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愛新覺羅·溥儀,想必大家都知道他是清朝宣統帝,他是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溥儀是載灃的長子,載灃一共有十一個孩子,其中四個兒子和七個女兒,圖片最中間的是溥儀,最後面的是溥任,周圍是他的姐姐妹妹。溥儀溥任都是載灃的兒子,同一個父親,兩個兒子的命運齒輪因為選擇的不同,結果也完全不同,他們的命運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溥儀寫過作品《我的前半生》,從這本書中了解到溥儀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給大家揭秘了宮廷生活,殘酷血淋淋的王室鬥爭,很多內幕關於日本與偽滿洲國,還有他淪為戰犯改造的生活。
好奇心驅使看了電影《末代皇帝》,電影裏面說的,人永遠不會改變。他堅持過時而脆弱的尊嚴,並且始終不能放棄地位,因為除此之外他不知道別的活法,不過說到底,對於這種被命運操縱和蒙蔽的無知無能,他的懺悔也無法給後來人什麼確實的啟示,只能提示我們命運的悲劇性。但與他活着相反的人出現了,那便是在同樣的歷史背景下,過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最終安詳晚年的他的弟弟,愛新覺羅·溥任。
愛國愛教育
1918年,溥任出生在北京後海的醇親王府,自幼學習舊時的歷史文學,書法畫作。曾經的醇親王府,有過兩任皇帝,其中就有載灃的兒子溥儀,溥任的父親載灃是宣統王朝的監國攝政王,到了溥任已經是第三代,哥哥去當了皇帝,父親當時自然十分歡喜,但沒想到結局。1912年2月12日,宣統皇帝退位,中國就不再有皇帝了,溥儀就是中國最後一個皇帝。
「9.18」以後,溥任和父親載灃,親眼看到哥哥溥儀受制於日本人,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父親載灃很生氣 ,帶着一家離開溥儀,覺得他在那如履薄冰,感覺是給人家當兒子。溥任沒有追隨溥儀去偽滿州國執政,載灃覺得那是不對的,父親載灃讓溥任一心都在學問上,日日讀書,遠離溥儀,溥任不負所望,一心研究教育,專研學問。
在那以後,低調的父子二人覺得要做些什麼,不能一事無成,總在變賣家產過日子,1947年,父親載灃和兒子便在自家王府一處開辦學校,起名競業小學,溥任既是老師也是校長,妹妹在學校也擔任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傳道授業解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漸漸的,學生越來越多達到200多人。
本想學校安安穩穩地創辦,但是在溥老回憶到,他遇到了他一生中覺得度日如年的日子,在即將解放前,蔣介石特務機關看中了學校所在的醇親王府的宅院,每日受特務機關的騷擾,加上父親載灃病重,學校開辦情況日漸艱難,解放大軍在北京情況不詳,特務機關又在學校中建立監獄,每天受特務機關欺負,也不能做什麼,忍氣吞聲,這樣的日子讓他苦不堪言。
在他熱切的期盼中,1949年1月30日北京和平解放,久違的平靜重現,學校內的特務被一掃而光,而此時父親載灃心裏並不輕鬆,覺得人民國家會不會因為我們曾經的身份而把我們的學校收走,我們會不會無家可歸,流落街頭,一家老小的生活往後怎麼辦,事實如父親所想嗎?
並沒有,解決方案是國家需要出錢購買,購買王府辦公用,載灃一家就這樣賣掉了曾經醇親王府的舊宅,搬到了東城。醇王府為清代規模較大的王府,新中國建立後,現歸國家宗教事務局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所有。過後,隨着時間過去,溥任覺得應將學校贈與國家,讓學校繼續發揮光和熱 ,讓國家來辦,讓更多的學生來讀書受教育,溥任自己僅以一名老師的身份在學校教書,服務社會。
溥任大半生都獻給了教育事業,直到1988年方才退休。
歷史是沉重的,溥任沒有向前看,而是向後看,在日後,溥任憑藉優秀的書法繪畫能力,先後多次去國內外交流,吸引很多外國人喜歡他的作品,溥任更是用所得積極回饋社會,多次向希望工程和災區捐款,自己和妻子更是在吃穿用度上節省,回國後更是創辦國內首家青少年慈善基金。
有一次溥任在韓國辦畫展,臨行前僅用300元購置服裝,回國後便把所得全部捐獻一份不留即使家中房屋漏雨需要修繕,溥任夫妻二人還是用僅有的退休金生活。
溥任積極協助父親載灃支持新中國建設,退休後致力於清史的研究,發表了很多有價值意義的文章,把家中的文物多次無償捐獻給國家博物館,文化部門。 父親載灃廢除了婚禮的繁文縟節同於七妹同平民自由戀愛結婚。父親載灃以身作則,讓溥任愛國的赤誠之心油然而生。
接受新事物
愛新覺羅·溥任,在21世紀 ,聽着這個名字就覺得感覺穿越了,不過當時的情況,全家為了躲避紛爭,都隱姓埋名,溥任自然也沒用這個名字,溥任改叫金友之。
溥老曾說「說實話,甭看我們是皇族,可我這一家人從來不靠吃祖宗飯,這是全家人感到最光榮的。」溥任靠着新思想,接受新事物,不斷學習,勤儉節約,騎車上下班,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溥任還因此獲得很多模範稱號。
溥任的書畫水平很高,他會賣出一些書畫所得,捐給熱愛的教育事業,大家都稱他為無私奉獻的金友之老師。
一次他與廣州的愛新覺羅家族見面,他看到他一身清裝打扮,便對他說,不要眷戀 ,不要搞特殊,要接受新事物,隨着時代的變化,自身也要接受變化。他這一席話,一語驚醒夢中人。
當時社會上有很多溥儀的感情八卦,溥任先生憤慨地說:「我的哥哥溥儀作為中國最後一個皇帝,其對國家可以讓人怎麼說都可以,但個人隱私不應當大肆傳播,成為街頭巷尾的雜談。這樣的不實報道,有違公序良俗,是對公民名譽權的侵害。我們作為親屬,覺得很不舒服。」此話一出,外面報道的人才開始收斂起來。溥任利用最新的法律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合法權益,這是誰都想不到的。可見溥任學習新事物,並且運用新事物維護自己和家人的合法權益。
淡泊名利 甘守清寒
2015年 ,97歲的溥任去世,當時上百名愛新覺羅家族成員現場悼念,溥任的晚年生活是怎麼樣的呢?在北京一處靠近北京鼓樓的小巷裡 ,溥任先生居住在那裡,衚衕周圍的孩子都在溥任老師的教導下長大成人,溥任先生有單車,退休後每次出門只要騎單車一定要逛書店,只要進書店,一定要買書,溥任先生愛散步,每次低頭走路的時候,看到漂亮的小石子便會拿起來磨的光滑放在家中。所以家中滿是石子。
溥任先生家中門前植物茂密,他就任其肆意生長,進屋可看到書櫃整齊地擺放着書和溥任先生喜歡的字畫。 他平時寫寫字,也會跟着研究人員,對一些史料的記載進行研究。溥任先生自己的孩子都很優秀,三子二女,很多都入了黨,並在祖國的各自領域發光發熱。
結語
溥任先生一生平平淡淡,年過8旬,他的一生低調處世,教書育人。他的身上有很多值得後輩學習的地方,他是一個正直的人,他的愛國情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也常說:「人不能落伍,要跟上社會的變化」。保持一顆好奇心,保持一顆善心,保持一顆學習的心 ,讓我們依舊熱愛現在這個社會。有一個平平淡淡從從容容隨遇而安的生活方式,過一個幸福的生活也是現在大多數人的夢想。
有的時候會思考人的背景會給一個人帶來什麼,溥任先生用實際行動告誡我們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即使沒有背景,一樣可以過得很好。有時候背景反而會成為拖累一個人的枷鎖。溥任的父親載灃曾被溥儀答應偽滿洲國氣到回老家,遠離他。兩個兒子的不同選擇,造就了兩個兒子不同的人生境遇。人生就是這樣吧,隨時充滿選擇,隨時充滿挑戰,每個選擇後面都有不同的結果,不同的人生際遇,還沒做好選擇的我們,要正直,要善良,要愛國。
社會經過這樣一個階段,我更體會到,在歷史的洪流中,我們都很幸運生在和平年代,生在一個沒有壓迫剝削的年代,要珍惜身邊的一切。感謝先輩們一代又一代的付出,才有了如今的美好生活,2015年,溥任先生知道了國家現如今是多麼美好,感謝他的勤儉律己,讓祖國的孩子們有書讀,有學上,望後輩的我們更加努力珍惜,也希望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慈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