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個世界上突然沒有了俄羅斯會怎樣?我們只知道這對中國、對世界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
這本是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明白的常識性問題,但如果透過歷史、甚至本不相干的數學來分析,它可能會給你更有意思、更深刻的啟示。
一、在大國博弈中,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形狀
學過基本數學知識的人都知道,三角形是一種穩定的形狀,所以它被廣泛應用在工程學和建築學中。
例如:埃及金字塔是個三稜錐形,埃菲爾鐵塔也是個三稜錐,工程上用的起重機的吊臂是個三角形,建築物中的鋼結構也有很多三角形。
為什麼三角形能夠穩定呢?因為當三角形的三條邊的長度確定後,這個三角形就被唯一確定了。但是當四邊形的四條邊的長度確定後,這個四邊形並不能唯一確定。
三角形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也就是最短的兩條邊的長度之和必然大於最長的第三條邊,而永遠不可能小於等於第三條邊。
古代七大奇蹟中,唯有金字塔以其穩定的結構屹立至今
神奇的是,縱觀歷史,不僅僅是中國的歷史,而且包括世界歷史,我們都不難發現,三個,五個,七個這樣的奇數強國對峙維持的時間,比兩個,四個,六個偶數的強國對峙維持的時間更長。
這是因為:數量相等,勢均力敵的大國以及大國集團之間更容易爆發戰爭,而奇數大國形成敵對集團時,雙方都在忌憚處於中間的那股力量,因此不願意輕啟戰端。
這種原理也被應用在投票表決中:為什麼仲裁團永遠是3個人、5個人、7個人,因為當支持和反對某項提案的人數相等時,中間的那一票至關重要。
中國的歷史非常生動地證明了這個規律。
在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開頭就說了這麼一段話:「自古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商滅夏,周滅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周朝實力衰微,中國歷史進入春秋時代。
在春秋時代近300年時間裏,齊桓公、楚莊王、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先後崛起,代替周天子當了諸侯的頭,是為「春秋五霸」。
三百年間,五霸先後為諸侯長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冊封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隨後趙、魏、韓「三家分晉」,加上本來就在春秋時代打下江山的秦、齊、楚和後來崛起的燕國,是為「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的格局之所以能夠維持近二百年,是因為初期七個大國之間形成了一種「一個盯一個」的微妙對峙。
在前4世紀到前3世紀的一百多年中,魏國、齊國、趙國先後崛起為一流強國,結果很快遭到其他各國的聯合打壓。
公元前400年左右,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成為七雄之中第一個強大起來的國家,一時間魏國先後打敗秦國、趙國,風頭無兩。
但是,自恃強盛的魏國胃口太大,一面連年進攻趙國,一面又與齊國爭霸,最終在桂陵和馬陵之戰遭到慘敗,因而衰落下去。「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經過司馬遷之手更成了後世津津樂道的段子。
接替魏國成為霸主的齊國也沒有風光多久,公元前285年,燕國上將軍樂毅率五國之師攻齊連克七十城,差點把齊國連根拔起,從此齊國江河日下,不復昔日之全盛。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公元前300年左右,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大破匈奴,吞併中山,打敗秦國,使得趙國一躍而為中原大國,沒想到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45萬趙軍全部覆沒,趙國自此一蹶不振。
在戰國前中期的歲月里,三大強國先後崛起,死死地堵住了秦國的東進之路,但隨着三大強國均喪失決賽資格,剩下的韓國和燕國又沒什麼存在感,天下的平衡被打破,形成了秦楚兩強對峙的局面。
公元前223年,在長達3年血腥的戰爭和付出巨大代價之後,秦國最終消滅楚國,至此統一已成定局。至此奇數大國對峙的局面已維持了500多年。
秦滅六國四百餘年之後,又有三國鼎立之事。
三國鼎立的雛形自赤壁之戰後一直延續了50多年,由於蜀漢和東吳的實力之和大於魏國,三者之間的均勢短期內很難打破,也就維持了長期相對穩定的局面。
公元260年以後,魏國國力大增,在籍人口總數(443萬)已超過蜀漢的在籍人口(94萬)和吳國的在籍人口(約250萬)之和,於是魏國毫不客氣地發動了統一戰爭。
三國鼎立
公元263年,魏滅蜀漢,公元265年,司馬氏篡魏建晉,公元280年,晉滅吳完成統一。
這一次,奇數大國對峙的時間維持了43年,偶數大國對峙的時間維持了17年。
三國一統之後一百多年,又有南北朝對峙之事。
南北朝的開端並不是南北對峙,而是南朝宋對北方的一堆零碎胡人政權,所以東晉末年、宋朝初年,南朝頻頻向北主動進攻,試圖統一中國。
只可惜宋武帝劉裕天不假年,開國三年就龍馭上賓,否則以其雄才大略,十年內完成統一併非空談。
公元450年,統一天下的主動權又轉移到已經完成北方整合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手中,此時真正的雙雄對峙才剛剛開始。
兩強格局下基本不可能有什麼和平,隨着南朝統治層內訌不斷,北魏頻頻向南進攻得手,將戰線不斷南移。
北魏騎兵俑
公元498年,遷都洛陽的北魏孝文帝大舉南伐,卻在兵臨長江之際猝然死去。北魏失去了距離統一最近的一次機會。
孝文帝駕崩之後,由於統治核心南遷對北部邊疆的掌控能力削弱,北魏爆發了大規模內亂,終於在公元534年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此時的天下大勢再一次回到了三足鼎立的格局,東西魏和南梁之間誰也吞不了誰,三方對峙了40多年。
三國的統治者大多數庸碌無能,這個格局本來是一潭死水,但在一片擺爛和躺平的氛圍中,北周卻出了一個「不講武德」的年輕人:周武帝宇文邕。
6世紀的中國佛教遍地開花,大量土地、人口都被寺院所佔據,宇文邕立志富國強兵,果斷向寺院出手要人要錢:寺廟,拆!和尚,還俗!寺產,沒收!
僧人不甘心,威脅宇文邕說:陛下你拆寺廟,以後要下地獄的!(陛下今恃王力,破壞三寶,是邪見人,阿鼻地獄不論貴賤,陛下安得不怖?)
宇文邕只用一句話就懟得對方無話可說:若能使國家興盛,朕寧可下地獄。(但令百姓得樂,朕亦不辭地獄諸苦。)
周武帝宇文邕
只此一言,足見其雄才大略。
北周通過滅佛和一系列改革使得國力強盛,於577年消滅北齊統一北方,歷史的車輪再一次回到了南北兩強對峙的局面,但此時北朝在國力上已經全面壓倒了南朝。
公元581年,權臣楊堅篡奪北周政權,並很快平定了三個地方大諸侯:尉遲迥、司馬消難和王謙的叛亂,剩下的事情就只剩順水推舟了。
公元589年,隋滅陳完成統一。這一次,奇數大國對峙的時間維持了43年,偶數大國對峙的時間維持了12年。
二、兜兜轉轉幾百年,歷史總是在輪迴
偶數大國陣營對立不能持久的現象,不僅中國如此,在文藝復興之後文明發展較快的歐洲更是如此。
公元18世紀早期,歐洲主要大國包括英國、法國、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瑞典,但當時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是當之無愧的歐陸霸主。
路易十四
法國的影響力大到什麼程度呢?18世紀歐洲主要國家的宮廷說的都是法語,派到外國的外交使節可以不會說所在國的語言,但必須會說法語。
至於英國人?那隻不過是住在偏僻海島上的鄉巴佬和暴發戶,法國肉眼可見的鄙視讓英國非常不爽。
1700年西班牙老國王去世,路易十四的孫子成為西班牙國王,法國和西班牙實質上合併,五大國變成四大國。
但是很多西班牙本地人卻不喜歡這個法國貨,為了阻止法國吞併西班牙,1701年英國聯合神聖羅馬帝國、荷蘭等國一起反對法國,「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爆發。
既然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仗當然要在西班牙的土地上打了,所以戰爭的結果是西班牙被打得稀巴爛,從此徹底退出歐洲強國行列。
然而令交戰各方沒想到的是,趁着西方各國打得不可開交,在彼得大帝領導下的俄羅斯迅速強大起來,突然發動「大北方戰爭」,胖揍瑞典。
彼得大帝:「我要打開一扇面向西方的窗戶」
戰爭的結果是五大國還是五大國,只是俄羅斯取代了原來西班牙的位置。本來歐洲大陸可以和平一段時間,但普魯士這個原來名不見經傳的三流小國卻突然在腓特烈二世的天才操作下迅猛崛起,五大國變成六大國。
結果,1756年以法國、俄羅斯、奧地利、瑞典為一方,英國和普魯士為另一方,又爆發了「七年戰爭」,普魯士靠着腓特烈二世超強的指揮能力和運氣幾次從滅國的邊緣又挺了過來。
「七年戰爭」正式奠定了普魯士的一流強國地位,而瑞典則逐漸淡出爭霸歐洲的舞台,英國、法國、奧地利、普魯士、俄羅斯五強並立。
新五強的格局維持了四十多年,法國、普魯士、俄羅斯、奧地利四大國時而合作,時而互相敵對,但由於英國這個攪屎棍的存在,中間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
1799年法國拿破崙上台執政,連續擊敗當時的歐陸強國奧地利,使得歐洲權力格局又從五大國變成四大國,英國出於維護其超然地位的考慮,聯合普、俄、奧圍攻法國,從而導致了持續近20年的拿破崙戰爭。
說起拿破崙確實是個奇才,在還盛行「排隊槍斃」的傳統線性戰術的19世紀初期,這哥們就首創了用炮兵打開缺口,然後騎兵快速突進鞏固缺口,再然後大隊步兵跟上的全新戰術。
拿破崙時代的戰爭
這種戰術到了100多年後的中國,又被林彪的東野發揚光大,形成了「四快一慢」戰術。像這樣幾乎等於降維打擊的戰術思想,環顧當時的歐洲幾乎沒有哪個將軍擋得住這三板斧的。
而且,在拿破崙之前的歐洲將領們都提倡擊潰戰,而拿破崙率先看到了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的重要性,總是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幾仗下來敵國的主力被摧毀,只能宣布投降。
因此,拿破崙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把除了英國以外的歐洲強國輪番按在地上摩擦了十多年。
拿破崙戰爭結束後,歐洲大陸回到了英法普俄奧五列強的均勢,總體維持了50年的和平,直至1870年普法戰爭德國統一。
隨着意大利統一、德國統一、奧匈帝國建立,從1880年代開始,以英法俄等在全球殖民時代的主要既得利益者為一方,以德意奧等急於重新瓜分世界的新興帝國主義國家為另一方,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
當時,軍力強盛的德國自信可以一打二,奧匈帝國和俄羅斯旗鼓相當,至於老六意大利則可有可無,雙方可謂勢均力敵,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戰爭似乎難以避免。
20世紀初的歐洲成了火藥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早就和德國勾勾搭搭的奧斯曼土耳其加入德、奧陣營,對英、法、俄、意作戰,隨後,強大的美國為了坐收漁利中途卷了進來,導致同盟國最終失敗。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走向美蘇對峙、兩強並立的格局,這一次沒有爆發新的世界戰爭,但卻發生了持續40多年的「冷戰」。
1991年底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在世界上突然沒有了對手,即使是聯合國的其他四個常任理事國也根本沒有實力與之競爭。
英國本來就是美國的馬仔,盎格魯撒克遜人「死道友不死貧道」流氓價值觀的祖師爺,冷戰結束後跟在美國後面在俄羅斯和東歐大薅羊毛賺盡了便宜。
2000年前後俄羅斯依然有許多充當歐美吸血工具的寡頭和英國不清不楚,甚至逃到英國當寓公,這就很說明問題。
法國雖然與美國面和心不和,但二戰之後江河日下,雖然一直夢想着重新成為歐洲領頭羊但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靠在非洲的殖民遺產吃吃老本。
像戴高樂這樣的強人估計幾百年就出一個
畢竟像戴高樂將軍這樣敢公然退出北約,收回美軍基地,和美國對着乾的牛人法國幾百年能出一個就不錯了。
冷戰結束後,俄羅斯一度被西方通過「休克療法」和「自廢武功我們帶你一起玩」忽悠得半身不遂,任由歐美欺壓剝削,直到1999年科索沃戰爭北約把手插進最後的緩衝區才幡然悔悟,然而為時已晚。
從18世紀的歐陸五強到20世紀的聯合國五常,歷史兜兜轉轉,又開啟了一個新的輪迴。
三、沒有了俄羅斯,對我們意味着什麼?
看來看去,能夠威脅到美國霸權地位的只有中國了:中國有廣袤的土地,十幾億人口,內部團結一致,還有強大的製造能力,如果發展起來是很可怕的。
整個90年代,美國對中國極盡打壓、封鎖、挑釁、噁心之能事,幾乎每一年都在搞事情。
同時,美政府一直慫恿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國在中國周邊製造事端,蠶食中國海疆,試圖壓縮中國的地緣生存空間,打亂中國的發展節奏。
中國海警船在釣魚島海域巡邏
美國的霸權邏輯就是:我最好逼到你動手,你動手我就招呼馬仔們一起上,他們來陽的,我來陰的,只要打一仗你幾十年的發展成果徹底完蛋,從此徹底喪失和我競爭的資格。
從冷戰結束到2001年「9.11」事件發生,中國整整忍了十年。
值得慶幸的是,從2001年美國打響所謂的「反恐戰爭」到2003年捲入伊拉克戰爭,差不多在十年時間裏疲於奔命,沒有太多精力再來顧及中國。
等到2012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決定將軍隊逐步撤出伊拉克,宣布要推進「亞太再平衡」時,才發現中國早已今非昔比。
2001年,中國的GDP總量1.34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6,大約是美國的12.6%,國防預算174.2億美元,只有美國的5.5%;
2012年中國的GDP總量8.53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2,已超過了美國GDP的50%。中國國防預算1061.82億美元,為美國的16%。
如圖
2001年,中國海軍最拿得出手的是從俄羅斯採購的2艘「現代」級導彈驅逐艦,其他的軍艦超過4000噸的都很少,對美國海軍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2012年,中國海軍的新型戰艦開始大量下水,這年海軍總共下水了包括052D首艦「昆明」號在內的15艘排水量1000噸以上艦艇,就數量而言世界第一,下水噸位世界第二,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正式交付海軍。
至於空軍,連國產的殲-11、殲-10帶進口的蘇-27、蘇-30,中國3代機的數量達到了585架,而日本航空自衛隊的3代機總共才只有286架,而且據傳說中國的四代機已經接近定型了。
美國人緊張了:他們想不通,中國人到底是怎樣趁着自己不注意,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就突然發展起來的。
當然更讓美國緊張的是,在英法兩常在國際事務中的角色越來越被邊緣化的時候,中俄兩國的關係卻越來越緊密。
2011年,中俄兩國建立「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2019年6月5日,中俄兩國元首決定將兩國關係提升為「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參加聯合軍演的中俄軍人
隨着中國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原先在美國授意下一直在中國周邊製造事端和糾紛的區域性國家除了少數幾個死硬派以外紛紛偃旗息鼓,這意味着美國自冷戰以來針對中國設計的「潰瘍策略」瀕臨破產。
但這一招對中國不靈不代表對所有國家都不靈,自2000年普京擔任俄羅斯總統以來,美國開始在俄羅斯周邊積極製造「潰瘍」:
我先在涉及國家安全底線的問題上搞你,把導彈部署到你家門口,看你能不能忍?
你還能忍?那好,我找個小弟打你的小弟,看你能不能忍?
如果你還能忍,那好,我找個小弟到你的地盤上殺人放火,看你能不能忍?
好,你終於不忍了,動手揍了我的小弟,我立即給你貼上「侵略者」的標籤,沒收你的資產,對你實施全面制裁,並且扶持我的一群小弟群毆你。
俄羅斯軍人
反正死的不過是我的小弟,只要用你的血肉作為誘餌,等到你倒下,這樣的小弟我要多少有多少。
這一套用心狠毒的策略,除了干擾和孤立俄羅斯之外,還有更加深遠的用意,即挑撥歐俄關係,拉攏歐洲以為反俄馬前卒。
果然,在美國的這一手操作下整個歐洲陷於分裂,不僅俄羅斯和差不多所有北約國家嚴重對立,連歐盟內部支持對俄強硬和支持對俄溫和的國家都形成嚴重的對立。
現在看來,儘管美國的對華壓制戰略並不成功,但對俄壓制戰略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從2008年到2022年,從格魯吉亞、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到如今的烏克蘭,這些環俄羅斯國家先後燃起戰火。
隨着世界發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距離2012年又是十年過去,美國深知自己能打的牌越來越少,目前對美來說唯一的出路就是打敗對手中較弱的那個,再集中力量對付較強的那個。
佔領國會山的美國民眾
如果世界上沒有俄羅斯,中國將面臨十分麻煩的局面:
毫無疑問,美國對付俄羅斯的那一套連配方都不用換,只不過肯定會把料放得足足的,變成雙倍料乃至三倍料。
看看家門口的「薩德」,看看項莊舞劍的各種「演習」,再看看海峽對岸的跳樑小丑……
五常變成四常,剩下的英國、法國,連帶着歐盟都沒有選擇,勢必對美國言聽計從,至於能夠接替俄羅斯位置的國家,無論是日本、印度還是澳大利亞,與中國的關係都不同於俄羅斯。
四常三對一,其他人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看出勝負的天平向誰傾斜,那麼選擇落井下石、雪上加霜的將會遠遠多於拔刀相助、雪中送炭的。
不像美國,他們可能和中國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但中國的財富、中國的資源、中國的市場、中國的基礎設施……每一樣都能讓野心家垂涎欲滴。
最後的帝國
隨着中國的力量不斷增強,我們將會對捍衛世界和平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但這還需要一段時間。
三足鼎立的均勢一旦被打破,必將迎來提前攤牌,這對中國、對世界來說都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