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播出後,劉思齊哭着看了三遍:像時光倒流又重走了三遍

2010年,一部名為《毛岸英》的電視劇在中央台播出。這部電視劇剛一播出,就吸引了無數觀眾紛紛守在電視機前觀看。

因為電視劇採取的是倒敘的開頭,所以觀眾首先看到的場景,就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太太,飽含深情地凝望着墓碑,並珍視地輕輕撫摸。

那個老人,就是劉思齊。那部電視劇,她整整看了三遍,每次都是從頭看到尾,每次也是從頭哭到尾。

她說,那部電視劇是她送給毛岸英的禮物。她也說,毛岸英不僅是偉人的兒子,也是一個普通人,絕不是一個頂着「毛澤東兒子」桂冠的空殼,而是一個為了祖國、為了世界和平作出重要貢獻的人……

兩個有緣分的小苦瓜

《毛岸英》這部電視是以倒敘的結構展開的,由劉思齊將觀眾帶回了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事實上,這部劇約95%的內容,是基於劉思齊口述的回憶和自身經歷。

劉思齊為了讓廣大同胞看到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毛岸英,除了將自己多年整理的資料交給導演劉毅然,又跟導演講了整整十天。在她飽含思念和深情的話語中,導演劉毅然覺得自己也彷彿回到了上個世紀,親眼看到了那個熱情真誠的年輕人,見證了他們的愛情。

毛岸英和劉思齊,是父母贊成的自由戀愛。說起來,劉思齊還在母親肚子里的時候,就和毛岸英隱約有了瓜葛。

1927年,毛澤東在武漢參加中共第五次代表大會時,見到了自己剛結婚的革命戰友張文秋。得知戰友的喜訊,毛澤東高興地表示,如果張文秋生了女兒,他們將來可以結成親家。

這本來只是玩笑的一句話,沒想到後來一語成讖。張文秋果真生了個女兒,兩個小輩日後也真的成了婚。

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他們有緣,也有着極為相似的經歷。毛岸英八歲時,與兩個弟弟和母親楊開慧一起被關在獄中,恐懼和擔憂在幼小的心靈里不斷蔓延。

楊開慧死後,毛岸英和弟弟們受到了地下黨的幫助,但地下黨被搗毀後就開始四處流浪。期間,最小的弟弟毛岸龍病死在醫院。好在後來地下黨組織找到了他們,將毛岸英與弟弟毛岸青送到蘇聯學習,直到1946年才回到延安

而劉思齊的童年,也有很長一段時間跟隨母親在獄中渡過。1938年,劉思齊跟隨母親被反動軍閥抓到監獄,在那裡生活了8年。張文秋幾乎每次被叫出去,回來都是遍體鱗傷,這讓幼小的劉思齊幾乎每天都在恐懼中度過,常常擔心母親一去不回。

好在1946年他們終於得以脫身回到延安。因為劉思齊模樣俊俏可愛,不久後便被選進話劇社。她在出演話劇的時候,引起了毛澤東的關注。在旁人的介紹下,毛澤東得知她是戰友張文秋的女兒,隨後樂呵呵地認她做了乾女兒。

那時,不知道毛澤東是否想到了曾經玩笑似的約定,不過兩個小輩的故事卻在他還沒注意到的時候,悄悄展開。

約莫15歲左右的劉思齊,在回到延安後,遇到了從蘇聯回國的毛岸英。

劉思齊第一次見到毛岸英,只覺得他個子高高的,很是瀟洒樸素。他看起來和別的幹部沒什麼不同,就是顯得年輕一些。

毛岸英看着比自己小了將近10歲的劉思齊,也沒留下什麼其他的印象,只記得她那雙明亮的大眼睛。

這次相遇,兩人之間並沒有擦出什麼火花,又因為時局動蕩很快又相隔兩地。兩人再一次見面,是在1948年。

那年,毛澤東和毛岸英陸續來到西柏坡,看到已經長成大姑娘的劉思齊。毛澤東笑着誇讚:「長得真快呀,女大十八變,在延安那陣子,你還是個細妹子呢!」

在那之後,由於兩人在一個地方,見面次數增多,彼此間的感情也逐漸升溫。要說起來,大抵是毛岸英先追求的劉思齊。

在西柏坡的時候,劉思齊和毛澤東的女兒李訥住在一個房間。一天晚上,毛岸英過來找她們聊天。聊着聊着,他們就聊到了理想、聊到了共產主義。

那時,毛岸英一直跟她們聊理想和哲學,一直聊到夜深還依舊精神奕奕。反觀劉思齊和李訥,已經有些糊塗了,越聽越想睡覺。

期間,有人進來過一次,看到現狀還打趣道,妹妹騎馬一天要睡覺了。話說到這份上了,一向聰明的毛岸英依舊不走,繼續說。

那時候也沒有表,劉思齊估摸着半夜12點左右,毛岸英還沒走,一直在說,說得劉思齊更加迷糊想睡覺,李訥也困得止不住地點頭。

後來實在是晚了,毛岸英才起身離開。過了一段時間,劉思齊猛然意識到,當時毛岸英是衝著她來的。不過她很自然,沒覺得有什麼。

不過,劉思齊後來曾拒絕過毛岸英。因為她覺得他是個洋學生,自己坐過監獄,還在上培訓班。

毛岸英聽後並不贊同。他認為,他和劉思齊的經歷很相近,像一根藤上的兩個苦瓜。

劉思齊回憶時說道:「他說我的媽媽是被國民黨槍斃的,你的爸爸是被國民黨槍斃的,我從小坐監獄,你也從小坐監獄。我從小流浪失學,你也是從小失學,坐監獄。但是,我們兩個應該能夠走到一起。」

毛岸英在蘇聯留過學,相較於當時的很多青年來說,比較熱情,敢於爭取。他火熱真摯的感情,相似的遭遇,以及工作時的認真、對革命的執着追求,打動了劉思齊。隨着時間流逝,兩人感情越發深厚。

對於他們的感情,毛澤東等人也是樂見其成。

結為夫妻,陰陽相隔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毛岸英和18歲的劉思齊也在那一年結為夫妻。相較於其他的婚禮,他們的婚禮規格很高,場面卻很低。

那個年代結婚,和現在隔很久就要開始籌備不同。當時,毛澤東很贊成他們兩情相悅的婚事。正好那天毛澤東要去開一個政治局常委會議,就在會前給毛岸英和劉思齊舉行了婚禮。

兩人穿得都很樸素。毛岸英穿着正式場合穿的半新的衣服和皮鞋。劉思齊穿着簡單的列寧裝,是女同志的打扮,沒有化妝。本來她是沒有花戴的,不知道李訥、李敏從哪裡找來了一朵絨花,給劉思齊戴上了。

而之所以說那場婚禮規格高,是因為那次要開會的常委都來了。說它場面低則是因為婚禮攏共只有兩桌菜。一桌坐着毛澤東、常委、常委夫人們和小兩口。另一桌,則坐着李敏、李訥這樣的小孩兒。

那場婚禮是簡單的,長輩送來的禮物也很是樸素。那時,毛澤東慈愛地看着小兩口笑着說:「我也沒有什麼東西送給你們,這件大衣就給岸英穿吧,晚上你們兩個蓋,思齊也有份兒。」

那件大衣,是毛澤東重慶談判時穿着的,簡單卻意義深遠,樸素又感情真摯。

婚後,由於二人本就情投意合,生活很是甜蜜。劉思齊回憶時感慨地表示,毛岸英是一個很浪漫的人。

有時候,毛岸英因為工作要到蘇聯去,經常給她帶回一兩件襯衣料子,抑或是別人送給他的手提包。有時在離開前,還會飛快地在她臉上親一下。這種生活中的細節,讓她後來每每想起,仍然感覺很是幸福。

而且,毛岸英感情比較奔放,有些話說得一點也不含蓄,簡單卻又很是熱情。有一次,毛岸英指着一隻公雞給劉思齊看。

那隻被指着的公雞正在地上找糧食,每找到一粒就咕咕叫着,讓母雞跑過來吃掉,如此往複。毛岸英當時很認真地對劉思齊說:「你看它對母雞多好啊,以後我也會對你這樣的。」

小兩口甜蜜的生活,只持續了一年左右。在他們最甜蜜的時候,卻不得不分開了。

那時,毛岸英晚上來看望因闌尾炎生病住院的劉思齊。他對劉思齊說,自己要去一個很遠的地方出差,讓她「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要堅持把學業完成」。

毛岸英也囑咐劉思齊,讓她多照顧弟弟,多去看望一下爸爸毛澤東。那天,兩人聊了很久,毛岸英到最後也沒跟劉思齊說要到什麼地方出差,只說路途遙遠,通信可能不方便,讓她不要擔心焦急。

不過,毛岸英好似不經意地提過一兩句朝鮮半島,但劉思齊那時沒有察覺到真相,他也沒有明說。

直到晚上十一點左右,毛岸英才離開醫院。劉思齊執意送他到醫院門口。真要分別的時候,毛岸英突然對着劉思齊鞠了個躬,身子彎得很低。直到多年後,劉思齊才恍然大悟,忍不住號啕大哭。

那天從醫院出來後,毛岸英又騎着車趕到自己的岳母家,也說自己要出差,很久才回來,請她平時再多留意照顧一下劉思齊。

自那次道別之後,劉思齊再沒有見過毛岸英。沒過多久,她收到了內部的人帶回來的一封信,沒有郵戳,不知道從那裡寄回來的。

那信是毛岸英寫的,劉思齊收到信後很是開心。

但從此之後,劉思齊再也沒有收到過毛岸英的來信。不過,她一想到之前毛岸英說過,出差的地方遠而且通訊不方便,也就不再擔心,只是每日努力學習,幸福地期盼着毛岸英早日來信或者早些回來。

但是劉思齊不知道的是,就在她滿心歡喜地等着毛岸英回來的時候,毛岸英已經死在了別國的土地上,而且還是以一種極為慘烈且痛苦的方式。

1950年10月,毛岸英自請跟隨彭德懷去往朝鮮戰場,並於同月19日抵達朝鮮。11月25日上午,他被敵人的汽油彈波及,活生生被燒死,面目全非。眾人還是從屍體手上,毛岸英臨行前岳母送的手錶才辨認出那是毛岸英。

雖然這個消息不久後就傳到國內,但劉思齊並不知情。

那時,毛澤東得知兒子的死訊,沉默地呆坐了好一會。這個領導無數人民建立新中國的男人,彷彿在一瞬間蒼老了很多。良久,他紅着眼眶,沙啞地顫聲說道:「先別告訴思齊,她才剛結婚不久。」

故而,劉思齊在毛岸英死後幾年仍憧憬、幻想着自己的丈夫能儘快回家。不過,紙是包不住火的,毛澤東也明白,也在持續給她打預防針。

得知死訊,觀影痛哭

毛澤東平日里溫和慈祥,這一點劉思齊一直明白。不過在毛岸英離開後,毛澤東對她更加關切,時不時就會過問她的工作、生活、人際關係等,像她的親生父親一樣。

剛開始,劉思齊並未感覺有什麼不妥,每次見面都喜氣洋洋。不過,在毛岸英去世一年左右,毛澤東開始找她聊更多家事,他們不是父女,卻勝似親父女。

一天,毛澤東跟劉思齊在中南海的一個樹下聊了幾個小時。大部分時間,是毛澤東在聊,聊他的5個家人都因為革命事業犧牲了。劉思齊當時只是聽毛澤東說著,就已經感覺很是悲傷,她有些笨拙地安慰毛澤東。

那時,毛澤東其實並沒有把話說完。他因為革命去世的家人其實有6個,那第6個,就是慘死在朝鮮半島的毛岸英。

毛澤東當時的話,劉思齊並沒有明白其中深意,只是想着以後要對毛澤東再好一些,也要更加珍惜自己的丈夫。很快,她就又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去。

因為劉思齊學習認真,做事積極,很多人都願意和她一起相處,她也喜歡主動幫助別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有一次,劉思齊幫助一個宣傳部的同事曬照片。那照片的內容正好是「四·八」遇難的王若飛、鄧發等人。

他們因為飛機失事,燒得面目全非,很是慘烈。她無意間看到了一眼,就忍不住背過臉去,不忍再看。但那被燒得遍體鱗傷的樣子,還是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腦海中。

本來,劉思齊根本沒想過這些照片還能和毛岸英聯繫在一起。直到那一次,她看到了別人帶來的照片。那張照片上,是毛岸英穿着抗美援朝軍裝的模樣。

劉思齊已經知道了抗美援朝戰爭,也明白戰爭傷亡慘重。那時,距離毛岸英「出差」已經過了3年左右,除了第一封信,他可以說是音信全無。她心裏猛地一咯噔,越想越害怕,再也忍不住了,便直接跑去找到毛澤東。

劉思齊慌裡慌張地問:「爸爸,岸英好長時間沒有來信,出差後就來過一封信,是怎麼回事?」

在毛澤東的沉默中,她越來越緊張,眼眶也越來越紅。終於,毛澤東輕聲道:「他已經犧牲了。」

一聽這話,劉思齊頓時忍不住抓着毛澤東的手崩潰地號啕大哭。後來她在得知毛岸英是被活活燒死之後,更是整日以淚洗面,精神恍惚。她不由得想到了之前看到的照片,時常反覆喃喃道:「岸英那時候得多疼啊?」

此後,劉思齊一直不接受毛岸英已經死亡的事實,直到毛澤東讓她去朝鮮掃墓。

1959年,劉思齊抱着朝鮮半島上那塊冰冷的墓碑,控制不住地放聲大哭。那一刻,她終於意識到她的丈夫已經死了,再也不會像她幻想中那樣有朝一日笑着推門而入了。

劉思齊哽咽着哭泣,心裏止不住地想,為什麼毛岸英的墳墓不會像梁山伯的墳墓那樣突然劈開,這樣她就能跳進去找他了。直到劉思齊晚年,她在回憶時也多次止不住地提起。

那次朝鮮掃墓,劉思齊小心翼翼地帶回了一抔黃土,回來後大病一場。對於毛岸英,劉思齊很長時間都不能放下。她曾親自跑到韶山,淚流滿面地一字一句抄寫關於毛岸英的資料。

她也曾問毛澤東,為什麼不把毛岸英葬回國內,她連哭的地方都沒有。毛澤東嘆了口氣,說:「岸英留在朝鮮意義更大。你想哭時就回家來哭吧!」

毛澤東在安慰劉思齊的同時,也多次催促她早日看開,重新找個對象開始新的生活。這不是逼迫,而是一個老父親對女兒的關心。

起初劉思齊並不同意,選擇一個人生活,直到毛岸英去世10年後才慢慢接受,組建新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

後來,白髮蒼蒼的劉思齊帶着孩子來到朝鮮。她對孩子們講述毛岸英的故事,並輕輕撫摸墓碑和雕像,眷戀地輕聲道:「岸英,今天我帶孩子們來給你掃墓,他們崇敬你,思念你。我老了,已經不是當年的思齊了,一旦我因年邁或疾病不能來給你掃墓,他們會代我來的,你永遠都是他們的親人。」

劉思齊對於毛岸英一直飽含着愛和懷念,想為他做點什麼。在電視劇出現之後,便想着為他拍攝一部電視劇。其中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當時出現的有關毛岸英的形象,都是木木地站在毛澤東身後,像是有些呆愣的「空殼」。

劉思齊知道,毛岸英並不是這樣的人,他是一個革命信仰堅定,聰明熱血的青年。她不能接受,毛岸英以這樣的形象為世人所熟知。

但拍電視劇的話,她苦於資金等問題,一直被擱置。如果請示中央,倒是會同意,但那也許會摻雜一些別的東西,呈現出來的毛岸英也許和生活中有所差別。為此,這事兒便一直拖着。

直到有一天,劉思齊被朋友推薦了導演劉毅然。除了材料之外,她又跟劉毅然講了整整10天。在拍攝過程中,她根據回憶提出了不少中肯真實的建議。他們一路沿着毛岸英的足跡,從國內拍到朝鮮。

在拍攝影片時,劉思齊和攝製組眾人專門去了俄羅斯。在俄羅斯國際檔案館,劉思齊看到了約莫14、5歲的毛岸英的檔案。那是毛岸英自己填寫的,「父親,中國革命的領袖;母親,烈士。」

在毛岸英的入黨申請書上,劉思齊看到上面一筆一划地寫着「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後,忍不住淚如雨下。毛岸英這樣寫了,也用自己的一生去踐行這個諾言……

電視劇拍攝好後,工作人員給劉思齊看了樣片。那部電視劇,劉思齊從頭到尾看了三遍,也三次從哭到尾。

她哭得傷心,卻也欣慰。她說:「我每看一遍都淚流滿面,就像時光倒流,我又重走了三遍。岸英那種淘氣勁兒、執着的追求,都表現出來了,非常好。」

小結

後來,有記者曾經提了一個假設,如果當時毛岸英告訴劉思齊要到朝鮮打仗,也許劉思齊還能勸住他,改變這一切。

劉思齊聽到後卻無奈地感慨道:「我留不住他的,他跟我告別的時候已經全部決定了……最後告別時,給我深深地鞠了一躬,瞪着兩個眼睛直直地看着我,然後轉身就走。我當時什麼都不知道,木獃獃的,根本不理解他為什會那麼激動。」

直到多年後,劉思齊才明白,毛岸英當時是抱着為國家捐軀的覺悟去的。那時瞪大了雙眼,或許是想把迷茫的妻子深深印在腦海中。要在濃情蜜意之際離開妻子,他肯定也是不舍的。要離開家人,他肯定也是痛苦的。不過,他依舊轉身走得堅決。

這一切的決定,旁人無法干涉,也無法改變。因為早在那張入黨申請書上,他就已經寫上了答案:「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