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會議上,凱豐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他最終結局如何?

| 影中紀實

編輯 | 影中紀實

前言

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具有極其重大的歷史意義。

然而事實上此次會議的開展也並非一帆風順,反而是歷經波折。

在遵義會議上,有一個名叫凱豐的幹部,公然對毛主席進行挖苦諷刺,放言毛主席壓根就不會打仗。

為何凱豐要在會議上對毛主席進行諷刺?

此後他又獲得了怎樣的結局?

凱豐

遵義會議前的深思

1934年10月,我黨在第五次反「圍剿」戰役中失敗,紅軍被迫撤出根據地開始進行戰略轉移,漫長而艱難長征路就此開啟。

當時紅軍的領導權還在博古、李德等人手中,他們在戰略戰術指導上存在嚴重錯誤,執意命令部隊搬着設備、負載着「罈罈罐罐」行軍。

這就導致我軍整體行動遲緩,喪失原本了原本的機動性與靈活性。

蔣介石放言要將中央紅軍殲滅於湘江,集結三十萬兵力對紅軍進行圍追堵截。

縱然紅軍憑藉堅毅不屈、英勇獻身的戰鬥精神,在歷經幾天苦戰之後最終突破了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線,但是我軍還是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

湘江一役,我軍部隊直接由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隨後,這僅存的3萬紅軍力量究竟該去往哪裡,又成了黨內的首要問題。

博古和李德堅持原定計劃不變,要部隊向北走與賀龍會合。

然而毛澤東卻提出了反對意見,湘江戰役過後,蔣介石已然預知了紅軍的走向,提前在北邊布置下了20萬兵力,只等紅軍往圈套里鑽。

這三萬紅軍剛剛經歷過苦戰已然是疲憊不堪,若執意讓戰士們在此時與20萬國民黨精兵對戰,很可能會造成更為慘烈的犧牲。

在經過縝密的分析後,毛澤東認為軍隊應該改道前往貴州,那裡的敵人力量相對薄弱,紅軍能夠更為順利地進行轉移。

當毛澤東提出這個計劃時,博古和李德還妄圖保全自身的紅軍領導權,對這個計劃表示強烈反對。

然而隊伍中的周恩來等人卻對毛澤東的想法表示支持,隨即帶領軍隊向西進發。

毛澤東

事實證明,毛澤東的想法是正確的,是經得起實踐考驗的。

貴州的敵人勢力確實如他料想的那般孱弱,紅軍隊伍在西進路上接連打了多次勝仗,隊伍中原本彌散着的低沉情緒逐漸變得高昂振奮起來。

毛澤東提出的改道奇招,一舉打亂了蔣介石原本的作戰計劃。

等他反應過來之後,紅軍已然離開了原本的包圍圈,邁向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擺在眼前的事實讓中共中央的領導幹部察覺到,此前造成第五次反圍剿戰役的失敗與湘江戰役的慘烈犧牲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博古、李德等人在戰略指導上犯了錯誤。

時任政治局候補委員的王稼祥,還特意找到政治局委員張聞天,向他提出取消博古、李德的紅軍軍事指揮權,提議讓毛澤東出來指揮紅軍。

在此次談話結束後,二人的意見達成一致。

1935年1月,中央紅軍按照毛澤東的計劃強渡烏江、攻佔遵義

紅軍戰士們以昂揚的面貌、積極的戰鬥精神,迅猛地完成了此次轉移戰鬥計劃,使得蔣介石的殲滅計劃最終宣告破產。

在攻取遵義之後,中央紅軍得以進行短暫的休整,而中共中央也趁着這個難得的機會,開展了為期三天的遵義會議。

早在第五次反圍剿戰役失敗之後,紅軍隊伍中要求更換領導人的呼聲就非常高漲。

而在經歷此次生死大劫後,很多戰士更是表示不願意再聽從博古、李德等人的指揮。

我黨人士有着堅定的信仰,紅軍隊伍中少有畏懼犧牲的戰士,但是任誰也無法接受,在領導幹部錯誤的指揮下去白白犧牲。

為了更好地開展革命工作,更是為了使紅軍隊伍走上正軌,遵義會議一早就定好了主題,那就是總結此前戰役失敗的原因,從而吸取經驗教訓。

然而此時眾人尚且沒有意識到,此次會議會在我黨歷史上留下重要的篇章。

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中的風波

其實早在1月7日,博古等人已經被剝奪了軍事指揮權。

他預感到自己會在遵義會議上對此前的錯誤指揮進行檢討和反思,然而即便到了這樣的情況下,他仍不肯放棄重新奪權的機會。

為了讓自己在會議上得到聲援和支持,博古特意來找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凱豐。

凱豐的本名叫做何克全,是江西省萍鄉人。

他在大革命時期就投身於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接觸到馬列主義後,還曾在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進行學習。

在此期間,凱豐結識了同在蘇聯學習的博古,二人相見恨晚,隨後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博古還是凱豐的入黨介紹人。

回國正式投入革命之後,博古就主動靠攏在了博古這一邊。

還沒等博古開口,凱豐就已然明白了他前來的目的,並表示一定會在會議上對他進行支持。

除此之外,凱豐還在會前私下幾次找聶榮臻,希望他能夠支持博古。

然而聶榮臻卻言辭拒絕了這一請求,直接對他說道:「我只會支持正確的一邊。」

聶榮臻

1月15日,遵義會議正式召開。

作為總書記兼會議主持人的博古首先作報告,對戰役失敗原因作出總結。

他在報告中將失敗的原因更多地歸結為客觀原因,反覆地強調「敵強我弱」這一問題,對於自己在軍事指揮中犯下的錯誤卻閉口不談。

在此前的反圍剿戰役中,紅軍和敵人的力量對比是一比十,在這樣嚴峻的情況下,我軍還是取得了勝利。

第五次反圍剿戰役反而是紅軍力量最強的時候,但是我軍還是輸了。

這就證明問題仍舊出在軍事指揮戰略上,博古的說法明顯是在為自己開脫。

周恩來在博古之後進行發言,他主動承擔起了此次戰敗的主要責任。

博古

在聽取這兩份報告過後,與會人員張聞天率先進行發言。

出人意料的是,張聞天的第一句話就使得全場陷入到震驚之中。

他當著參會人員的面,一針見血地指出:

「我不同意博古同志的報告,我軍接連失敗的原因,正是博古等人在軍事指揮上犯下了一系列嚴重的錯誤。」

在聽完張聞天的發言後,會場陷入了短暫的沉默,而博古和李德等人的臉色都已然變得難看起來。

然而他也沒有辦法對這些發言進行反駁,只得以時間已經到了中午為由,宣布會議進行中場休息。

此時凱豐找到博古,略有不滿地問道:

「你身為中央總書記和會議主持人,就這麼容忍張聞天的肆意攻擊?」

聽到凱豐這樣問,博古也只是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到頭來也說不出什麼話。

凱豐暗自決定,要在下午的會議上給予博古一定的聲援。

凱豐

凱豐的諷刺

在下午的會議中,毛澤東第一個站出來表示自己要講幾句。

他率先將博古、李德等人的錯誤軍事指揮客觀地概括為三個方面:

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防禦中的保守主義、轉移中的逃跑主義。

在之後的一個小時時間裏,毛澤東客觀、充分地將第五次反「圍剿」以來,博古等人犯的軍事指揮錯誤一一列舉出來,並進行鞭辟入裡的分析。

其中不僅有第一到四反圍剿戰役軍事策略和第五次反圍剿戰役軍事策略進行客觀對比,還有對李德不懂得中國革命特點、只顧用簡單計算做部署的尖銳批評。

毛澤東深刻犀利的發言得到了大部分與會人員的熱烈贊同,隨即就有人提議讓毛澤東重新出來指揮紅軍隊伍。

然而就在現場一片熱烈支持的氛圍中,凱豐提出了反對意見。

凱豐(前排左二)

只見他猛地站了起來,對毛澤東挖苦道:

「你懂得什麼是馬列主義?你頂多是看了些《孫子兵法》《三國演義》。你的軍事戰略都是從那裡學來的,現在用不上了,你還會什麼?」

在對毛澤東進行諷刺後,凱豐想當然地又加上一句:

「你不就是憑着《孫子兵法》指揮打仗嗎?」

革命初期的時候,凱豐就對毛澤東很是不服,認為這個人總是和農民混在一起,壓根沒有對馬列主義進行過系統地學習,總是提出不同的想法和意見。

王明曾經說過一句話,叫做「山溝溝里怎麼出馬列主義」?

凱豐對於這句話很是認同,因此他認為總是做鄉下調研的毛澤東,並不能夠做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對他的想法和理論也總是持反對意見。

當凱豐站起來直接對毛澤東進行挖苦諷刺後,會場再一次陷入到了沉默之中。

大家都想看看毛澤東面對這樣的挖苦會做出怎樣的反應。

毛主席

面對如此尖銳的譏諷,毛澤東並沒有產生絲毫的惱怒。

那時的他表現得異常從容平和,只是沉靜地看向凱豐,抽了一口煙後問道:

「凱豐同志,你讀過《孫子兵法》嗎?你知道《孫子兵法》有幾篇嗎?第一篇的題目是什麼?」

先前甚是張揚的凱豐一下子被這個問題給噎住了,他沒有讀過《孫子兵法》,自然回答不上毛澤東的問題。

毛澤東看着凱豐一副吃癟的樣子,沒有再對他進行提問,而是客觀地說道:

「打仗之事,敵我形勢那麼緊張,怎能照書本去打!我並不反對理論,它非有不可,要把馬列主義當作行動指南,決不能變成『書本子主義'。」

這一番話恰恰是講到了關鍵處,毛澤東的話隨即引來了在場所有與會人員的認同。

被駁倒的凱豐還想發言,卻被朱德一拳砸在桌子上給打斷。

早在博古進行發言的時候,朱德已然被其發言中的推脫責任之辭感到尤為憤怒,他直接表示,如果還讓李德、博古等人指揮,自己將不再跟着走下去!

同時他還提議,讓毛澤東同志進入中央領導核心,請其他與會人員發表意見。

在毛澤東進行過發言之後,周恩來、聶榮臻、彭德懷等人都對他表示了明確的支持,並強烈要求毛主席重新站出來指揮紅軍。

博古、李德等人雖心有不滿,但仍舊無法抵擋中國共產黨走向正確的趨勢。

由此,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黨與紅軍,也標誌着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

遵義會議過後,凱豐卻轉變了自己的態度,後來他在黨內又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呢?

遵義會議

知錯就改

在後續的革命道路中,毛主席所提出意見的正確性得到了檢驗,而凱豐也逐漸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不過好在凱豐此人知錯就改,在之後的工作中也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

在兩河口會議與張國燾的鬥爭中,凱豐都堅持站在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上。

為此他在我黨《前進》報刊上發表了一份,名為《番民工作的幾個問題》的長文。

在這篇文章中,凱豐揭露了張國燾的野心,尖銳地指出「張國燾是想搞西北聯邦政府,最終把黨中央也『聯邦』進去」。

和他同為江西萍鄉老鄉的張國燾在看到這篇文章後羞惱不堪,接連對凱豐展開猛烈的打擊工作。

然而面對張國燾的打擊,凱豐也沒有示弱和屈服。

反而他一直在堅持寫文章對其進行批駁。

紅軍隊伍抵達延安後,凱豐被任命為中宣部長。

此時經過長征路上的種種艱難磨礪、風雨同舟,毛主席已然不將此前凱豐的出言譏諷放在心上,二人的關係也變得相當融洽。

在抵達延安之後,毛主席很是看重凱豐具有的文采和能力,時常找他聊天談心,鼓勵他在延安繼續發揮長征路上的「筆杆子精神」,多創作出來一些好文章。

就這樣,凱豐在毛主席的誇讚與鼓勵下堅持創作,不僅寫出了《我們所望於北方青年者》等極具深度和教育意義的好文章,還給《抗日軍政大學校歌》作詞。

1942年的時候,馬列著作的翻譯工作亟需進行。

這個時候毛主席再度想到了凱豐,將這份工作鄭重地交給了他,凱豐也不負毛主席和組織的信任,隨即籌組起中央編譯局,對大批著作進行翻譯。

這在當時對於全黨學習馬列主義,起着重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新中國成立之後,凱豐在瀋陽擔任市委書記一職。

此後的他不僅為瀋陽這座城市的建設和為百姓創造福祉立下了汗馬功勞,還為瀋陽支援抗美援朝戰爭做出了眾多工作。

縱然身處高位,但是凱豐一生秉持着「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不為己謀利徇私。

那時他的二女兒在婚後想要讓父親藉助手中的權利,將自己與丈夫調到父親身邊進行工作。

然而凱豐卻在給女兒的回信中,對這件事進行嚴詞拒絕。

除此之外,凱豐在信中告訴女兒,奉勸他們一家回家種田,還教育她要自己養活自己,可見凱豐此人的清廉。

1955年,凱豐同志在北京因病逝世,年僅49歲。

回顧凱豐的一生,既有過錯,但更多地仍是功績。

雖然他在此前犯下過錯,但是好在他知錯能改,在之後的革命工作中堅持着為國為民、實現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最終成為了為國家建設、人民安樂做出貢獻的人。

同時,從毛主席和凱豐同志的交鋒事件中,我們也可以再度感受到偉人的大度寬宏。

毛主席並沒有因為凱豐公開的譏諷嘲笑在心中留下芥蒂,反而能夠客觀地站在問題的角度進行解決和分析,從而獲得大家的認可與跟隨。

除此之外,毛主席是一個能夠團結眾多力量、齊心辦大事的睿智領袖。

在此後的革命事業里,他不僅沒有對凱豐進行打壓,反而繼續挖掘這個人身上的才幹和能力,使得他在各個崗位上繼續發光發熱,實現自己的價值。

正是因為毛主席的高瞻遠矚、宏大心胸,中國共產黨在他的領導下才得以走向成熟,最終取得勝利的果實。

謹以此文向知錯能改、光明磊落的凱豐同志致敬!

向胸懷寬廣、英明偉大的毛主席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