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高:一個「被太監」了兩千多年的秦朝宗室大才子

趙高,在中國可以說是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指鹿為馬的典故更是人盡皆知。

提起趙高,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他是個大太監,是個禍國殃民的大太監,而且是最有名的太監,太監亂政也是從他開始的,秦朝的滅亡和他有很大的關係,甚至被認為是罪魁禍首。

對他了解得更多一點的,則認為他是趙國的宗室,為了給自己的國家報仇,潛伏到秦始皇身邊忍辱負重,等待時機,最終大仇得報。

至於趙高有沒有做過好事,有沒有什麼長處,則是一件也說不出來。

指鹿為馬雕像

那麼趙高真有那麼不堪嗎?事實果真如此嗎?趙高是太監嗎?趙高是趙國宗室嗎?是為趙國報仇而來的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趙高是秦國宗室而不是趙國宗室,是一個地道的秦國人,因此,就不存在為趙國報仇一說。

趙高更不是什麼太監,而是做過宦者,但絕不是太監,東漢以前的史書和文章記載里從沒有說趙高是宦閹。

趙高在書法和文章方面很有造詣,是一個大才子,否則英明如始皇帝者是不會讓他給胡亥當老師的。

電視劇《楚漢傳奇》趙高

下面,將從三個方面,一一進行解答。


趙高是如何從一個宦者被太監,而成為「太監」的。

趙高被太監,是對《史記》的誤讀或刻意解讀導致的。

關於趙高的身世,《史記.蒙恬列傳》是這樣記載的。

趙高者,諸趙疏遠屬也。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隱宮,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賤。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趙高是比較疏遠的趙氏宗室成員。因為他的母親犯事曾受到懲罰,所以趙高兄弟幾個都生於「隱宮」,註定世世代代要卑微低賤地生活。

《史記.李斯列傳》是這樣記載的。

二世曰:「何哉?夫高,故宦人也。」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什麼原因呢?趙高,只不過是一個在皇宮裡搞服務的奴僕罷了。胡亥的言外之意就是趙高怎麼會造反呢?這個話,是胡亥面對李斯的進諫,對李斯的反問。

《諫逐客令》作者李斯

「隱宮」應該是懲罰犯人的地方,或者犯人生活的地方。

「宦」字始見於西周金文 ,另有學者認為此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 。宦的古字形從宀,從臣,本義為在帝王或貴族家裡做奴僕。引申有官職、學習官吏的事務、做貴族的奴僕、太監等意義。

今天的漢語詞彙,「官宦人家」、「宦海」、「仕宦」等都是做官的意思。

趙高被太監,問題就出在「隱宮」和「宦」這兩個詞的解釋上。

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上有三個非常嚴重的宦官亂政時期,分別是東漢、唐朝和明朝。

東漢年間,宦官亂政,先後出現五侯、十常侍之亂,人神共憤。在此背景下,有一劉姓文人,在給《史記》做註解時,因痛恨宦官,他又看到《史記》記載趙高為宦者,生於隱宮,他就有意無意的說趙高是宦閹!注意,宦閹才是後來的宦官。甚至,他還解釋趙高的父親也是太監,趙高的母親是跟別人偷情生下的趙高,所以趙高也成了太監!

其實,司馬遷只是在《史記》里的《李斯列傳》、《蒙恬列傳》等篇幅中零散記錄了趙高的一些生平。即使如此,這些書也沒有將趙高的身份定義為後世的「宦官」。後世史學家遍尋東漢史籍文獻,依然沒有發現哪一本書明確指出,趙高的身份是後世的「宦官」。

《史記》作者司馬遷塑像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一下,趙高確實是宦官,但是,秦朝的宦官可不是閹人,趙高是專門負責記錄宮內事宜的官員,或者說是掌管機要的人,所以胡亥才說他就是個奴僕。秦朝的閹人有個專門的名詞,叫「宦閹」,那時,宦官和宦閹是不能劃等號的。由此可見,趙高是宦官,而非宦閹。

宦官全部改用閹人,已經是東漢的事情了,此時,宦官這個詞才是後來大家所認為的宦官。

此事,《後漢書.宦者列傳序》有明確的記載:

宦官悉用閹人,不複雜調它士。

而「太監」一詞的出現,則更晚了。唐高宗時,改殿中省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到了明代,宦官權勢日增,只有地位較高的內監才被稱為「太監」。清代人們把所有宦官都稱為「太監」,太監才成為宦官的代名詞。

至此,早已經被認定為宦官的趙高,也就跟隨歷史的車輪,被太監了。

秦二世胡亥

另外,趙高不是太監還有一個有力的證據,那就是他是個有子女的人。

《史記.秦始皇本紀》在「望夷宮之變」中有明確記載:

高前數言「關東盜毋能為也」,及項羽虜秦將王離等鉅鹿下而前,章邯等軍數卻,上書請益助,燕、趙、齊、楚、韓、魏皆立為王,自關以東,大氐盡畔秦吏應諸侯,諸侯咸率其眾西鄉。沛公將數萬人已屠武關,使人私於高,高恐二世怒,誅及其身,乃謝病不朝見。


二世使使責讓高以盜賊事。高懼,乃陰與其婿咸陽令閻樂、其弟趙成謀曰:「上不聽諫,今事急,欲歸禍於吾宗。吾欲易置上,更立公子嬰。子嬰仁儉,百姓皆載其言。」使郎中令為內應,詐為有大賊,令樂召吏發卒,追劫樂母置高舍。


遣樂將吏卒千餘人至望夷宮殿門,縛衛令僕射,曰:「賊入此,何不止?」衛令曰:「周廬設卒甚謹,安得賊敢入宮?」樂遂斬衛令,直將吏入,行射,郎宦者大驚,或走或格,格者輒死,死者數十人。郎中令與樂俱入,射上幄坐幃。二世怒,召左右,左右皆惶擾不鬬。旁有宦者一人,侍不敢去。二世入內,謂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於此!」宦者曰:「臣不敢言,故得全。使臣蚤言,皆已誅,安得至今?」閻樂前即二世數曰:「足下驕恣,誅殺無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為計。」二世曰:「丞相可得見否?」樂曰:「不可。」二世曰:「吾願得一郡為王。」弗許。又曰:「願為萬戶侯。」弗許。曰:「願與妻子為黔首,比諸公子。」閻樂曰:「臣受命於丞相,為天下誅足下,足下雖多言,臣不敢報。」麾其兵進。二世自殺。

這段文字,我就不再翻譯了,感興趣的大家可以細讀。文字很明確,趙高的女婿咸陽令閻樂在趙高的授意下,逼迫胡亥自殺。

試問一下,一個太監怎麼可能有女兒呢?

趙高女婿閻樂,逼殺胡亥者


趙高由秦國宗室成員變為趙高宗室成員,源於對先秦姓氏文化的誤解。

1、秦國到底姓啥氏么。

關於秦國的來歷,《史記.秦本紀》記載:

 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

  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御,以敗桀於鳴條。大廉玄孫曰孟戲、中衍,鳥身人言。帝太戊聞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

  其玄孫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惡來。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周武王之伐紂,並殺惡來。是時蜚廉為紂石北方,還,無所報,為壇霍太山而報,得石棺,銘曰「帝令處父不與殷亂,賜爾石棺以華氏」。死,遂葬於霍太山。蜚廉復有子曰季勝。季勝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繆王,得驥、溫驪、驊緌、騄耳之駟,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自蜚廉生季勝已下五世至造父,別居趙。趙衰其後也。惡來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以造福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

太史公曰: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脩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趙氏始祖造父

上述文字透漏了怎麼幾個信息。

一是秦人的祖先是大費,因為幫助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為嬴,大費也就是伯益。這個伯益就是後來幫助大禹治水的伯益。從這裡可以看出,秦人的祖先是非常善於和牲畜鳥獸打交道的,應該為人類馴化牲畜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所以他的後人才出了怎麼多為商周做御者的人,也就是領導的身邊人,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歷史機遇。

二是伯益的後人有個叫費昌的,曾為商湯駕車,幫助商湯打敗了夏桀;伯益還有個後人叫中衍,也曾為商王駕車,其後世代輔佐殷商,嬴姓成為商朝顯赫的貴族,成為商的附庸。

三是商末時,伯益的後人蜚廉和長子惡來,一個善於奔跑,是個飛毛腿,一個力大無比,是個大力士,因此受到紂王重用。武王伐紂後,惡來被殺,蜚廉逃到霍太山,並死在那裡。而次子季勝的後代造父因善於駕車,幫助周穆王平定徐偃王叛亂,被封到趙城,自此造父一支開始以趙為氏。惡來的後人,也因為造父受寵被封到趙城,而居住在趙城,也以趙為氏。

四是司馬遷表示,秦人的祖先是嬴姓,其後因為分封,分出許多氏,但秦人因為造父的原因,還是以趙為氏。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庄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政,姓趙氏。年十三歲,庄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

這段文字明確記載,秦始皇名政,趙氏,如果非要按現在的習慣稱呼的話,就是趙政。

千古一帝秦始皇

關於趙政的稱呼,《史記·楚世家》也有明確記載:

(楚考烈王)十六年,秦莊襄王卒,秦王趙政立。

史記.趙世家》記載:

趙氏之先,與秦共祖。

這段文字,再次明確,秦趙共祖。

綜上可見,秦國的宗室姓嬴氏趙,十分明確。

2、秦國宗室中那些趙某某的宗室勛貴。

在《史記》中多次記載,名字為趙某某的宗室勛貴。

史記·商君列傳》記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趙良見商君。商君曰:「鞅之得見也,從孟蘭皋,今鞅請得交,可乎?」


趙良曰:「仆弗敢原也。孔丘有言曰:『推賢而戴者進,聚不肖而王者退。』仆不肖,故不敢受命。仆聞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貪名。』仆聽君之義,則恐仆貪位貪名也。故不敢聞命。」

這段文字交待,在商鞅擔任秦國丞相10年後,秦國的皇親國戚對他很是怨恨。因此,在商鞅的預約下,見到了趙良,並說因為得到了孟蘭皋的引薦才見到趙良,希望和趙良交好。對此,趙良則直接拒絕,並引用孔子的話作為理由,並說自己不敢從命。

從商鞅對待趙良的態度和趙良的口氣,明顯可以感覺出趙良在秦國是一個位高權重的人物,連商鞅想見他都得通過中間人預約,而且見面後對商鞅欲交好,則完全不給面子。再加上,文章上來就說「宗室勛貴多怨望者」,接着便舉了一個趙良的例子,很明顯,趙良是秦國的宗室大臣,否則的話,上下文無法解釋了。

綜合以上記載,可以斷定趙良是秦國宗室成員,而且在秦國具有巨大的政治影響力,連擔任丞相10年的商鞅都不得不謙讓她。

商鞅雕像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秦王兼有天下,建立名號稱做皇帝,親臨東土安撫百姓,到達琅邪。列侯武成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隨從着在海上一起議論皇帝的功德。

這段文字中,僅趙氏的大臣就有兩人,一個是倫侯建成侯趙亥,另一個是五大夫趙嬰,他們都是秦始皇信任的大臣,不可能是趙國的人。因為,自高漸離事件之後,秦始皇再也不相信親近六國之人了。

此事見《史記.刺客列傳》》。

於是,遂誅高漸離,終身不復近諸侯之人。

由此可以推斷,趙亥和趙嬰只能是秦國宗室,這樣才可能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同理,趙高也是這個情況,否則就解釋不通了。

這裡再說一個事情,五大夫趙嬰很可能就是後來繼胡亥之後的秦王子嬰,這裡就不再細究了!

電視劇《秦時明月》高漸離

3、趙高為趙國人源於「諸趙」的誤讀。

關於趙高的身世,《史記.蒙恬列傳》是這樣記載的,這是誤讀的原因。

趙高者,諸趙疏遠屬也。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隱宮,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賤。

《史記.田單列傳》記載的田單的出身則是這樣的:

田單者,齊諸田疏屬也。

兩處文字,同樣介紹出身,田單則明確是「齊諸田」,而對趙高則直接是「諸趙」,「諸趙」前面沒有再加一個「趙」字,用意很明顯,那就是趙高是秦國宗室,無需說明,如果是趙國宗室,則會明確記載為「趙諸趙」。

再加上,自高漸離事件之後,秦始皇再也不相信親近六國之人了。所以趙國的宗室也不例外,絕不會信任的,更別提重用了。

蒙恬騎馬銅像

4、先秦的姓氏文化。

先秦時期,也就是在漢朝以前,姓和氏是分開的。姓類似於部落的稱呼,是擁有共同母系祖先的一群人,所以像姜、姬、嬴、姒等姓都是女字旁。後來,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又從姓中分出不同的氏,氏都是有身份的人才有的。

姓是別婚姻,氏是分貴賤的。當時,男子稱氏,氏在名前,女子稱姓,姓前邊是排行或夫家的氏或謚號。

如晉國大臣趙盾,即趙氏;齊國名將田單,則為田氏。

冬日之日的趙盾

趙姬,這個女子則不姓趙,而是姓姬,是嫁給了趙氏的人。比如趙國大臣趙衰的妻子,也就是晉文公的女兒,稱為趙姬;同是晉國大臣趙朔的妻子,晉成公的姐姐,也稱為趙姬;由此可見,秦始皇的母親,趙姬也是這個意思,一個姬姓女子嫁給趙氏的人——異人。

民間傳說中的孟姜女,孟是老大的意思,姜是姓,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姜家的大閨女。

先秦時期還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嫡子嫡孫只呼名不稱姓,包括王公貴族。如公孫鞅,就是衛國的某一個公子的孫子叫鞅的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實際他壓根就不姓商,而是姓姬,是周文王的後代。同樣,秦國的近支宗室大多稱呼公子某某,如反對商鞅變法的秦孝公的哥哥,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如秦始皇的兒子,公子扶蘇、公子胡亥、公子高等。

正是因為先秦的傳統習慣,所以在漢朝以前,包括漢朝的史書中,對秦始皇的稱呼也都是秦王政、始皇帝政、趙政等,從來沒有稱呼嬴政的。對此,《史記·楚世家》有明確記載:「(楚考烈王)十六年,秦莊襄王卒,秦王趙政立。」

同時,對一些比較疏遠的宗室成員則直接稱呼為氏加名了,趙高、趙良、趙嬰、趙亥都屬於此列。

扶蘇雕像

總而言之,既然司馬遷說「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那麼他筆下的趙氏除了趙宗室就是秦宗室,趙高還是身為秦國宗室更為合理。因為秦始皇在高漸離事件之後,對諸侯之人極為不信任,《史記》記載「終身不復近諸侯之人」。

如果趙高真是趙國的貴族,那秦始皇沒有道理將他留在身邊執掌機要。從情理上推測,趙高能得到秦始皇那樣的信任和重用,是宗室成員才最合情理。


趙高是書法家,是才子,因此才受到始皇帝的信任。

《史記.蒙恬列傳》記載:

秦王聞高彊力,通於獄法,舉以為中車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決獄。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當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於事也,赦之,復其官爵。

這段話的大體意思是:秦王聽說趙高辦事能力很強,精通刑獄法令,就提拔他擔任了中車府令。安排趙高做胡亥的私人老師,教導胡亥決斷訟案。趙高犯下了重罪,秦王讓蒙毅依照法令懲處他。蒙毅不敢枉曲法令,依法應當處死,剝奪他的官籍。始皇因為趙高辦事得力,赦免了他,恢復了他原來的官職。

京劇趙高臉譜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獨子胡亥、趙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

這段話的大體意思是:只有胡亥、趙高及所信任的五六個宦者(並不一定是宦官)知道始皇帝去世了。趙高則因為曾經教授胡亥書法和獄律令法事,胡亥很喜歡他。

影視劇中趙高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趙高因留所賜扶蘇璽書,而謂公子胡亥曰「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奈何?」胡亥曰「固也。吾聞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諸子,何可言者?」趙高曰「不然。方今天下之權,存亡在子與高及丞相耳,願子圖之。且夫臣人與見臣於人,制人與見制於人,豈可同日道哉?」胡亥曰「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也。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彊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傾危,社稷不血食!」高曰「臣聞湯、武殺其主,天下稱義焉,不為不忠。衛君殺其父,而衛國載其德,孔子著之,不為不孝。夫大行不小謹,盛德不辭讓,鄉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顧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猶豫,後必有悔。斷而敢行,鬼神避之,後有成功。願子遂之」胡亥喟然嘆曰「今大行未發,喪禮未終,豈宜以此事干丞相哉」趙高曰「時乎時乎,間不及謀。贏糧躍馬,唯恐後時」。

這段文字主要記載的是,秦始皇死後,趙高力諫胡亥繼位的場景。面對當時情景,胡亥是多番猶豫,不贊成奪位,並列舉了數次數條理由,均被趙高一一巧妙化解,而且給出的理由全部是冠冕堂皇,讓胡亥無法反駁,甚至不接受都不好意思的感覺。從這段文字,完全可以看出,趙高是個飽讀詩書的人,而且還懂得或者說善於活學活用。

東漢的許慎《說文解字序》云:「丞相李斯作《蒼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據專家考證,這幾部書,均為當時小篆的語文流行範本,至漢代先後失傳。

南北朝時的羊欣,在《采古來能書人名》中,也稱趙高「善大篆」。

大篆是字體名稱,廣義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與籀文(金文之繁化),而當代漢字學家推算秦朝應尚有甲骨文,所以也包括其中。大篆狹義上指籀文、遺存石刻石鼓文。

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對《爰歷篇》的解釋是是秦朝趙高撰寫的蒙學課本。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爰歷篇》一共六章,內容涉及獄律法令等。漢初合編入《倉頡篇》。

《爰歷篇》現已經失傳。

李斯大篆

由以上史料記載,可以發現,趙高絕不是個不學無術的奸佞小人,而是個學富五車、精通刑獄法令、善於書法、能言善辯的才子。


總之,趙高絕不是太監,更不是趙國人,而是秦朝宗室成員、大才子、大書法家、大法律專家。

當然了,秦朝天下大亂乃至滅亡,趙高還是脫不了干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