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農,堅持不懈跟國民黨交涉,籌辦《新華日報》

上集說到:李克農為反對國民黨的宣傳控制,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這集將繼續講述李克農的故事。

在這些鬥爭中,李克農也深刻地體會到:只有擁有自己的報紙,來開展抗日宣傳顯得更為重要,所以他積極籌辦新華日報。這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的談判中,蔣介石已經口頭同意了的。

1937年下半年,李克農積極地籌辦《新華日報》,當然這件事要辦成功也沒那麼簡單。此後,李克農就辦《新華日報》這事和國民黨政府多次的交涉,但均遭到國民黨CC派頭子陳立夫竭力的阻撓,阻撓不下去就用拖延的辦法,總之千方百計不願意讓共產黨辦自己的報紙。

直到1937年9月下旬,李克農又一次同國民党進行交涉,辦報此事有了轉機,得到了時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邵力子的同意,可以在南京籌辦《新華日報》。邵力子對中共的態度是比較溫和的。

根據黨中央的指示:《新華日報》由出獄不久的潘梓年負總責,錢之光負責經理工作,剛出獄的袁超俊和尋找共產黨組織的賴祖烈等也參加了籌備。

錢之光在八路軍駐京辦事處內負責軍需工作,和各方面聯繫較多,特地請出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寫了《新華日報》報頭,以便有利於這份報紙在國統區的出版。

辦事處還派人到上海買了大批白令紙,在南京中山路租了一處房子作為營業部,還通過關係租到一個印刷廠,就趕緊把印刷機的電源線裝好。

到了1937年的10月中旬,《新華日報》的籌備工作已經大體就緒。此時,由於上海戰局的緊張和失利,造成首都南京有失守的危險。邵力子就打電話給潘梓年,叫他們撤退到武漢,儘早啟程為好。至於報紙出版的事情,等到了武漢再說。

於是辦事處派錢之光等先遣人員,於10月19號之前先行趕到武漢。葉劍英、李克農後來向中共中央作了彙報。

11月間,南京的形勢更加危急。國民政府負責人都已經撤離,八路軍辦事處人員留在南京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在請示了中央之後,也決定分批離開南京,前往武漢。

這時候,日本軍隊越來越逼近南京。南京守軍開始在街道、馬路上架設起鐵絲網,守城禦敵的準備很不充分,將南京城搞得一片烏煙瘴氣。軍用汽車不是運送軍隊開往抗日前方,而是運送國民黨要員的箱子、馬桶等物資開往大後方。

國民政府各機關官員們見面時,寒暄的話竟然是你什麼時候走?城內的居民紛紛逃難,達官貴人們的汽車在逃難的人群中只顧朝前開,人們的叫喊聲、汽車喇叭聲,響成一片。南京火車站和碼頭上,人群擁擠,行李堆積如山,人心惶惶,秩序一片混亂。

博古(秦邦憲)

在這種危急的形勢下,李克農沉着地統籌安排辦事處的人員撤離。除了博古已經在10月19號先從南京乘船赴武漢之外,錢之光、夏之栩、康彥民等人,於11月19號從南京乘火車經徐州、鄭州去武漢。李克農自己留在了最後一批走,預計在12月初動身。

本集故事講完了,明天繼續講述李克農的故事。歡迎各位在評論區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