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與世長辭,毛岸青未能送葬,毛新宇:爸爸一直很想念爺爺

毛主席是一個內心充滿愛和痛苦的父親,他的愛之博大,我們完全可以從他的人格魅力和傳奇故事中感受到,但他內心深沉的痛苦卻並不是我們常人所能體味的。

毛主席將自己的痛苦藏在內心深處,就像是一口深不可測的井,幽深寂寞。對毛岸青來說,毛主席可是既當父親又當母親的。

毛岸青是毛主席晚年唯一一個兒子,主席對他的愛也是非常深的,從毛主席每次給他寫信所用的「岸青,我親愛的兒」中就能看出。

然而令所有人都意外的是,在毛主席去世後,他唯一的兒子卻沒有出現在葬禮現場,那麼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毛主席

毛主席細膩的父愛

1927年「八七」會議後,毛主席以中共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從武漢出發,準備部署秋收起義,然後率部前往井岡山。在毛主席堅守在井岡山和敵人展開鬥爭的時候,他的妻子楊開慧則帶着3個孩子留在長沙。

1930年10月中旬,楊開慧不幸被捕,11月14日英勇就義,時年29歲。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安排下,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龍兄弟三人被保釋出獄,然後秘密轉移到上海大同幼稚園。

由於形勢變化,兄弟三人歷盡千辛萬苦,小弟毛岸龍也不幸病死。1931年4月上海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大同幼稚園也被迫解散,毛岸英和毛岸青被安排到董健吾家中,隨後又來到其前妻黃慧光家中暫住。

毛岸英和毛岸青在黃慧光家中生活的費用,都是由地下黨組織提供的。不過在1933年的時候,上海地下黨中央機關轉移到江西,而剩下的黨組織也遭到了敵人的破壞,因此有一段時間中斷了對毛岸英兄弟兩人生活費的供給。

當時黃慧光只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婦女,她的家中除了毛岸英和毛岸青外還有四個孩子,因此生活十分困難。黃慧光有不順心的時候就會對毛岸青喊打喊罵,毛岸英和毛岸青不堪遭受打罵,被迫流落街頭,整天靠賣報艱難度日。

毛岸青

當毛岸青得知叔叔毛澤覃遇難的消息後,在街頭憤怒寫下「打倒帝國主義」的字樣,他也因此遭受到特務巡捕的毒打,雙耳失聰,留下了腦震蕩的毛病。

為了擺脫危險和困境,董健吾早就想將毛岸英和毛岸青送到陝北毛主席的住處,或者送出國,沒想到不久後這個機會就來了。

1936年初,上海黨組織和黨中央接上了關係,黨中央立刻派馮雪峰前往上海,重新組建上海地下黨組織。

馮雪峰抵達上海後,他找到董健吾並告訴他:

「毛主席已經知道孩子都平安了,毛主席和周副主席的意思是不必將孩子送去陝北,而是送去蘇聯。當初蘇聯曾答應接受一批中國革命烈士的遺孤以及黨和紅軍領導人的子女,岸英和岸青都符合這個條件,如果有機會就將他們送去蘇聯。」

經過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毛岸英和毛岸青於1936年6月底乘坐法國郵船從上海出發,大約在7月底的時候抵達法國馬賽港。隨後眾人改乘火車前往巴黎,到巴黎後,楊承芳等人去辦理簽證,沒想到此時蘇聯對外國僑民的控制十分嚴格,眾人在這裡一等就是幾個月。

毛岸英和毛岸青在蘇聯的時候

在等簽證的這幾個月內,毛岸英和毛岸青抓緊時間學習外文,以便在這裡生活。不久後毛岸英兩兄弟進入共產國際所辦的國際兒童院,而他們也和父親取得了聯繫,他們不斷給父親寫信,表達自己的思念,同時也彙報離別後的生活、學習情況。

毛主席每次收到兄弟倆的來信,心情都是格外激動的,他儘可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給孩子們回信,並給兄弟倆鼓勁加油,還多次寄去哲學、文學等各種書籍,讓他們兄弟倆在異國他鄉也不忘加強對祖國文化知識的學習。

1938年有人從蘇聯帶來了毛岸英和毛岸青的照片,當時毛主席正在生病,然而當他看到兄弟倆的照片後,竟然激動地在房間里走來走去,左看看右看看,那份發自內心的牽掛和想念噴涌而出。

毛主席望著兒子的面容,許多往事也湧上心頭,那些艱難的歲月,那些難忘的歷程,那些恩仇的往事,毛主席一半是歡喜,一半是內疚。尤其是對曾遭受過毒打、頭部受傷的毛岸青,毛主席既是心疼又是憐憫同情。

毛主席

不久後有人要去蘇聯,毛主席寫了一封信託人捎去,信中是這樣說的:

「親愛的岸英、岸青,我經常想念你們,也知道你們的情形還算好,有進步,並且接到了你們的照片,爸爸十分歡喜。現在給你們寫這封信,也希望你們之後可以經常給我寫信,我很盼望你們能夠來信。我現在的情況還比較好,以後有機會再寫信給你們。」

在蘇聯生活的時候,兄弟倆在物質生活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毛岸英和毛岸青更加懂得平安生活的來之不易。在毛岸英的帶領下,毛岸青和哥哥一起刻苦學習,發憤圖強,並取得了十分優異的成績。

毛岸英1946年1月回國,並將弟弟毛岸青的生活學習情況一一彙報給毛主席。從1945年11月身體就不是太好的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回國的消息後仍親自抱病到機場接大兒子回家。

毛主席和毛岸英

毛主席看見闊別19年的兒子毛岸英,在得知毛岸青的消息後精神倍爽,病也好了一大半,回到住處後,他立刻提筆給遠在異國他鄉的毛岸青寫去一封家書:

岸青,我親愛的兒:岸英回國了,爸爸收到你的信很高興。你雖然沒能回來,但看見你的哥哥就好像看見你一樣,希望你好好學習,將來學成回國,更好為人民服務。另外你的李訥妹妹也問候你,她現在已經五歲半了,她的剪紙寄給你兩張。

大家從毛主席對毛岸青的稱呼中就能看出,他對這位長久未見的兒子的感情很深,而一句「看見你哥哥就像是看見你一樣」更是將無盡的思念和牽掛化成了深深的祝福與呵護。

除此之外大家還能看出毛主席是一位十分細心的人,他沒有在信中提及江青,只是說了李訥。但身為一位父親,毛主席衷心希望孩子們能夠相親相愛,攜手同心。

最重要的是毛岸英和毛岸青在蘇聯已經認識了賀子珍和李敏,他們也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相處才走進彼此的心靈,因此毛主席在這裡特別對毛岸青提及他的小妹妹李訥,希望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家庭氣氛。

毛岸青

毛主席關心兒子的戀情

1947年毛岸青回國,新中國成立後,毛岸青在中宣部從事翻譯工作,曾先後翻譯了斯大林著作的好幾本書籍,在事業方面可以說是順風順水。不過非常可惜的是毛岸青在感情方面一直沒有動靜,這也令毛主席格外擔心。

不久後毛主席找到兒子,和他進行了一次簡單的交談,他對毛岸青說:「你談戀愛找對象,不要說你的父親是毛澤東嘛,你就說你在中宣部工作,這樣能認識到更多的人。你找對象的話我不看對方的身份和地位,就算是個農民也是可以的。」

儘管毛主席這樣說,但毛岸青的婚姻大事還是沒有一點進展。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犧牲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毛岸青知道這件事後深受打擊。對毛岸青來說,哥哥毛岸英給予他的關愛已經遠遠超過父親所給予的,一想到這裡他就悲痛欲絕,柔弱的身體再難以承受噩耗的衝擊,不久後就住進了北京醫院,隨後輾轉來到大連休養。

毛岸英和劉思齊是在1949年結婚的,毛岸英去世後,劉思齊的母親張文秋有意和毛主席再續親緣,於是趁着邵華放寒假的機會,將她帶去大連療養。

毛主席

某次毛主席試探着問毛岸青:「你覺得你嫂子的妹妹怎麼樣?」沒想到毛主席這一問,剛好問到了毛岸英的心裏。其實毛岸青對邵華關注已久,他還曾在哥哥毛岸英的面前說過:「如果找對象的話,就找嫂嫂的妹妹邵華!」

不過之後毛岸青因為身體不好,再加上兩人相隔太遠,他便將這份感情深深藏在心中,沒想到父親這一問,再次讓毛岸青的心激蕩起來。

在父親的鼓勵下,毛岸青經常和邵華通信,漸漸地兩人感情也越來越好。1960年暑假,劉思齊準備利用學校實習的時間,和妹妹邵華一起去大連看望毛岸青。

毛主席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刻讓熟悉情況的徐永福陪她們一同前往,還吩咐劉思齊帶去一封信:

岸青我兒,收到你的來信很是想念你,聽說你的病情已經好多了,我很是高興,不過還是要聽醫生和幫助你同志的意見,好好休養身體,盡量痊癒,你的嫂嫂和邵華妹妹會去看你。

聽說你和邵華通了好多信,你們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邵華是個好孩子,你們可以好好聊聊。

對那些幫助你的大連同志們,你一定要表示感謝,他們對你是非常關心的,這封信可以給他們看一看,我向他們會表示忠誠的謝意。

這次相聚也令毛岸青和邵華確立了戀愛關係。

毛主席、邵華和毛岸青

為了可以一邊讀書一邊照顧毛岸青,邵華決定將自己的學籍從北京大學轉到大連師範學院。邵華平常就在學校讀書,一到星期天放假的時候,她就會去療養院陪毛岸青。

由於兩人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多,他們也給對方許多理解和鼓勵,因此不久後他們就聯名給毛主席寫信,要求在大連結婚。毛主席本就本滿意邵華這個兒媳婦,因此收到來信後立即回復同意。

毛主席解決兒子兒媳矛盾

毛岸青和邵華的婚事瓜熟蒂落後,大連市委為他們辦理了婚姻登記手續,張世保和市委的幾個同志一起幫忙籌備婚禮。

當時張世保和邵華多次到商店選購結婚商品,邵華對張世保說:「岸青喜歡穿中山裝,但我喜歡現代裝多一點。」於是邵華為毛岸青買了一套中山裝,為自己買了時尚的連衣裙和高跟鞋。

毛岸青和邵華結婚照

1960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毛岸青和邵華的婚禮在大連賓館會客廳舉行。

毛岸青的身體不是太好,邵華代表毛岸青講話,她感謝大連市領導和同志們對岸青的照顧和關懷,還說:「我和岸青的結合只是愛情漫長旅途的開始,之後的生活有陽光也有風雨,但只要我們攜手同心,一定會共渡難關的!」

邵華的一番話獲得了在場人員的熱烈掌聲,在掌聲中邵華和毛岸青一起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遠在北京的毛主席也向兒子和兒媳表示了無比的喜悅之情,他送給邵華一塊手錶,同時也為毛岸青和邵華的新家贈送了一台熊貓牌收音機。

毛岸青和邵華結婚後在大連生活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他們的新居被安排到南山賓館的一個套房裡,房間里有一個小倉庫,被改成洗照片的暗室。

毛岸青是一位喜歡靜的人,因此十分缺乏鍛煉,為了增加毛岸青的運動量,邵華經常打電話邀請張世保來陪毛岸青打克郎球。克郎球是毛岸青比較喜歡的一項運動,他們打到吃飯時間,就會邀請張世保留下吃飯。

邵華雖然比毛岸青小15歲,但在生活上卻像是一位大姐姐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體貼他。

毛主席、毛岸青、邵華

1962年1月12日,毛主席給毛岸青寄來一封信:

岸青兒,你的信已經收到了,很是高興。你現在住院接受治療,要好好遵守遺囑,不要變方法治療、休息。我身體有些小毛病,但一下子就過去了,勿念。

同年春天的時候,毛岸青和邵華離開大連回到北京,臨行前他們和張世保緊緊握手,依依惜別。

毛主席得知兒子和兒媳回來後十分高興,他還風趣地開玩笑說:「新媳婦總是要去認認家門的,讓外婆和其他親友們都看看!」

沒過多久毛岸青和邵華就按照父親的囑託,回到了家鄉湖南韶山看望父老鄉親,除此之外他們還前往板倉祭掃了母親楊開慧的陵墓。

隨着毛岸青身體日益康復,邵華越來越想念原來的學校和專業,因此回到北京後,她又回到北京大學繼續學習自己喜歡的專業。不過因為她拖課時間比較久,很多課程都跟不上,再加上和毛岸青有些小矛盾,情緒十分低落。

毛主席、邵華、劉思齊、毛岸青等人

邵華忍不住將自己的病情和煩惱向父親訴說,為了勸慰兒媳,毛主席很快回了一封信,希望她能放鬆心情,好好養病才能為祖國奉獻更多。

邵華讀了這封信後深受啟發,思緒一下子就通了,病情也彷彿得到好轉。邵華決定按照父親的話去做,積極治病,恢復健康,繼續完成學業,不辜負父親對自己的期望。

與此同時毛主席還給毛岸青寫去一封信:

親愛的岸青兒,你的信已經收到了,不過因為太忙沒能回復,你能理解我的心情吧。我愛你,我想念你,你不要誤會。

毛主席在兒子和兒媳有矛盾的時候,不是一味地偏袒兒子,也不是插手做些什麼,而是勸慰兩人。

毛岸青為何沒有參加主席葬禮?

毛主席、楊開慧和毛岸英是毛岸青最最思念的人,翻閱毛岸青生前的一些照片,不難發現有很多和這三個人有關的照片都被他所珍藏。

那張兒時和母親的唯一合照,那張夫妻倆和父親的親密合照,總是被擺放在家中最顯眼的位置。

毛岸青一家

1952年是毛岸青第一次回韶山,這一次他參觀了毛主席的故居,臨走前也拜會了一些老人。對於自己的出生地板倉,毛岸青的感情更加深厚。幼年時,毛岸青一直在母親的身邊長大,因此還有個名字為「楊永壽。」

幾十年後,當毛岸青眼含熱淚為媽媽掃墓,來到板倉舊居的時候,他在簽名簿上寫下了「楊岸青」三個字。有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寫錯了,殊不知卻是他對母親的思念。

1963年的一個周末,毛岸青和邵華回到中南海看望父親,並請求父親把那首《蝶戀花·答李淑一》寫給他們留作紀念。毛主席坐在書桌前,一邊慢慢蘸着毛筆,一邊凝神,彷彿在思考些什麼。

毛岸青和邵華則站在一旁不敢出聲,生怕打擾了父親的思路。許久之後毛主席才輕輕鋪開宣紙,緩緩用手撫平,並寫下「我失楊花」四個字。

當時毛岸青夫婦兩個還以為父親寫錯了,便忍不住問:「爸爸,不是『驕楊』嗎?」

毛主席停下筆思索了一會,他們趕緊遞上一張空白的宣紙,以為父親要重新寫。沒想到毛主席並沒有將空白的宣紙接過去,而是說了句:「稱『楊花』也是很貼切的。」

這一句話表示出毛主席對妻子楊開慧的思念之情,而這句話也讓毛岸青和邵華夫婦忍不住流下傷心的眼淚。

毛主席一氣呵成地寫完了這首詞,雙手拿起它鄭重地交給了毛岸青和邵華,夫妻兩人激動地拿在手中看了又看。

毛岸青、邵華、毛新宇

1970年,也就是毛主席77歲這一年,他從一位爸爸升級為爺爺,因為他的兒媳邵華在這一年生下了孩子。

由於邵華生孩子是頭胎,且胎兒還是比較大的,因此邵華的情況十分危險,有難產的跡象。

邱會作將這一情況彙報給毛主席的時候,毛主席的眉頭瞬間皺了起來。緊接着邱會作有些遲疑地問:「主席,您說要留哪個?」

毛主席的回答堅硬如鐵:「兩個都留!告訴醫院,要想盡一切辦法確保母子倆平安。」

後來邵華生下了一個兒子,這也是毛主席唯一的孫子,主席對他格外疼愛,不管是大名毛新宇還是小名毛毛,都是毛主席親自取的。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與世長辭,毛岸青在得知這個消息後格外傷心,淚水甚至將整個衣領都弄濕了。邵華對毛主席的愛並不少,但她沒有痛哭流涕,她不想讓自己的情緒帶動毛岸青的情緒,畢竟毛岸青的身體不是太好。

毛岸青的身體本就不是很好,再加上父親去世的消息,令他的病情加重,一度住進醫院,他也因此錯失了父親的葬禮。儘管毛岸青沒有參加父親的葬禮,但父親的樣子始終印在他的心中。

1993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誕辰100周年的紀念日,毛岸青和邵華最大的心愿就是為父親寫一套叢書,以他們親自經歷的視角,客觀真實地反映出毛主席偉大的一生。

毛岸青和邵華的心愿也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中宣部以及新聞出版總署的批准和支持。不久後《中國出了個毛澤東》這套叢書和大家見面,將近600萬字,以毛岸青夫婦的視角向大家介紹一個不同的毛主席。

為了出好這套叢書,毛岸青不管自己年高病痛,和邵華、毛新宇等人到毛主席生前學習、戰鬥、生活過的地方考察,幾乎走遍了革命聖地和歷史遺迹,同時還拜訪了許多紅軍老人,廣泛收集資料。

有時候他們一天連續行車10多個小時,直到次日凌晨才抵達目的地休息。毛岸青和邵華先後用了將近半年的時間,收集和掌握大量一手資料,為《中國出了個毛澤東》這本叢書打下堅實的基礎。

長期以來,毛岸青和邵華懷着對毛主席的深厚感情和對革命事業的無比忠誠,帶著兒子走了許多革命老區,支持創辦了多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毛主席

2007年3月23日毛岸青逝世,一位熟悉他的紅軍老戰士在得知這個消息後,十分動情地說:「岸青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做了很多別人都不知道的事情,只知道埋頭工作,是個埋頭英雄啊!」

毛岸青在長期與疾病鬥爭的過程中,始終保持了頑強且樂觀向上的態度,這其中自然也包含着他對父親毛主席的愛。

毛岸青的一生處處遵從父親的教導,延傳其儉樸的家風。毛岸青在生活上十分儉樸,和普通老百姓家裡的生活沒什麼不同。而在兒子毛新宇的眼中,毛岸青則是一位慈父,言傳身教。

有不少人感嘆道:「毛主席的家風,是我們每個中國人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