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從軍衛邊疆,此身只為報國門。壯年生入玉門關,鐵血戍邊人未還。孤軍守城四十載,龜茲滿城盡白髮。老兵不死陌刀在,誓死不敢忘大唐。
公元808年這是大唐安西都護府最後一戰,末代安西大都護、安西四鎮節度使、武威郡王郭昕與跟隨了他四十二年的滿城白頭老兵與吐蕃決一死戰,最終龜茲城破,安西都護府自大都護郭昕以下全軍數萬將士無一投降,全部與吐蕃死戰到最後而亡。
把時間撥回到公元640年,唐初開國名將侯君集率軍征服高昌國又連續剿滅了焉耆、龜茲、疏勒、于闐等二十餘個西域國家,於其城邦故地置都護府,大唐帝國在公元702年設北庭大都護府,至此,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以天山為界,以安西都護府為主,分治西域南北。753年前後,是唐朝經營西域的全盛時期,勢力範圍最盛時,稱安西大都護府,轄西域全境、中亞,西至波斯、鹹海,下轄蒙池、昆陵兩都護府和大宛、波斯、條支等九大都督府,並及安息、休循數州,安西都護府位於龜茲鎮。
日本繪製的大唐帝國地圖
大唐在西域長期駐紮重兵,在那個時代,安西都護府麾下的數萬唐軍,對於西域、中亞諸國而言,猶如天兵天將,有無上不可侵犯之威嚴,因懼而降之城邦部族不計其數,因敬而投之城邦部族數不勝數。
自貞觀年間,大唐初建安西都護府,至元和年間,最後一任安西大都護郭昕戰死,安西都護府存在了近兩個世紀。
末代安西大都護、武威郡王郭昕是歷史上大名鼎鼎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郭子儀親侄子,郭昕之父郭子云是郭子儀同父同母的親弟弟,郭昕自幼生長在將門之後,所以勵志從軍報國,「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是對鐵血郡王郭昕一生最佳的寫照。
西域邊塞
安史之亂後,大唐帝國國力日漸衰落,此時的唐朝鄰國吐蕃國日益強盛,因此,吐蕃趁着大唐國內乏力,不斷派兵遣將入侵大唐西部邊疆。在此情況下,壯年的將門之後郭昕奉命出任安西都護府大都護。
為平定安史之亂,唐朝中央政府曾經從西域邊疆抽調回不少精英部隊,此時的安西、北庭兩大邊疆都護府駐兵遠不如鼎盛時期,安西都護府鼎盛時期駐軍曾達到十餘萬人,而郭昕接任的安西都護府時期駐軍不過兩三萬人。
而吐蕃國也正是看準了唐朝中央政府無力對邊疆進行回護,所以開始逐步吞噬大唐王朝邊疆地區。郭昕出任安西大都護之後沒多久,河西走廊就因為駐軍衰弱,被吐蕃全部佔領。其後吐蕃又逐步蠶食大唐的西域控制權,在吐蕃逐步蠶食下,最終大唐在西域只剩下安西四鎮和北庭兩地,而安西都護府與北庭都護府因為河西走廊完全被吐蕃控制佔領,徹底與大唐中央政府失去了聯繫。
河西走廊被佔領後吐蕃徹底切斷了安西、北庭與長安的聯繫
面對着吐蕃的強大勢力,面對着看似必敗的戰局,儘管西域唐軍早已被吐蕃圍困成為孤軍,可在失去了中央政府支援的情況下,安西與北庭守軍仍然奉李唐正朔堅守西域。
郭昕與北庭都護府大都護李元忠聯合,堅守安西四鎮,在困守之際,他們一直試圖與遠在長安的唐朝中央政府取得聯繫,不斷派出人馬向長安進發。
公元781年在郭昕與李元忠堅持不懈下,信使終於抵達長安,向當時的唐朝皇帝唐德宗陳訴了安西與北庭兩地唐軍鐵血堅守西域的壯烈事迹。自公元766年,朔方節度大使、中書令、汾陽王郭子儀奏請朝廷派遣左武衛大將軍郭昕巡撫河西、安西等地並擔任安西大都護以及安西四鎮節度使,歷時十五年安西都護府終於重新與中央政府取得聯繫。
雖然與中央政府取得聯繫,然並卵,滿朝文武大臣包括唐德宗在內,都被郭昕與李元忠的堅守感動的痛哭流涕,直到信使到來唐德宗才知道西域要塞還在唐朝政府掌控之中,但是中央政府除了對安西與北庭守軍進行精神獎勵,也並沒有其他更好辦法,因為當時的唐朝歷經安史之亂已經國力匱乏,無力收取河西走廊,更別提對安西與北庭進行物質支援,只能對安西與北庭守軍下聖旨進行精神鼓勵,同時冊封了郭昕與李元忠二人為左右僕射,並封郭昕為武威郡王,官帽扣的都很大,但是並沒有實際增援,所以無奈之下郭昕與李元忠只能依舊獨立堅守在安西與北庭。
在漫長的堅守歲月中,李元忠最終沒熬住歲月的蹉跎,在缺醫少葯的情況下李元忠溘然長逝。北庭大都護李元忠去世後,由楊襲古接任為北庭都護府大都護,可惜好景不長,公元787年,吐蕃對北庭都護府發起了全面總攻,之前安西與北庭的堅守一直受到回紇部落的支援,這時北庭大都護楊襲古只得向回紇部落求援。
可是吐蕃是籌備多年的一戰,為攻佔北庭都護府,吐蕃此次出兵聯合了西域其他幾個部族,很快就打垮了北庭都護府與回紇的聯軍,末代大都護楊襲古率軍突圍奔向西州,結果被昔日的盟友回紇人臨陣反戈所殺。回紇與吐蕃聯合以及北庭都護府被滅讓安西更加孤立無援,雖然郭昕依然堅守,但是此時已是獨木難支無力回天了。
但是即使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郭昕依然率領着垂垂老矣的白頭士兵們又堅守安西四鎮十八年。安西四鎮何時淪陷,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但是據當時的唐代高僧悟空(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公元789年從天竺取經歸來,途徑安西四鎮曾經拜謁安西都護府大都護郭昕,從中可以看出至少在公元790年前後安西四鎮還在郭昕堅守之下。
根據史書記載,北庭和安西四鎮中的于闐於公元790年徹底陷落被吐蕃完全佔領,而根據現代歷史研究學者薛宗正教授推論,安西最終陷落的時間是公元808年。
新疆阿克蘇和庫車等地區出土的安西都護府建造的大唐建中通寶
郭昕所率領的安西鐵軍在與中央失去聯繫後,只能依靠駐兵屯田,鑄造錢幣自給自足。唐史上對郭昕及安西鐵軍記載甚少,後世人只能通過對新疆地區出土的文物再結合史料研究了解當時那隻堅守四十二年的安西鐵軍。
公元808年的冬天,漫天暴雪,唐朝歷史上最為悲壯的一刻到來了,吐蕃對安西都護府最後的駐地龜茲城發起了總攻。
壯年生入玉門關的郭昕,此時已是滿頭銀鬢的老兵,郭昕此時已經堅守安西四十二年了,在這四十二年的歲月里唐朝已經換了四任皇帝,當年跟隨自己出玉門關的將士們也都成了白頭老兵,大唐自安史之亂後國力日漸衰退,早就欲放棄西域,可是當中央都要放棄西域的時候,這些孤懸西域的老兵們沒有放棄,郭昕、李元忠、楊襲古他們沒有放棄,依然為揚大唐國威堅守在這絕境之中。
白髮蒼蒼的郭昕老將軍帶領着龜茲城內同樣白髮蒼蒼的老兵們與吐蕃血戰到了最後,老弱病殘的唐軍們最終與吐蕃將士進行了浴血肉搏。第二天蒼茫的大雪覆蓋了龜茲城,滿城被白雪覆蓋,當然還有城頭上已經全部殉城的白頭唐軍,武威郡王郭昕與他的白頭老兵們全部血戰而亡,無一人投降,他們用熱血捍衛了大唐安西都護府最後的榮光也是大唐軍事史上最後的榮光。
堅守安西四十二年的武威郡王郭昕也被後人尊為「鐵血郡王」,而他的那些白頭唐軍也被尊為安西鐵軍。他們用壯烈的事迹書寫了中華兒女捍衛邊疆的決心。時至今日,在今天的新疆阿克蘇和庫車等地區也就是大唐時期安西四鎮的所在地,還能挖掘到郭昕所鑄造的大唐建中錢,一枚小小的錢幣,卻縮影了一千多年前,千萬白髮老兵,鐵血護國的凄然身影!
最後用郭昕同時代的唐代詩人戴叔倫的《塞上曲》來紀念緬懷郭昕與他的安西鐵軍,「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