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甄嬛與太妃惺惺相惜
在甘露寺修行的甄嬛,前身是皇帝的寵妃,專寵一時,風光無兩;在安棲觀修行的舒太妃,前身是先皇的寵妃,也是專寵,先帝獨獨為她修建奢華的桐華台。舒太妃是長相思的舊主人,甄嬛是長相思的現主人,兩人都與當朝皇上開啟了一段,長相思與長相守恩愛的佳話。
所以,當甄嬛與舒太妃第一次見面,知曉了彼此的身份後,兩人不由相視一笑,言語談話間已經有了默契,太妃對甄嬛的喜歡從一開始就註定了。
經歷相同,處境相同的兩個人,一下就能拉近彼此的關係,很容易成為知己,這就是所謂同頻的人。
舒太妃的人生自先帝去世,就被局限於小小的道觀中 ,就連兒子生病也不得看。想想幾十年的大好時光,哪都不能去 ,啥都幹不了,無論皇家的富貴生活還是普通人的市井生活,都無法享受。餘生日日、時時只能伴隨青燈古佛,想想這是一種多麼難捱的生活?
甄嬛出現帶給舒太妃的光亮,其實一點都不亞於甄嬛帶給果郡王的光亮。
舒太妃雖是修行之人,但其人生經歷又讓她做不到忘卻前塵舊事。這一點從三月三上祀節,甄嬛帶着長相思去看太妃的情節中就能看出。
那日正好果郡王也在,在太妃的盛情下,甄嬛撫琴,果郡王吹笛,太妃和詩李白的長相思。相比甄嬛與果郡王的抑情,太妃的感情更加直接熱烈。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太妃說甄嬛與兒子,很有當年她與先帝合奏的情味。甄嬛說,對於感情,比起隱約婉轉,太妃更是直接明了。太妃直呼甄嬛是她的知己。
人生難得一知己,更可況是太妃這樣遠離人群的人,自然更加地珍視。太妃多年孤寂的修行生活,突然多了個知己,豈不是她生活中的光亮。
有一句話說,世間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有相同經歷的人,更接近於感同身受。
這也是為什麼,當果郡王帶着甄嬛去拜見太妃時,太妃拉着甄嬛的手說,與其老死宮外,不如想法子過些自己想過的日子。太妃的態度令甄嬛很是意外。
因為甄嬛修行的日子還短,她還無法體會漫長寂寞沒有盡頭的修行生活,對於美好的生命是多麼的消耗。
而太妃因為已經經歷過,不忍甄嬛還年輕美好的生命,像她一樣的度過。也正因自己的經歷,太妃才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也才那麼豁達通透。
02太妃愛子成全之心
果郡王表面看似洒脫,實際內心並不開心。
在溫宜公主的滿月宴,皇家眾人齊聚一堂,唯獨果郡王缺席,他在溪邊飲酒,鬱鬱寡歡,因為那天是他額娘當年進宮的日子。合宮夜宴,他卻躲在桐華台賞夕顏,遺世而獨立。
果郡王清涼台里伺候的僕人,都是民間漂泊之人,倘若自己沒有感受過那種孤獨無依的感覺,又怎會感受他人的不幸。
他騎射俱佳,不乏文韜武略,但只能裝成一副不問世事,只愛遊山玩水的閑散樣子。
作為男人,在事業上,他不能追求。在情感上,他的額娘被拘在道觀終身不得出。唯有他未來的妻子,他還有點自主權。
果郡王是活得辛苦的,他說:他淡泊自抑為額娘,太妃亦是。
兒子的苦,舒太妃怎麼會不知呢?
兒子的心愿,舒太妃也怎能不知?果郡王早已到適婚年紀,也許在事業上不能求,他在婚姻上的追求就很高,很純粹。他只要一個他最想要的人,無關家世,只符合他的心。
果郡王尋覓多年都不得,當他把甄嬛帶到太妃面前時,太妃知道他的兒子心愿達成。
做母親的,兒子的心愿就是母親的心愿,兒子的幸福就是母親的幸福。深知兒子苦楚的太妃,自然會選擇成全。
03與知道的有限事實有關
還有一點,太妃之所以會支持兒子與廢妃結婚,也因為她知道的事實有限。
太妃只知甄嬛是廢妃出宮,自然與宮裡毫無瓜葛,所以她才會說,自大清開國以來,還沒聽說過廢妃能再回宮的。
太妃不清楚甄嬛與皇上之間的事,她不知道皇上對甄嬛的情意深淺,也不知道皇后對甄嬛的忌憚和仇視。
不了解全部的事實真相,就無法預見潛在的危險,自然沒有理由反對。
對比果郡王,正因為知道全部的事實,所以在得到甄嬛後,患得患失。
如果太妃知道所有的事實,也許她就會阻止果郡王接近甄嬛,因為可能會被傷得更深。
四阿哥曾說過甄嬛一句話,能成為皇上寵妃的人,自然不一般。我覺得這句話說舒太妃,也不為過。
先帝駕崩,舒太妃就被拘在了道觀中修行,名為修行,實則禁足,失去了自由。但是太妃的心態那樣平和,沒有怨言,她的心中充滿了悲憫。
她在漫長的禁足中,活得越發通透,看待事情的角度,拋開了世俗的束縛。
所以她才能說出這樣的話:活着那麼難,一生中隨心順意的日子不多,遇到真心喜歡的人就要惜福,好好享受。
也只有太妃這樣的婆婆,才會支持兒子與廢妃結婚。
太妃這樣的婆婆,可真是宜古宜今啊!
喜歡文章,請關注我的gongzhonghao:四月的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