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女性也愁嫁!公主出十倍彩禮沒人娶,看宋朝解決天價彩禮

宋朝商人就算是賠上幾十萬兩嫁妝,嫁入高門顯戶,也照樣是被人瞧不起的商賈之後。宋朝奉行的厚嫁之風導致彩禮數目誇張,北宋全國上下愁嫁,公主出十倍彩禮沒人娶,讓人不得不思考,該如何解決這種不良風氣呢?

宋朝愁嫁已成風氣

宋神宗都抱怨:「嫁一公主,至少費七十萬兩!」那可是皇帝嫁閨女,用不着巴結男方吧?但照樣要厚嫁—皇子娶妻平均花銷1萬兩,而公主下嫁平均花銷10萬兩。宋朝為什麼會颳起一股厚嫁風呢?不說公主,就連大文豪范仲淹的女兒都在愁嫁!我們舉幾個宋朝的例子,就知道姑娘難嫁的真正原因了。

范仲淹作為北宋名臣,做過大官,積攢了不少錢。1050年為了女兒出嫁,划出30貫錢為婚禮使用,兒子娶婦則為20貫錢。現在大家或許被影視劇動不動就幾千萬兩白銀迷惑,這20萬貫錢可不是一筆小數目,相當於現在的200萬不止

嫁妝的走高不久便達到不得不借債,為女兒辦嫁妝的程度。被迫為女兒籌備實物嫁妝的風氣從宋朝初期開始增長。范仲淹還算趕得市價比較低的時候嫁女兒,第二個例子就比較慘了。蘇轍為了給女兒辦嫁妝,他差點兒傾家蕩產。少給一些嫁妝不就行了,何必內卷呢?

宋朝的厚嫁風氣

但是不論哪個朝代都沒有宋朝嫁娶花費那麼誇張。宋代,寒門士子和處於「士農工商」末端的商人子弟都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都可以通過參加科舉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就有詩句來描述男子登科的景象: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是,這就引發宋朝百姓對市民階級的一個階級歧視,有道是士農工商,就是再有錢的商人,也是最底層的「賤民」。

隨商人的父母,為了孩子能夠跨越階級,通常會選擇科舉的學生作為姻親對象,也會附上極其豐厚的彩禮。他們不僅可以以金錢做後盾榜下捉婿」「厚捉錢以餌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餘兩」。到北宋末年,身穿朝廷「命服」的富商大賈,已是「遍滿天下,一州一縣,無處無之」了。

解決天價彩禮嫁妝

一部分士大夫階級之所以樂此不疲地為女兒置辦嫁妝,除了讓女兒不在婆家受委屈外,還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厚嫁之風使姻親關係中的財產因素增加,這在商品經濟發達的宋代,會使婚姻關係變得更牢固

二是,宋代法律保護已婚婦女的私人財產,無論是丈夫還是公婆,都不可以私吞女方帶來的嫁妝,並不是「賠本買賣」。嫁妝作為宋代出嫁女子的主要財產來源,對嫁妝擁有絕對的支配權和終身所有權,這是受到宋朝法律保護的。

也是女方父母放心大膽厚嫁其女的底氣所在。宋代也有少數史料中,出現妻子以嫁妝資助丈夫,或者丈夫使用妻子私財的個案不在少數,但這些案例中都是妻子主動提出或表示同意的。而宋代女子的家庭和社會地位,也與自己的嫁妝是否豐厚息息相關,通過對受法律保護的嫁妝的支配和控制。

宋代婦女在婆家享有了更多的家庭參與權和管理權,父母之愛子當為之計深遠,豐厚的嫁妝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子在夫家的地位,但久而久之也導致社會上形成了濃厚的攀比之風。而這其中也夾雜了父母的愛女之心。

與此同時厚嫁之風也進一步加深了時人重男輕女的思想。更甚者還引發了溺死女嬰的極端現象,從而進一步導致了社會男女比例的失衡。如此來看厚嫁之風其實並不可取,從而當今社會所宣揚的重金娶妻的觀念也應有所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