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民眾瞻仰英女王靈柩
向長河(國際問題學者)
9月8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堡平靜逝世,終年96歲。她的長子、現年73歲的王儲查爾斯繼承王位。這幾天,一場全國性哀悼活動正在英國進行。女王的橡木靈柩從巴爾莫勒爾堡莊嚴肅穆地運往愛丁堡,而後被移送至倫敦威斯敏斯特宮供人們瞻仰。許多民眾在途經的街道旁目送,很多人從全國各地趕往倫敦,在威斯敏斯特宮外排隊等待進入瞻仰女王。9月19日,英國將為女王舉行國葬,眾多國家領導人將出席女王的葬禮。
伊麗莎白二世1926年4月21日出生,1936年成為王儲,1952年繼承王位,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歷史學家凱特·威廉姆斯認為,女王是「20世紀歷史的化身」。伊麗莎白二世一生,經歷了大英帝國的風風雨雨,見證了曾經的「日不落帝國」一步步走向「日落」的進程。
16世紀的伊麗莎白一世在位50年,開創了英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她治下的大英帝國一步步發展成為「日不落」帝國。伊麗莎白二世在位70年,在她任內,維多利亞時代綿延全球的「日不落」大英帝國已縮減無幾,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不列顛尼亞」號黯然離開維多利亞灣,成為帝國黃昏的最後背影。
在21世紀的今天,儘管英國依然靠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身份在國際舞台上發聲,但就國力而言已衰落成為一個區域性大國。就在伊麗莎白二世逝世前不久,作為英國曾經的殖民地,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兒子」大過「老子」,令人噓唏。
最近,有歐美媒體總結了女王在位70年的五個重要時刻,頗有代表性意義,成為伊麗莎白二世這個時代英國王室的典型標籤。
一是意外登基:1936年,伊麗莎白的伯父愛德華八世國王宣布退位,這使她的父親喬治六世直接登上了英國王位。伊麗莎白的命運也因此而徹底改變。1953年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正式加冕,其加冕儀式首次進行了電視直播,全球有2.77億人觀看。
二是北愛衝突:伊麗莎白二世目睹了北愛爾蘭「動亂」時期———在長達30年里,愛爾蘭民族主義者與親英國統一派之間爆發激烈衝突。 2012年女王訪問愛爾蘭,與前愛爾蘭共和軍高級將領馬丁·麥吉尼斯會面並握手,成為英愛和解的標誌性場面。
三是戴妃去世: 1997年戴安娜王妃去世是女王在位期間經歷的最重大危機之一。悲劇發生後,女王仍駐留於蘇格蘭的鄉間官邸,五天後才前往倫敦向致哀民眾表示感謝,這一延誤最初引發了許多英國民眾的強烈不滿。女王從這場悲劇中記取了教訓。其後幾年裡,英國王室重塑了公眾形象。後來,威廉王子迎娶了平民出身的凱特·米德爾頓,這都有助於塑造更為現代化的王室形象。
四是英國脫歐:女王在位期間,目睹了歐洲一體化從「煤鋼聯營」起步的進程以及英國加入其中的歷程,但後來也親歷了2020年英國脫歐的歷史性時刻。女王和英國王室竭力不插手政治事務,不公開對脫歐的看法,她只是呼籲各方「尊重不同的觀點」並「團結起來尋找共同點」。
五是家族問題:女王在位末期,英國王室出現了多起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從未見過的戲劇性事件,導致許多人擔心如果沒有她,王室的未來將何去何從。女王自己曾說,1992年是她人生中「可怕的一年」,那一年她有三個孩子(查爾斯王子、安妮公主和安德魯王子)離婚。近年來,安德魯王子與名聲不佳的美國金融家傑弗里·愛潑斯坦的交往,飽受外界詬病;哈里王子和妻子2020年決定退出王室,這也對英國王室的聲譽造成了極大影響。
回望伊麗莎白二世這個時代,女王的聲望在全世界範圍內還是得到廣泛尊崇,尤其是在英聯邦國家。正是由於女王的凝聚力,許多前英國殖民地國家仍然團結在英聯邦中,這是一個由56個國家組成的鬆散自願聯盟。這些成員因為有着共同的歷史而聯繫在一起,有着相似的法律和政治制度。雖然英聯邦沒有正式的貿易協議,但成員間的貿易往來相對頻繁。英聯邦成員國與英國王室沒有正式關係,但其中有14個國家仍把英國君主當作國家元首,一些國家的貨幣上還印有女王圖像。
然而,女王逝世後,14個國家中要求實現完全獨立的呼聲日漸強烈。從加勒比海到太平洋,人們都在問:為什麼我們要向在倫敦的君主宣誓效忠?悉尼大學歷史學家馬克·麥肯納說:「從某種意義上說,只要女王在,整個拼圖就會連在一起。但我不確定它是否會繼續維持下去。」
一個時代結束了。隨着女王仙逝,白金漢宮的主人能否繼續被當作一些英聯邦國家的國家元首,甚至英聯邦是否能繼續保持,世人在等待歷史謎底最終揭曉。
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