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黃麓行紀:鐫刻在心靈深處的「暖」

作者:李金硯







說起來,真的是不知道這幾年來,是多少次因事由來這:散發著悠悠書香被稱之為大學城的小鎮——黃麓鎮。可不管多少次來這小鎮,每一次都令我新奇、令我近鄉情怯。曾經的這個小鎮,是我童年和青少年時的記憶,是鐫刻在我心靈深處的「暖」,這「暖」一直如影隨形般伴着自己不離不棄。


據相關史料記載,黃麓鎮的前身為桐蔭鎮,改稱黃麓鎮是著名和平將軍張治中先生1928年,在自己的家鄉洪家疃村(洪家疃村離桐蔭鎮西北十華里)創辦了鄉村師範學校《黃麓師範》後,帶動了桐蔭鎮一帶的文化發展和繁榮,於是當地政府順應當時的時勢,將桐蔭鎮改名為「黃麓鎮」。到了新中國成立後的1966年元月,當時的巢縣(現縣級巢湖市)人委民字0024號文件正式將桐蔭鎮改為黃麓鎮。


在我童年和青少年的記憶里,那時的黃麓鎮人們習慣上還是叫桐蔭鎮。那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家住在由和平將軍張治中創辦的「黃麓師範」校園裡,我父親任學校里的體育老師。雖說黃師是一所遠離城區的鄉村學校,但我家因是城鎮戶口,吃國家供應的商品糧,每個月國家按每人供應的一定量的米(那個年代糧食是由國家統一買賣)。不過,這米需要到離學校十里外的桐蔭鎮糧站憑戶口本去購買。


那個年代,不僅生活十分貧困,交通也極為落後,每月去桐蔭鎮買米,不僅要來回步行二十里地,還要肩挑沉甸甸的米,自然很是辛苦。當我10歲左右時,每月父親再去桐蔭鎮買米,有時也會帶上我,讓我少挑些米,鍛煉我體驗勞作的辛苦。不過作為鼓勵,也會帶我去鎮上那唯一的一家早茶店吃早茶(俗稱下茶館)。


記憶里,當時的桐蔭鎮,一條不過幾百米的青石板長街,商店、米店、照相館、住家……,熙熙攘攘,十分熱鬧。那唯一的一家茶館,大廳里幾張八仙桌,人聲鼎沸,坐滿食客。這時父親會簡單地買上幾個麻球、獅子頭或糍糕、油條等,配上一壺茶,吃飽喝足後,肩挑着米幹勁十足,一路10里地回到家也不覺累,反而十分期待每個月能來桐蔭鎮買米,能去那茶館吃早茶。至今回想起,那茶館裏的早點怎麼會那麼好吃。


六十年代末,因父親工作調動,我們一家隨父親離開了黃麓師範學校,也離開了黃麓鎮(桐蔭鎮)。不想,四年後,1974年,父親又因工作調動,又再次回到黃麓師範,於是我們一家,又再次隨父親回到黃麓師範,我也從外地轉學到黃麓高中。


據知,和平將軍張治中先生在家鄉黃麓鎮洪家疃村創辦「黃麓師範」鄉村學校,意在「教育救國」「教育興國」,故在將軍多年的倡導和「黃麓師範」學校輻射的影響下,儘管在六七十年代那個對知識不很重視的特殊日子裏,黃麓這個小鎮的人們卻依舊十分重教興教,鎮上這所二年制的「黃麓高中」,是當時遠近聞名的一所鄉村高中學校。


記憶中,當時的黃麓高中,在離黃麓小鎮西邊不遠處一崗地上,是一所沒有圍牆的鄉村中學。校園四周是廣袤的田野,站在教室門口,一年四季的田野風光盡收眼底。學校里幾棟平房,分別為教室、老師的辦公室、食堂及住校生的宿舍和老師們的住所。儘管學校十分簡陋,但學校里的學習風氣十分濃厚,老師授課也十分的認真。記得當時教我們的一位語文老師,在講解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時,那生動形象的授課語言,讓我深刻理解了「苛政暴斂」對百姓的殘酷。而百姓希望的幸福,就是能共同富裕、享有平等、不受剝削,生活在燦爛的陽光下。


記得當時班級有同學五六十人,且大多數同學家都在離校幾里遠的地方,有的甚至是十多里路程(我家離校就有十里地遠)。那個年代,交通落後,大多數同學們上課,每天都要步行十幾里路到校上課,早出晚歸。儘管上學如此辛苦,可同學們都是風雨無阻按時到校上課,基本上沒有遲到早退逃課的現象出現。


現在回想起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裏,儘管沒有能考大學的希望,但因黃麓鎮興教重教的學習氛圍,潛意識裡同學們依然有着對學習知識的渴望。在四十多年後,唯一的一次高中同學聚會上,我才知道,當1977年春回祖國大地,恢復高考時,我們班上有10多位同學,通過高考,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不能不歸功於當時同學們,在校學習時打下的良好知識基礎。


因父親的工作再次調動,上個世紀70年代末,我家又再次徹底離開了黃麓師範,離開了這興教重教民風淳樸的黃麓小鎮。


歲月如梭時光匆匆,彷彿就在一個轉身之間,我便從二八年華跨越到知命之年。儘管歲月無情,然卻在這知命之年後,多次和黃麓這小鎮相遇相逢相知,真的是命運對我的厚愛。


2018年因事務緣由,再次回到倍感親切的黃麓小鎮,此時黃麓鎮,已不在是記憶里的模樣了。原先只有一條不過百米多長的小街,正在改建成具有民國時期風格的老街,更令人驚訝的是,此時的黃麓小鎮,已被命名為書香小鎮。不僅如此,從2011年起,黃麓小鎮藉著文化之鄉將軍故里及聞名遐邇的「黃麓師範」這股股東風,籌建大學城,多所高校落戶小鎮。


隨着以後這幾年的不斷建設,2021年初秋時節,我又來到黃麓小鎮,此時的黃麓小鎮,真的是舊貌換新顏了。四條主街道四通八達,儼然就是一座縣城的規模了;原先的老街依舊保留些許原有風貌,聊以對古鎮那悠悠思戀。此時此刻,漫步小鎮街頭,可見沿街的茶館小棧、歐派風格的鐘樓、青磚黑瓦……,濃濃的「民國風」讓人喜不自禁。


出街不遠處,四下走走,可見那落戶在小鎮的一所所環境優美的高校,讓人感嘆不已。此時的黃麓小鎮已建有八所高校:合肥師範學院濱湖校區安徽建築大學城市建設學院安徽大學江淮學院、安徽組織幹部學院、安徽公安職業學院、合肥行政學院黃麓分部等等,這一所所高校,如一顆顆晶瑩的珍珠,將黃麓小鎮映襯着閃閃發光,讓小鎮瀰漫著綿延悠長的縷縷書香。


看着眼前的這所有的一切,黃麓小鎮的前生今世的畫面,如電影般一一在我腦海里回放,黃麓小鎮今天翻天覆地的巨大蝶變,足以告慰和平將軍張治中先生在天之靈,他90多年前立志在自己故鄉實現的願景:「富國必須重視經濟建設;重視經濟建設,首先應重視教育,尤其應重視農村教育」,終於在其後人們的不懈努力下,實現了,相信未來的黃麓小鎮,會在蓄勢中,迎來更精彩的綻放。





最憶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