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慧侄女楊展:立誓為姑姑報仇,21歲墜崖犧牲,毛主席稱其光榮

「你為何要做共產黨,你可知你犯了法?」湖南省《晚報》的記者咬牙切齒地同楊開慧說道。

「我才沒有犯法,是何健犯了法」,楊開慧衝著採訪員,義正詞嚴地回復到,犀利的眼神令其毛骨悚然。

楊開慧

「現在你要是能夠悔過自新,就不會有生命危險」,採訪員緊接著說道,怎奈楊開慧的一句:「我誓不屈服」,氣得對方差點掀翻桌子。

看來,楊開慧的母親此番前往南京,尋找蔡元培和章士釗先生向何健說的情,又白費了。

既然楊開慧寧死不屈,這些「清鄉」派的惡棍們,自然也就不再佯裝「矜持」,私下裡早就做好了要將楊開慧「槍決、暴屍三日」的準備。

楊開慧

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身着青布料子,被押赴刑場執行槍決,兩槍過後,楊開慧面朝黃土,任鮮血肆意橫流,尚有一絲氣息的她,表情萬分痛苦。

劊子手見楊開慧尚能呼吸,又緊跟着補了一槍,楊開慧烈士當即便帶着她對革命的信念,永遠離開了我們。

悲劇釀成之後,楊開慧身在板倉老家的10歲侄女楊展,哭着喊着:「我要將姑姑的遺體背回來,我要為姑姑報仇!」

楊開慧

十多年後,楊展終於長大,能為革命效力,結果卻又走上了同姑姑楊開慧一般的道路,着實令人惋惜。

今天的故事將圍繞楊開慧的侄女楊展短暫且壯麗的一生,徐徐展開...

爸爸,我讀書不是為了拿畢業證

自楊開慧犧牲之後,湖南省的那群「清鄉派」們便開始策劃,對楊家人來一場徹頭徹尾的「清剿」。

「展兒,板倉是不能再待了,爸爸和媽媽必須馬上離開這裡...」楊開智一面同妻子收拾行李,一面同女兒說道。

楊開智

楊展一面神色慌張地點頭,一面詢問父母:「那我呢?你們走也不帶上我嗎?」

「跟着爸爸媽媽太危險,你先去外祖父那裡暫居,等風頭過後,爸爸回來接你...」楊開智說罷,便帶着女兒悄悄出了門。

一來到外祖父的家,楊展就像進了「孤兒院」似的,發現外祖父的家裡時常住着許多「來路不明」或是身負重傷的「陌生人」。

雖然那時的楊展並不能理解外祖父的「身份」,更不清楚他收留那些落魄者的具體原因,但楊展知道,那些人都是同姑姑楊開慧那般,是有着高尚情操的好人。

楊開慧

在外祖父家生活的那段時間,楊展開始了解中國社會的現狀,以及革命的重要性。

這對她後來,堅定地支持中國共產黨,支持中國革命,打下了堅實的心理基礎。

從1926年到1938年,楊展一直在長沙周南女子學校讀書,因為她深受姑姑和外祖父的影響,小小年紀,便懂得用先進的思想,團結同學,激發同學們的愛國熱情。

在學校里,幾乎所有的同學都親切地稱其為「展展」,一方面是表達對她的喜愛,另一方面則是對她滿腹革命熱情的敬佩。

周南女子學校

1937年,全國各地都掀起了史無前例的抗日高潮,楊展因為在校表現突出,且具有超強的人氣,被黨組織相中,秘密加入了抗日救國宣傳隊伍。

在學校里,楊展向進步青年推薦閱讀毛主席的書籍,同時也為我黨發展了一大批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國共合作抗日期間,延安的大門終於敞開,楊展破天荒般地聯繫上了遠方的毛主席。

他們「叔侄」之間雖然差了20多歲,卻可以從基層團結問題一直聊到抗日救亡的道路。

毛主席

1937年12月,楊展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且成為周南女中的黨支部書記,那年她17歲,雖然稚嫩,卻已經有了姑姑楊開慧當年的影子。

在學校,楊展組織同學們拉橫幅喊口號,滿大街遊行,聲援「抗日救國」,主張「國共聯合抗日」。

她為不懂文化的婦孺創建培訓班,幫助他們認字、讀書,學習抗日救國的道理。

她為一線抗日戰士,募集資金,籌備醫療用品,親自帶着慰問團為戰士們演出、吶喊,鼓舞士氣。

她是那樣的年輕又富有魅力,同時在國民黨反動派的眼中,又是那樣的令人「討厭」。

1938年,潛伏在周南女中的敵特分子,發現了楊展「共產黨員」的秘密身份。

為了不給家人和朋友帶來麻煩,楊展向組織上申請離開長沙,前往延安,組織上批准了,但楊展的父親楊開智似乎並不樂意。

「你再讀一個學期就能高中畢業了,就不能等拿了畢業證之後再去嗎?」楊開智略帶生氣的口吻,當真拿這個女兒一點辦法也沒有。

楊展

「爸爸,我讀書不是為了拿畢業證的,是為了幹革命!」楊展堅定地同父親說道。

看着女兒這般固執,楊開智不知是喜是悲,一想到當時妹妹也這般義無反顧,心裏就忍不住酸楚。

畢竟她只是個18歲的女娃娃,楊開智夫妻二人又僅此一女,若是就這般任由其去追隨毛主席,日後很可能再沒有機會相見。

楊開智一家合影

可現實往往就是這般殘酷,想想當下的國家,蠻夷如螻蟻般肆虐,活着成了一種奢望,倒不如遂了女兒的願望,活出一條路來...

「跟爸爸一起吃個飯,再走吧...」楊開智突然轉變了態度,苦笑着同女兒說道。

楊展點了點頭,陪着父親吃了個午飯之後,便收拾起行囊踏上了北上的征程。

楊開智

望着女兒越走越遠的背影,楊開智心裏五味雜陳,他不敢過多想像,只盼女兒能在革命的道路上多加保重...

展兒在抗日戰爭中犧牲,是光榮的

1938年8月,楊展一路披荊斬棘,終於來到延安,組織上隨即安排其前往陝北公學栒邑分校讀書。

這所學校,是我黨專門為了培養抗日軍政幹部所成立的,之所以讓楊展去學習,是因為組織上基於她在校期間的表現,有意想栽培她。

當時,在陝北公學讀書的有志青年特別多,在這裡楊展既要學習政治,也要學習鬥爭,對於軍事理論也要有一定的認知與了解。

學業之餘,楊展會親自上戰場,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較量,以檢驗下學習到的真理。

閑暇間,便為延安軍民們開荒墾地,擴大生產,以緩解前線缺糧等問題。

儘管,在延安的生活,與之在湖南有着天壤之別,但戰士們以苦為樂,朝氣蓬勃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楊展,繼續奮鬥。

戰士們都說楊展是軍隊里的「柔和劑」,她有着楊開慧那般堅韌的毅力,也有黃鸝鳥那般清脆的喉嚨。

在抗日戰爭如火如荼之際,在敵我裝備有着天壤之別的情形下,為了鼓舞戰士們的志氣。楊展會帶着自己的口琴,一面行軍,一面為戰士們奏樂吟唱,老同志們叫楊展「小展伢子」,新兵崽子們則稱其為「展展同志」

在那段艱難的歲月里,是楊展的歌喉為日夜行軍的戰士們送來了一絲慰藉,是楊展不拘小節的性格,讓年齡參差不齊的隊伍,變得萬分融洽。

楊開慧

1939年,為了抗戰所需,黨中央決定將新一批從陝北公學畢業的青年學子,同工人學校、魯迅藝術學院等院校的學子們聯合組成「華北聯合大學」隊伍,交給羅瑞卿、成仿吾帶領,準備「深入」到敵軍後方去,楊展便在其中。

這是楊展自從來到延安之後,真正意義上的參與到抗日作戰,在大部隊即將啟程之前,毛主席抽空見了她一面,楊展很興奮,從她那雙充滿光芒的雙眼當中,毛主席隱約看到了楊開慧當年的影子。

「展兒,你的工作做得非常好,你是個好孩子,此次行軍路途艱辛,一定要聽從羅校長和成校長的指揮,好好學習、好好完成任務...」毛主席拉着展兒的手語重心長地說道。

羅瑞卿

當時,展兒隱約又回到了兩年前,準備離開長沙前往延安時,父親與她告別時的場景...

「我會的,保證完成任務!」楊展向毛主席規規矩矩地行個禮,轉身離開了窯洞。

在行軍至敵後方的路上,楊展深刻感受到戰爭的疾苦,光是晝夜不停地行軍,就已經消耗了大量的體力與意志。

可她是帶着使命來的,斷不能帶着戰士們隨波逐流,於是每當戰士們跋山涉水精疲力盡時,展兒便會吹響口琴,為戰士們加油打氣。

毛主席

每當夜晚寸步難行之時,展兒又會幫助戰士們打探地形,生火做飯,為戰士們守夜站崗。

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在數十天的艱難行軍下,展兒跟着大部隊終於突破了敵人布下的重重枷鎖,順利來到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1940年,楊展憑藉積極的表現,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被評選為「模範婦女」。

1941年初,展兒又被評選為「學習模範」以及「華北聯大第二屆黨代表大會的代表」。

那年她才21歲,就已經「超額」完成了自己的革命夢想,緊接着便是在黨的號召下,加入到抗日隊伍當中去。

「幹革命」,是楊展投身於共產主義事業的根本目的,也是她為姑姑楊開慧報仇的主要動力。

可遺憾的是,命運有時候就是喜歡「捉弄」那些時時刻刻都想為革命「出頭」的忠義之士,以至於讓楊展「出師未捷身先死」。

1941年秋天,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遭到日軍的大規模進攻,組織上要求聯大校部轉移到山地隱蔽。

不巧的是,有一日,一支日本部隊神不知鬼不覺地深入到聯大的部分機關隱蔽處,隊里當即通知大家轉移。

因為該部分的機關部門,所隱蔽的地方大都是陡坡和山崖,楊展跟着部隊的轉移又十分倉促,在轉移的途中,楊展又讓負傷的隊友先行,自己殿後,結果在爬坡的過程中不幸失足,墜落山崖...

當時,隊長和通訊員立即下山崖尋找楊展,發現她渾身是血,但還存有一絲氣息,於是趕緊給她餵了幾口水。

楊展

因為擔心自己的傷勢拖了隊伍的後腿,楊展用儘力氣告訴隊長:「別管我,我沒救了,請把我的情況告訴黨和同志們,等抗戰勝利了,也請轉告我的父母...」

後來隊長和通訊員含淚將其安置一邊,直到敵人無功而返,他們才折返回來將其安葬在懸崖之下...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門上,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喜訊,以慰藉千萬為國犧牲的軍民。

開國大典

在此兩個月前,長沙剛解放,毛主席就收到了一封來自楊開智的信件,在信中楊開智向毛主席詢問女兒楊展的近況,因為繁忙,毛主席當時並未立即回復。

直至1949年10月9日,毛主席才得空回復:「來函已悉,老婦人健在,甚慰...岸英或可回鄉工作,看看外祖母...展兒於8年前在華北抗日戰爭中光榮地為國犧牲...家中衣食是否能過得去?有便望告...」

得知女兒已經犧牲,楊開智並沒有表現出過多的情緒,興許是12年前就已經做好了失去她的準備,此時只不過是想親自確認下,將來好在自家墓地里為女兒立一座碑...

楊展烈士紀念碑

1977年11月,原陝北公學老校區的校長,成仿吾同志在北京見到了楊開智,提到其女兒楊展時,不禁感慨道:「你們家既有楊開慧,又有楊展,你們有兩位傑出的女革命家,這是無上的榮耀...」

楊開智微笑着不語,心裏的雨,早已傾盆而下...

毛主席曾說:「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關於生死,毛主席早就將之升華到扭轉乾坤的高度了。

毛主席

沒有那些敢於為國犧牲的軍民們,後來的中國早就四分五裂,成為帝國主義口中的魚肉。

楊展和楊開慧的犧牲只是中國近代戰爭中,所犧牲的數千萬軍民當中一個小小的縮影。

楊展烈士紀念碑

若要「日月換新天」,只有楊展和楊開慧是遠遠不夠的,但正因為有了她們的光輝事迹,才能更好地弘揚革命精神,使我們最終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