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武公居顧之地望考辨


《世本·居篇》稱:「中山武公居顧,桓公徙靈壽。」桓公所都靈壽城,經過本世紀70年代的考古發掘,已經證實位於今河北靈壽縣西北10公里處的今平山縣三汲鄉一帶,然而關於中山武公居的顧城所在,主要有定州,唐縣兩種觀點。

一是今定州說。由於兩漢、魏、晉四個王朝所封的中山國均治於今定州市。因此長期以來認為顧城就是漢代的盧奴(今定州市),如東漢高誘說「中山,狄都,今盧奴中山也」。這實際上是說中山曾經建都顧城在盧奴定州。

二是今唐縣說。唐縣境內有春秋鮮虞國的重要城邑中人、左人,因不少學者認為中山與鮮虞國一脈相承,故認為中人城即中山國都,西晉張曜《中山記》認為「城中有山,故曰中山」。北魏酈道元亦以為武公時的中山當在中人城。稱「城內有小山,在城西側而銳上,若委粟焉。疑即《地道記》所云望都縣有委粟關也。俗以山在邑中,故亦謂之中山城」。唐宋兩代的《括地誌》《太平寰宇記》及以後的地理著作,大多沿襲這種觀點。這種觀點認為顧城在今唐縣境內。

《保定郡志》明確記載中山武公在慶都受封,而顧即定州最早的註解是晉杜預,因晉時唐縣受定州管轄,後人因襲偷梁換柱,將歷史上的大定州與今定州市混為一談,忽略漢初中山郡治在唐縣中山城,劉勝受封中山王后始移郡出山至盧奴的歷史,加上公元前414年武公初立,被一些學者斷章取義為中山立國之始,造成漢中山與戰國中山均在今定州市的錯誤論斷。晉孝武帝太和五年(公元384年)慕容垂在唐縣中山城定都建立後燕改元建興,後遷都於定州的真實歷史也被一些人忽略,以直接建都於定州見諸其記述中,對唐縣隻字不提是為了粉飾當地文化爭奪歷史資源,不尊重歷史真相的表現。

巜鮮虞中山國史》的作者河北師大何艷傑教授認為,顧在唐縣更精準些。因唐縣在歷史上除屬保定管轄外其餘大部分時間由定州管轄,唐縣漢初置縣隸屬中山郡,而歷代中山郡,中山國,中山府的治所都在定州。也有專家認為顧在史冊中僅出現過一次,存在時間很短,且定州市區尚未發掘出戰國中山文物遺存,未明確其準確位置,大多籠統表述為在今定州市區。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石敬瑭叛唐立國後,以唐縣為中山國故地為由,推翻原名改唐縣為中山縣,十四年後李存勖復國後復稱唐縣。在宋及以後一些古代文人寫中山的作品,把唐縣委粟山,北台,逆流河等地寫入詩詞,這些作品被納入今定州中山文化中。

綜上,顧之地望在唐縣才符合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