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棲霞縣城光復過程簡述:農村包圍城市,不戰而屈人之兵

今天是7月7日,系「七七事變」85周年紀念日。

銘記歷史,警鐘長鳴。本文要帶大家回顧的,就是一段有關抗戰的膠東歷史,即「1944年棲霞縣城光復」的過程。

看到「抗戰」和「縣城」這兩個字眼,不少朋友可能都會聯想到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率部攻打平安縣城的經典橋段。按照劇中的描述,由於事出緊急,李雲龍部對平安縣城採取的是「強攻」戰術,為此共集結萬餘兵力,最終用「意大利炮」炸開城門,取得勝利。

類似的場面,在真實的抗戰中應該不乏原型。但1944年棲霞縣城的光復,體現的卻是另外一種作戰思路,那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對此,《棲霞縣誌•大事記》記載道:「1944年12月14日,駐棲霞城之日偽軍迫於抗日軍民攻勢棄城出逃,至此,棲霞全境解放。」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理念,可以用較小代價取得較大戰果(直白說就是己方損失低),自古就被兵家所推崇,《孫子兵法》就說:「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當然了,推崇歸推崇,要想在實戰中達到此效果,也並非易事。而棲霞縣城之所以能以此方式光復,與膠東軍民前期堅持開展的積極鬥爭有着分不開的關係。此前數年,我膠東根據地採取「農村包圍城市」策略,次第拔除日偽設在棲霞鄉村地區的據點,縣城逐漸淪為「一葉孤舟」,最終才迫使敵人不戰而逃。接下來,我們就以史志資料為依據,簡要敘述其中的大概經過。

1、棲霞縣城兩度淪陷

在抗戰時期,棲霞縣城曾兩度淪陷。其中,第一次時間很短,第二次時間較長。

據《棲霞縣誌》記載,日寇鐵蹄初次踏入棲霞,是在1938年2月2日。當時,敵軍第五旅團3000多人由青島北侵煙台,中途過境棲霞,並未在縣城停留。

次年5月12日,在日寇空軍的配合下,偽軍劉桂棠部進犯棲霞,縣城首次淪陷。不過,當月17日,八路軍五支隊就聯合蔡晉康部(曾任國民黨第四十四支隊司令)等,擊敗劉桂棠部,收復棲霞城。

由於棲霞地處半島之腹,且在煙青公路沿線(舊線路從煙台經福山、棲霞到萊陽,上世紀後期才改為從煙台經桃村到萊陽),具有較高的戰略地位。因此,1939年12月6日,日偽軍500餘人再次進犯棲霞,蔡晉康部棄城出逃,棲霞城再次淪陷。

此次淪陷,從1939年12月一直到1944年12月,前後約五年的時間。

(▲藍色區域為棲霞縣城及部分據點所在地,紅色區域為艾崮山和牙山根據地的大體位置示意)

2、敵軍在棲霞的兵力部署

為控制煙青公路交通線,1939年12月再次佔領棲霞後,日偽除盤踞縣城之外,還修建了多個據點(如楊礎、松山、寨里、臧家莊蛇窩泊等)。這些據點,一方面充當敵人盤剝地方的觸角,另一方面亦可視為縣城防禦的前哨。

根據《棲霞縣誌》的記載,縣城連同據點在內,日偽在棲霞縣部署的常備兵力約為1100人。

其中,日軍約為百人,來自獨立第五混成旅團步兵第十九大隊第四中隊,集中駐紮於城內(期間曾派出3個班分守寨里、楊礎和觀里三個據點)。另有偽軍近千人,番號為偽棲霞縣警備(保安)大隊,主要負責駐守煙青路棲霞段的18處據點。

以上兵力部署隨時間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不過總體並無太大變化(掃蕩等特殊時期除外)。

(▲牙山風光)

3、棲霞縣城光復的契機

1942年反掃蕩過後,膠東根據地最困難的時期基本度過,戰局天平開始向我方傾斜。尤其是在棲霞戰場上,這一態勢更為明顯。

(▲艾山英姿)

觀看歷史地圖不難發現,膠東有兩塊大的根據地都位於棲霞周邊——艾崮山根據地與牙山根據地一南一北,將敵軍壓縮在縣城及煙青公路沿線的帶狀區域內。就局部實力對比而言,我方已具備反攻的可能。

在此背景下,自1943年開始,膠東根據地便先後對棲霞城外的據點展開攻勢,打響了解放縣城的前哨戰。

4、兵臨城下

在前哨戰的過程中,松山、蛇窩泊、臧家莊三個據點的拔除過程比較典型。

根據《棲霞市革命老區發展史》和《棲霞縣誌》記載,1943年5月,棲東獨立營奉命拔除松山據點,在戰鬥中,爆破手欒鳳海將炸藥從炮樓射擊口塞入,炸毀敵軍工事,成功完成任務。

同樣是在當年5月,八路軍十三團在棲霞縣大隊的配合下,向蛇窩泊據點發動進攻。最終我方在僅有兩人負傷的情況下,便將敵人所吹噓的「魯東第一大碉堡」拿下,沉重打擊了日偽的氣焰。

到了1944年8月,拔除臧家莊據點成為北海警衛營和棲東縣獨立營的任務。由於該據點工事堅固、火力較強,我軍決定智取。通過外圍軍事壓力和內部瓦解工作(棲東縣敵工部幹部於光華以臧家莊小學校長的身份打入敵人內部),我軍最終順利實現目標。

當年9月,棲霞軍民又對剩餘據點開展秋季攻勢,至17日,除縣城外,棲霞境內日偽軍據點全被拔除。

11月,我軍在棲霞城郊的南七里庄發動伏擊,活捉偽縣長。至12月,已對縣城形成圍攻之勢。

內乏糧草、外無援軍,盤踞城內的700餘名日偽軍頓時陷入惶恐,最終在12月14日凌晨選擇棄城西逃。棲霞縣城在沒有經過攻堅的情況下,實現了光復(膠東根據地的《大眾報》為此發表《光復棲霞城》的社論)。

5、小結

從上述過程來看,棲霞縣城光復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並非完全不戰,而是通過前期一系列較小規模的積極戰鬥,逐漸在戰局上積累出壓倒性的優勢,消磨敵人作戰信心,從而達到避免城市攻堅的效果。

這一戰果的取得,既離不開正確的戰略、戰術決策,也離不開膠東軍民的緊密配合、英勇奮鬥。總而言之,棲霞縣城的光復,堪稱膠東抗戰歷史上的一段經典篇章了。(本文作者:耳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