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燈,是現代社會裡再常見不過的公共設施。若是把時間線往前撥上百年,古代城市的夜晚,又有着什麼樣的照明設施呢?從昆明市五華區正義路五華坊巷穿巷而入,巷道盡頭的圍欄里,靜靜矗立着一盞清代的古路燈,看上去「灰頭土臉」,很不起眼。但在100多年前,它承擔著為居民照亮夜晚的職責,不僅見證了近代昆明公共服務意識的萌發,還有着一段鮮為人知的勸人向善的故事。
靜靜矗立着的清代古路燈。杜澌琦 攝
勸人從善
這是一盞石雕香油燈,方柱形,頂部中空,三面開窗,裏面設有一個圓形燈盞,用於盛燈油。一旁的石碑記載着:它建成於清道光丁未年(1847年),是昆明市僅存的一盞清代路燈。時至今日,這盞路燈依然保存完好,並沒有遭遇嚴重的侵蝕和損壞,外形也沒有多大改變,燈盞里仍有當年點亮過燈芯的痕迹。
路燈依然保存完好。杜澌琦 攝
這樣的一盞路燈,彷彿給人一種感覺:只要再注入燈油,點燃燈芯,它還會發出如同百年前的光亮。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五華區博物總館工作人員錢俊告訴記者,這一批路燈的設立,原因是當時的社會有了一定的公共服務意識,官府在主要街道和巷口設立石制燈柱,上置油燈,方便夜間行人。
在此之前,若要穿行在夜晚的昆明,有什麼可以照明呢?街邊有店鋪的話,可以借一借店鋪里透出的燭光。若是背街小巷,就只能點上燈籠,抑或燒起松樹明子火把,這樣便可安心行走。
當然,也有一些行善人家會在拐彎處或坎坷處掛上一盞木框油燈,有的還會用竹竿挑起燈籠伸出牆來,以利行人。清末學者羅養儒在其所著《紀我所知集》(《雲南掌故》)中就提到過這樣的場景,還強調「此舉純是私人功德,於官廳方面無與也」。
由此可見,這一批石雕路燈的設立,也算得上是當時比較重要的一項民生工程了。錢俊介紹,在桃源街、圓通東路、盤龍江邊的張官營等地,都曾設有過這樣的路燈。路燈每次加一小碗燈油,最多可以持續燃燒10個小時,照明的距離有25米至30米遠。
「這盞路燈擺放的位置也很講究,在丁字路口,光可以輻射到路口,證明當時的人還是仔細研究過的。」錢俊介紹,最初路燈的燈盞還有玻璃阻隔。當時的玻璃均是從國外運來的,比較金貴,但可防風防雨。
路燈的維護保養則是由昆明縣府撥發燈油錢和燈芯錢,由專門的人員負責添加燈盞里的燈油,也有的託付給附近的人家照管。不過,這並不是一個輕鬆的活兒——隨着經費日漸縮減,照管的人員常常需要自己買燈油、買棉線搓燈芯,這筆費用並不是一般人家所能負擔的。
燭照春城
1912年4月,中國第一座水電站——石龍壩水電站建成投入使用,昆明出現了第一代電光源白熾燈。此後,這批石雕路燈就慢慢失去了照明功能。但在一些電燈照不到的地段,還有人家在古路燈里繼續添燈油。
五華區護國街道文廟社區黨委書記李光明說,曾居住在轄區內的雲南著名律師劉胡樂的母親,就曾多年義務照管五華坊巷的這盞路燈,不少老人都見到過她夜裡到燈前挑燈芯的背影。
彼時,五華坊巷只是一條寬不過兩米的小巷子,卻連通着一個婦科診所,抑或是昆明市婦幼保健院的前身「大法施醫院」,確切名字已不可考。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條通往生命的「急救之路」。
很長一段時間裏,孕婦、急重病人去往醫院時,這盞路燈依然發揮着照亮生命的作用。朱漆大門和古老的宅院、急促的腳步聲、深巷裡的狗吠……與這盞路燈一起,見證了老昆明一個多世紀的榮耀滄桑。
如今,這盞清代古路燈已經有175歲高齡,它的頭頂有承擔著照明功能、比它小得多的「年輕後輩」——太陽能路燈。作為1986年設立的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古路燈由文廟社區簽署文物保護「四防」安全責任書進行保護,是研究昆明城市路燈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偶爾,也會有來自國內外的遊客查找到它的資料,慕名而來,在它面前拍照,以作紀念。畢竟,它曾以微弱的燈光照亮過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