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在中國戰場上風流的捷克式ZB-26輕機槍究竟有多麼厲害

細數中國的近代史,有多少仁人志士,愛國志士為了國家的安危拋頭顱灑熱血,在轟轟烈烈的抗日戰爭中奉獻出了自己的一切,在當時的戰場上有兩款機槍我們在許多影視節目中可以見到,那就是日軍裝備的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也俗稱「歪把子」,還有一款就是捷克式ZB-26輕機槍,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捷克式ZB-26輕機槍在中國到底有多厲害。

ZB-26輕機槍(又稱:捷克式ZB-26輕機槍,ZB26式,中國通稱:捷克式輕機槍),是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國營兵工廠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研製的一種輕機槍。

而對於中國來說,當時的國民政府把它作為了制式武器,1934年,國民政府選擇ZB26作為統一制式輕機槍,派人赴捷克商談圖紙的引進,但最後只得到了一套ZB26校槍用的模版。國民政府從捷克訂購5000挺ZB26,捷克軍隊換裝下來的ZB26經翻修後出口給中國(1934年,兵工署技術司年度工作報告:輕機關槍決定採用捷克式。查英國曾向捷克廠購得該槍仿造專利權在英製造,其價值可知。此項輕機槍,國內各處皆曾仿造,以大沽所造者為佳,但因無圖樣樣板,故零件尺寸,不甚準確,不能互換,所用之鋼料亦不適宜。1933年財政部向捷克廠訂購輕機槍五千枝,本司曾請孔部長向該廠商索工作圖及樣板等件,惟因訂購數量僅五千挺,該廠只允贈送驗收樣板(檢驗樣板之一部分)一副,屢經交涉,未有結果。嗣由本司派技術員二人,工匠一人,前住該廠監造,即密令其注意製造,現所派監造員,業已返國,於兩個月前開始自行繪製全套工作圖,除一部分尺寸,系參照已取得驗收樣板,規定公差外,余概系自行規定,該項圖樣,業於完成,擬交鞏廠籌備製造,預計一年後,可有出品。)。

1935年起,山西軍閥閻錫山所創建的西北實業公司屬下西北鑄造廠開始製造捷克式輕機槍。抗日戰爭期間太原淪陷後,西北製造廠一部分輾轉遷到四川廣元,成立廣元分廠;1941年起,專門製造捷克式輕機槍。

1938年,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之後,捷克布爾諾兵工廠除了生產MG-34通用機槍、Kar98k毛瑟步槍等軍械以外,繼續為德國生產ZB輕機槍。德國將ZB-26/30也納入其制式武器之中,稱之為MG26/30(t)。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黨衛軍曾大量使用ZB輕機槍。在納粹佔領下一共只生產了31204挺,到戰爭末期就停產了。後來,捷克斯洛伐克曾將ZB-26輕機槍改為發射7.92毫米短彈的Vz52和發射7.62毫米M43槍彈的Vz52/57輕機槍。

這款槍的造型也比較獨特,它的設計結構也很有特點。

射擊原理

ZB-26輕機槍的工作原理為活塞長行程導氣式,採用槍機偏轉式閉鎖方式,即靠槍機尾端上抬卡入機匣頂部的閉鎖卡槽實現閉鎖。可選擇單發或連發射擊。扣扳機時,槍機向前運動,槍匣下方防塵片同時向前彈開,以供空彈殼向下拋出(平時關閉防止沙塵進入)。在子彈推入彈膛之後,活塞桿和槍機座因慣性向前運動,因而打擊槍機內的撞針,擊發槍彈,此時槍機後端已由槍機座向上頂住槍匣,確實閉鎖。當子彈通過槍管的導氣孔,導入氣體進入活塞筒推動活塞桿及槍機後退,此時槍機後端隨底座的斜槽落下解鎖,槍機繼續後退,並拉出空彈殼,至彈膛末端時,退殼榫由槍機上的凹槽撞擊彈底上緣,彈殼向下彈出。最後槍機會回到開膛待機狀態,根據單連發選擇鈕,或是開膛待擊,或是立即重覆上述的動作。

槍型結構

ZB-26輕機槍7.92毫米口徑,發射7.92×57毫米槍彈。該槍採用彈匣供彈,容彈量為20發。彈匣位於機匣的上方,從下方拋殼。由於彈匣在槍身上方中心線,因此瞄準具偏出槍身左側安裝。該槍瞄準裝置採用由普通準星和蝸輪式缺口照門組成的機械瞄準具。拉機柄位於槍身右側,在向後拉之後,進入待擊狀態,向前推回原位,射擊時,拉機柄並不隨槍機活動。該槍槍管外部有散熱片,槍管口裝有喇叭狀消焰器,膛口裝置上四周鑽有小孔。槍托後部有托肩板和托底套,內有緩衝簧以減少後坐力。兩腳架可根據要求伸縮。槍管上靠近槍中部有提把方便偕行與快速更換槍管,對於輕機槍來說,更換槍管的速度是非常重要的。

ZB-26作為班組輕型自動武器,使用提把與槍管固定栓可以快速更換槍管的設計,使它在使用上有了更大的彈性。步驟極為簡單,只要將槍管上的固定環向上轉,脫離閉鎖的凹槽, 即可向前脫出。之後反操作把新槍管換入,固定即可。為了有效保持火力延續性,一般配備一個射手和一個副射手,大量彈藥和備用槍管都有射擊副手攜帶。熟練的射手在副射手的幫助下,更換槍管整個步驟只需要不到十秒鐘的時間,一般每射擊200發,需要更換一次槍管,如果射擊頻率慢,可以達到250發。

彈匣設計

當時的輕機槍,多半使用彈匣供彈,裝彈量有限,不像德國的MG34/MG42及美國的M1919系列,使用彈鏈供彈。因此其提供持續火力的能力仍有限制,換彈匣的空擋會造成火力中斷。客觀來說,當時輕機槍的設計思路也並不要求長期持續射擊,至於持續不斷的射擊,或者對集團敵軍進行火力壓制都是重機槍的任務。彈匣裝彈量小在當時也是可以接受的。

ZB-26輕機槍20發子彈彈匣的容量對於輕機槍來說仍顯得裝彈量過小。20發的裝彈量就意味着,更多時候必然造成火力的中斷。在戰鬥中,作為火力支柱的機槍火力即使必須中斷,間隔也要越少越好。但是由於更換彈夾過於頻繁,造成火力的中斷次數過多。有經驗的老兵往往會乘機衝鋒打掉機槍。針對這點,有經驗的機槍射手經常在還有三四發子彈時,突然更換彈夾,讓敵軍無法估計更換彈夾的時間。 英軍根據ZB-26輕機槍改進的布倫輕機槍就採用了三十發彈匣供彈,火力的持續性增強了。當然,代價是整槍重量大了。使用起來移動不便。

由數據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款槍也是可圈可點的,比當時嬌滴滴大姑娘歪把子可是強多了,不是怕這個就是怕那個,整一個千金小姐。

全槍長:1161毫米。

全槍重:9.60千克。

槍管長:672毫米。

自動方式:導氣式。

膛線:4條,右旋,纏距240毫米。

初速:744米/秒。

表尺射程:1500米。

有效射程:1000米。

射速:500發/分。

槍管冷卻方式:氣冷。

供彈方式:20發/30發彈匣

使用槍彈:7.92×57毫米毛瑟步槍彈。

接下來我們就來說一下它在中國的表現,1935年,廣東第一兵器製造廠開始生產捷克式輕機槍。至抗戰時改名為41工廠。鞏縣兵工廠於1937年開始生產捷克式輕機槍, 產量不詳。

1938年,浙江省省主席黃紹竑在浙江省所辦的浙江鐵工廠,也生產捷克式輕機槍,稱為七七式輕機槍。

重慶的21兵工廠於1939年始有捷克式輕機槍出產。對捷克式輕機槍歷經改進,至1942年巳達標準化,各種零件亦可互換。至1945年抗戰勝利,該廠實造捷克式輕機槍9,813挺。21廠生產的捷克式,槍匣不像其他廠由整塊鋼材銑削成形,而是先採用鍛造的方式製成粗坯,再進行加工,據稱可節省鋼料。

1941年在雲南昆陽成立了51工廠,準備專事製造輕機槍,原計劃生產丹麥的麥迪生輕機槍,因刀具及圖紙於1940年6月在滇緬公路為日軍炸毀,轉而生產捷克式輕機槍。1942年合併22廠為53廠,是當時製造捷克式輕機槍的主要工廠。由1942年1月成立至1945年抗戰勝利,該廠實造捷克式輕機槍14,920挺。至1945年時,53廠的產量雖大,但因材料不良,經驗不足,其品質最差。

53兵工廠史中有一段記載:第一次淞滬戰役以後,中央政府集中全力加緊充實國防建設。1936年夏,軍事當局鑒於機關槍為現代戰爭之利器,曾與捷克兵工廠協商,設廠自製捷克式輕機槍。當時捷廠曾計劃派遣代表來華,會訂具體計劃。翌年七七蘆溝橋事變發生,捷廠變計,事遂中止。與1934年兵工署報告相對照,可見當時雖已有圖紙、樣板等,仍有無法克服的困難,例如材料、淬火、公差等,因此需要尋找原廠協助。因為這些問題始終無法解決,後來的戰時的產量受到很大的影響。

據說中國當時生產過捷克式輕機槍的兵工廠、修理所,前後至少有三十所以上。

一般來說,國民黨軍的甲種師,一個師一般裝備ZB-26輕機槍274挺,平均每團60多挺。而精銳部隊,比如由德國軍事顧問指導整編訓練的88師,編製是一連三排九班,一個班一挺輕機槍。一個師裝備近700挺ZB-26輕機槍,不過這樣的部隊在國軍中屈指可數。地方雜牌軍一個排甚至一個連才有一挺ZB-26輕機槍。而共產黨的八路軍一般配置還要更差一些。

中國除了自身軍工實力極差以外(只能勉強造一些老式步槍和手榴彈),由於軍閥混戰,還受到西方世界長期的軍事制裁和禁運(1919年美國為推動和平解決中國內戰,故倡議對中國武器與軍火禁運,自1919年開始直至1929年長達十年之久)。由於武器禁運,步槍手槍這些可以通過走私,重機槍火炮之類國外小的兵工廠無法生產,而大的兵工廠考慮到國際公約,是不會參與走私的。如果自己製造,當時的中國可以勉強產生一些步槍和手槍,而對於重機槍等武器的生產,中國的軍工企業是無能為力的。現代作戰不同於一戰以前,單靠步槍形成的火力是根本無法滿足實戰的需要的。至於重機槍的結構複雜,當時中國落後的工業是無力大量仿造的。

ZB-26輕機槍一誕生,就被中國人發現。ZB-26輕機槍的可靠性極強,在各種複雜的環境下也可以使用。而它的價格較低(比重機槍便宜多了),仿製相對比較容易,7.92毫米彈藥又可以通用,捷克式機槍使用7.92毫米彈藥有着非常不錯的殺傷力。加上只要及時更換槍管,可以保持射擊的連續性。有效的彌補了中國軍隊對火力的極端需求。

在實戰中,防守時,ZB-26輕機槍是中國步兵班排的絕對火力支柱。當時中國軍隊有句老話,叫做老兵怕捷克。這句話其實就是針對ZB-26輕機槍而言,對於ZB-26輕機槍精準的二三長短點射,只要被瞄準射擊,無法躲閃。進攻時,ZB-26輕機槍可以隨着步兵迅速前進,不斷提供及時火力支援。實戰中,機槍還可以由射手平端着一邊衝鋒一邊射擊。加上ZB-26輕機槍可以使用普通步槍子彈,彈藥方面也不成問題。對於中國軍隊來說,ZB-26輕機槍是進攻和防守難得的利器,簡直是完美的武器。

在抗日戰爭中,國軍雖然也裝備不少重機槍(光21廠抗戰時就生產重機槍約1萬挺),但是日軍配有很多步兵炮和擲彈筒等輕型火炮,一般國軍的少量重機槍在戰鬥中很快就會被日軍摧毀。而國軍輕便可以迅速轉移陣地的捷克式就成為中國士兵手中的法寶。在實戰中,捷克式在和日軍裝備的歪把子機槍(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對射中佔盡上風。如果不能確定將國軍的輕機槍摧毀,日軍一般會在衝鋒時承受重大的傷亡。即使是裝備差勁的八路軍或者國軍敵後游擊隊的捷克式輕機槍,也讓日軍十分提防。 而由於國造的質量問題,捷克式在用國產79子彈時經常不能合膛,所以機槍手在平時得一發發合膛,這是落後的工業基礎對武器限制的體現。

所以說這款槍在當時的中國表現還是不錯的,重機槍由於價格很高,彈藥消耗量大,這款機槍就成為了壓制敵人火力的主要武器,但是由於當時我國的工業落後導致質量經常出現問題這也沒有辦法避免,而今天我國也能依靠自己的軍工實力生產更加先進的機槍,但是這款槍的為我國的解放事業做出的貢獻是無法磨滅的。曾經風靡一時的抗戰劇《亮劍》中李雲龍的警衛員魏和尚就是用的這款機槍。

今天就到這裡,不知道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於這款槍的故事呢,歡迎在下方留言。

喜歡的話關注一下小編,一個有趣的靈魂創作着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