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郭汝瑰去世後,家人收到封來自台灣的信,打開一看只有張白紙

1997年10月,「紅色間諜」郭汝瑰度過了自己的90歲大壽,兒女子孫紛紛從外地趕來,陪他度過了一段全家團聚的日子。

在女兒郭相慰向他辭別時,郭汝瑰堅持要親自送女兒去重慶江北機場

然而,不幸的是,老爺子中途遭遇車禍,於10月23日搶救無效去世,一代傳奇間諜走完了自己光輝的一生。

而在郭汝瑰去世後,家人卻收到一封來自台灣的書信,打開一看裏面只有一張白紙,這究竟是何意?

這位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傳奇紅色間諜,又有着怎樣波瀾壯闊的一生?

成為紅色間諜

進入1945年,日軍的潰敗已成定局。

這時,時任國民政府軍政部軍務署署長,掌管國軍各部隊編製、裝備,同時兼任國防研究院副院長的郭汝瑰有些着急了。

因為在他心裏,自己始終是站在共產黨方面的,當年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進犯,他迫不得已才加入了國民黨軍隊一方。

只是現在抗戰即將勝利,在兩黨很有可能面臨再次走上對立的情況下,郭汝瑰急不可耐地想要回到共產黨。

但是,奈何他脫離黨組織太久,早已與組織失去了聯絡,到底怎樣才能向共產黨傳達自己的立場,這成了郭汝瑰近日最頭疼的問題。

幸運的是,很快他就迎來了一個契機。

1945年4月,郭汝瑰在軍務署大門處與一位校官迎面相撞,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老熟人。

對方名叫任逖猷,同是黃埔軍校出身,當年在學校里就已經是共產黨員。

郭汝瑰認出他之後,立刻將其拉到一旁,悄聲問道:「你現在還有『關係』沒有?」

任逖猷面露難色,他非常清楚郭汝瑰所說的關係是什麼。

郭汝瑰看着任逖猷的表情,直到這事八成是沒戲了,不過任逖猷表示自己的堂弟任廉儒可能有「關係」,答應幫他打聽一下。

五天後,任廉儒果然以老鄉身份前來拜訪了郭汝瑰。

兩人在房間內促膝長談一整夜,任廉儒的確是中共方面的同志。

對於郭汝瑰的重新入黨請求,任廉儒不敢大意,畢竟對方的地位在國民黨政府中非同小可。

往後一段時間,任廉儒在共產黨南方局負責人董必武的指示下,多次與郭汝瑰接觸,逐漸明晰了郭汝瑰的立場。

此後,郭汝瑰正式成為中共高級情報人員,並接受組織下達任務,繼續潛伏國民黨政府。

後續很長一段時間,郭汝瑰始終在陳誠何應欽白崇禧顧祝同一眾國軍高級將領中間周旋,暗中為共產黨軍隊傳遞了一個又一個重要戰略情報。

在解放戰爭中,很多時候國軍戰鬥部署還沒下放到前線各單位,情報就已經送到了中共中央的辦公桌上。

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打響,解放軍全殲國民黨軍隊王牌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被擊斃,蔣介石在華北地區的戰略意圖被挫敗。

這場戰役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勝,郭汝瑰背後功不可沒。

原來,5月12日蔣介石邀請眾人參與了一次晚宴,心思細膩的郭汝瑰意識到這場晚宴必然不會簡單,於是派遣心腹提前將接頭人任廉儒邀請到了家中。

果不其然,蔣介石在晚宴上制定了三大兵團合圍共軍的作戰方案。

郭汝瑰回去後,立刻將國軍作戰計劃和兵力部署情況寫下,交給了任廉儒,並且千叮嚀萬囑咐:「74師也會參戰,該部隊是全副美式裝備,務必小心!」

有了郭汝瑰提供的情報,解放軍提前做好了針對性的部署,從而在孟良崮戰役中大獲全勝。

淮海戰役中,蔣介石嫡系部隊黃維兵團被困雙堆集。

郭汝瑰先是將國軍方面的戰鬥部署情報提供給我黨,後續又利用蔣介石等人的信任,前後多次誘使蔣介石更改戰略決心。

最後,蔣介石聽從了郭汝瑰的建議,放棄蚌埠會戰,改為在徐州城周邊進行決戰。

這樣一來,不僅導致了黃維兵團十二兵團在雙堆集被全殲、司令黃維被俘,還在戰役過程中給解放軍製造了大量分割敵軍、逐個殲滅的機會。

郭汝瑰提供的情報,堪比百萬大軍,直接推動了淮海戰役的勝利。

在是非曲直面前,郭汝瑰堅定地站在了共產黨一方,也為新中國的成立和共產主義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不管在國民黨政府中謀得了怎樣的高位,郭汝瑰都沒有放棄對共產黨的信仰,他也在一次次的捨生取義中,出色的完成了組織派給他的任務。

那麼,郭汝瑰緣何矢志不渝地站在共產黨一方?

從青年時期開始,郭汝瑰為了追尋黨組織,又經歷了怎樣的風風雨雨?

立志加入中國共產黨

1907年8月,四川銅梁縣一個家道中落的書香門第降生了一個男孩,因為父親郭郎溪仍然醉心於科舉功名,於是給兒子取名「汝桂」,寓意蟾宮折桂、金榜題名。

高中畢業後,汝桂在川軍師長堂兄郭汝棟的介紹下,選擇報考黃埔軍校,並將名字改為了郭汝瑰。

1926年,郭汝瑰正式進入黃埔軍校,成為黃埔五期的一名學員。

郭汝瑰是幸運的,此時正值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黃埔軍校中的老師、教官,有不少都是來自共產黨方面的人士。

蕭楚女、吳玉章、熊雄,這些共產黨人都成為了郭汝瑰的老師,從而讓他在初次步入中國近代歷史這個風雲變幻的舞台時,就接觸到了正確的思想引導。

黃埔軍校的洗禮,讓郭汝瑰對共產黨有了一個細緻的了解,他也由此從崇拜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轉而投向了共產主義。

當時郭汝瑰得知好友袁鏡銘已是共產黨人士,便請求他介紹自己入黨。

不過組織考慮到其堂哥川軍師長的身份,沒有第一時間允許他的加入。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背叛革命,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

郭汝瑰返回四川,規勸堂哥不要為蔣介石效忠,堂哥表面上答應了他,可背地裡還是站到了蔣介石一邊,暗地裡派出特使去南京向蔣介石投誠。

隨後,汪精衛政府與蔣介石沆瀣一氣,合流反共,大革命徹底遭遇失敗。

此時郭汝瑰只能暫時留在郭汝棟部下,但他對共產黨的堅定信念始終矢志不渝。

1929年5月8日,在同學袁鏡銘的介紹下,郭汝瑰終於實現夙願,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次年4月,中原大戰爆發,蔣介石調令已經是二十軍軍長的郭汝棟率部到湖北駐防,郭汝瑰也隨大部隊而至。

同年夏天,袁鏡銘在一個夜晚悄悄摸到郭汝瑰住處,向其傳達了率領麾下一個營兵力,配合紅軍隊伍進行兵暴的命令。

如果不出意外,郭汝瑰此次行動過後就可以脫離國軍身份,正式以共產黨人的身份現身。

然而,由於行動中聯絡通訊出錯,導致敵我混淆,原本應該配合紅軍作戰的郭汝瑰部,結果與紅軍交上了火,郭汝瑰中彈受傷被送進醫院。

等他出院後,手底下的建制因為傷亡慘重,已經被撤銷,他本人也被調到了軍部任職。

蔣介石為了加強對二十軍的控制,派出親信深入軍部,想要將部隊中潛藏的共產黨員清除乾淨。

好在郭汝瑰有着堂哥的庇護,躲過了一劫。

郭汝棟為了避免陷入麻煩,索性將郭汝瑰送到了日本士官學校學習。

此時的郭汝瑰因為好友袁鏡銘的陣亡,已經失去了與組織的聯繫,再加上他本身也想要學習更多的本領,於是聽從了堂哥的安排,東渡日本求學。

只是沒想到,他這一走就與黨組織中斷了15年的聯繫。

郭汝瑰在後來的回憶錄中坦言:「這是我政治生涯的轉折點,此後走了十幾年的彎路。」

淞滬會戰逞英豪

1931年4月,郭汝瑰進入日本士官學校學習。

短短大半年留學時間,他一方面受到了嚴格的軍事訓練,軍事素質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作為中國留學生,他受到了日本當局的歧視和侮辱,這像一把利劍一樣深深刺傷了郭汝瑰的自尊心。

同年年底,九一八事變爆發,群情激憤的中國留學生自髮結隊,選擇了集體退學。

回到上海後,郭汝瑰進入陸軍大學學習。

不過郭汝瑰內心對於國民黨的憤恨並未消解,尤其是蔣介石在面對日寇軍犯,仍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後。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郭汝瑰都一直在學校深造,或是擔任教官,不願替蔣介石走上戰場,直到西安事變後,蔣介石終於同意了國共聯合抗日,郭汝瑰果斷選擇棄文從武,經同學介紹加入了陳誠率領的十八軍十四師,任參謀長一職。

七七事變後,郭汝瑰奉命跟隨十四師趕赴華北抗戰,中途又因為上海遭到進犯,班師掉頭參與淞滬會戰。

第十四師兩個旅奉命在南北塘口一帶鎮守,42旅旅長曾粵漢畏敵恐慌,郭汝瑰在關鍵時刻臨危受命,成為42旅代理旅長。

42旅在郭汝瑰的帶領下,冒着十餘架敵機的轟炸,浴血廝殺、堅守陣地。

郭汝瑰身先士卒,親自抄起衝鋒槍衝出掩體,一邊向敵軍發起進攻一邊督戰,42旅就是在這樣的激勵下,阻擊了日寇一波又一波的進攻。

在佔據最危急的關頭,郭汝瑰甚至寫下了遺書:

「我軍八千健兒犧牲殆盡!敵軍攻勢猛烈,我軍前途未卜!如果陣地失守,我自當死在疆場!」

郭汝瑰還一一交代了自己的身後之事,以及對家人的挂念和問候。

一字一句,慷慨激昂、視死如歸!

正是抱着這種置生死於度外的奮勇拼搏精神,郭汝瑰率領全體部下,與敵軍衝殺七天七夜,陣地始終牢牢掌握在我方手中。

到最後,由於國軍大勢已去,郭汝瑰也不得不奉命退出陣地。

此時,八千餘名戰士僅剩兩千多人,大多還是受傷或後勤人員。

淞滬會戰徹底打響了郭汝瑰的名氣,也奠定了他在國軍中的地位。

一開始,不少同僚都認為他只是一個書生、文人,沒想到在戰場上搏殺起來,會如此的勇猛。

一時間,郭汝瑰成為了上海地區和國民黨軍隊中人人熟知的人物。

不久後 ,他被調到陳誠嫡系部隊五十四軍,任參謀長一職。

郭汝瑰在淞滬會戰的表現,只是他八年抗戰軍旅生涯的一個縮影。

每每與日寇交戰,郭汝瑰總會拿出搏命的姿態與之對峙,他的軍職也隨着戰功的累積不斷水漲船高。

不過在郭汝瑰的心裏,他始終是共產黨的一份子,於是在抗戰即將結束後,他才會迫不及待地想要回歸黨組織。

在組織向他下達了潛伏國民黨政府的命令後,他也能以絕對的忠誠,向黨中央傳遞了一個又一個重要情報。

帶兵起義,恢復共產黨身份

隨着國民黨軍隊在三大戰役中的失利,蔣介石麾下精銳部隊幾乎盡損,解放軍已經佔據絕對優勢。

因此,郭汝瑰請求回歸黨組織,但是組織上有不同的看法。

畢竟老蔣手中還有百萬大軍,現如今只是中國北方得到了解放,為防止蔣介石盤踞西南一隅,據險頑抗,組織指示郭汝瑰:儘可能設法掌握一支西南方向的軍隊,當解放軍大軍南下時,裡應外合,以最快的速度瓦解敵軍。

郭汝瑰將家國大義始終擺在第一位,聽從了中共中央的指示。

郭汝瑰以三大戰役屢次失敗為由,主動引咎辭職,離開了作戰廳,要求下放到地方部隊。

此時國民黨軍方正處於缺兵少將的時刻,郭汝瑰的申請得到了蔣介石的批准,他被任命為72軍軍長,趕赴四川督戰。

到達部隊後,郭汝瑰立即展開工作,首先剪除了隊伍中的特務、反動分子,將自己的親信安排進團級及以上單位。

與此同時,他還想辦法從國防部和後勤部調來了一套整編軍的最新武器裝備,將72軍整飭的煥然一新。

隨着解放軍隊伍進入大西南,蔣介石特地飛抵前線,對72軍的防禦工作進行了戰略部署。

見到郭汝瑰整頓部隊卓有成效,蔣介石深感欣慰,將其提拔為二十二兵團司令官,統帥大西南大半兵力。

1949年12月11日,當蔣介石已經率領殘部退到台灣省,正在密切關注着國軍在大西南地區的頑抗時,郭汝瑰卻突然在宜賓宣布起義。

一時間,西南地區亂作一團,解放軍趁勢乘勝追擊,很快便掃清了國民黨在大陸的殘敵。

蔣介石氣急敗壞,大罵郭汝瑰是「叛徒!」

此時的他仍然還不知道,郭汝瑰一直以來都是共產黨的紅色間諜,直到郭汝瑰將自己多年的經歷寫成回憶錄,向世人公之於眾,這時台灣省的國民黨人才意識到他的紅色身份。

1950年6月,郭汝瑰再一次向組織發出申請,希望恢復自己的黨籍。

只不過由於他在國民黨軍中的身份太高,加上能夠證明他地下黨身份的同志不多,以及各種歷史原因的阻礙,導致郭汝瑰直到1974年4月,他的入黨申請才被通過,並於1981年轉為正式黨員。

成都軍區黨委考慮到郭汝瑰這些年的艱苦付出,當年將其評為全軍區的優秀黨員。

郭汝瑰孜孜不倦的追求黨員身份大半輩子,終於在古稀之年實現了自己的夙願。

在那之後,白髮蒼蒼的郭汝瑰仍然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

他東奔西走,組織相關專家,耗時十餘年時間,主編了一套六百多萬字的《中國軍事史》和兩大本《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填補了中國軍事研究的文獻空白。

在其去世後,一封來自台灣省的書信寄到了兒子郭相操的手中。

郭相操打開後,發現裏面竟是一張白紙,家人對此都很不理解。

後來郭相操經過多番了解和走訪,深入了解了父親這些年來的經歷後才明白內情。

原來,郭汝瑰當年在離開國民黨中樞,去往大西南時,與戰友們告別時說了這樣一句話:「一切盡在不言中。」

時隔多年,當郭汝瑰去世的消息傳到台灣省之後,海峽那頭的老朋友也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表達了對郭汝瑰的祭奠和懷念。

結語

郭汝瑰先生的一生,從年輕時期就開始了對共產黨的追隨,後續不管是去日本留學、加入國民黨軍隊參與抗戰、成為紅色間諜、直至建國後成為一名人民公僕,郭汝瑰始終沒有放棄內心的信仰。

幸運的是,在人生的最後關頭,他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完成了人生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