖神贊普獵贊陛下二聖舅甥濬哲鴻被,曉今永之屯亨,矜愍之情,恩覆其無內外,商議葉同,務令萬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遠大喜,再續慈親之情,重申鄰好之義,為此大好矣。

今蕃漢二國所守見管本界,以東悉為大唐國疆,已西儘是大蕃境土,彼此不為寇敵,不舉兵革,不相侵謀。

封境或有猜阻捉生,問事訖,給以衣糧放歸。今社稷葉同如一,為此大和。

然舅甥相好之義善誼,每須通傳,彼此驛騎一往一來,悉遵曩昔舊路。蕃漢並於將軍谷交馬,其綏戎柵已東大唐祇應清水縣,已西大蕃,供應須合舅甥親近之禮,使其兩界煙塵不揚,罔聞寇盜之名,復無驚恐之患,封人撤備,鄉土俱安,如斯樂業之恩垂於萬代,稱美之聲遍於日月所照矣。

蕃於蕃國受安,漢亦漢國受樂,茲乃合其大業耳。

依此盟誓,永久不得移易,然三寶及諸賢聖日月星辰請為知證。如此盟約,各自契陳,刑牲為盟,設此大約。

倘不依此誓,蕃漢君臣任何一方先為禍也,仍須仇報,及為陰謀者,不在破盟之限。

蕃漢君臣並稽告立誓,周細為文,二君之驗證以官印登壇之臣親署姓名,如斯誓文藏於玉府焉。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