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覆小人:呂布
呂布是東漢末年著名武將、軍閥。勇冠天下,人稱「馬中赤兔,人中呂布」。
先後為丁原、董卓的部將,也曾為袁紹效力,後乘劉備與袁術交戰時而佔據徐州,自成一方勢力。本來姓呂,又先後認丁原和董卓為義父,而後又叛丁原跟董卓。被張飛稱為「三姓家奴」。
呂布因為驍武被并州牧丁原授騎都尉、河內主簿等職。董卓進京後,被董卓利誘殺了丁原,率眾投奔了董卓,成為董卓的義子,授中郎將。董卓遷都長安後,肆無忌憚,引起了朝臣的不滿。雖說董卓對呂布「甚愛信之,誓為父子」,但暴虐成性、喜怒無常的董卓經常拿呂布當出氣筒。司徒王允遂用貂禪設「美人計」挑撥董卓與呂布的關係,受到董卓猜疑。最後「美人計」成功,呂布為貂禪殺了董卓。旋即被董卓舊部擊敗,便逃離長安投奔袁氏兄弟,被袁氏兄弟猜忌,後暗殺和追殺呂布。兩人也就此翻臉。後被曹操擊敗又轉投劉備,結果呂布在袁術資助軍糧的誘惑下,偷襲下邳,玩了一招「反客為主」,奪取了劉備的徐州。在劉備和袁術相鬥時,搶了劉備的地盤,害的劉備只能成了「無地」的勢力,只能投奔了曹操。
白門樓上,當呂布被曹操擒獲即將處死的最後一刻,他還希望靠為曹操指揮騎兵換取生路,呂布曾要求鬆綁,曹操笑說:「捆綁老虎不得不緊。」呂布又說:「曹公得到我,由我率領騎兵,曹公率領步兵,可以統一天下了。」曹操頗為心動,但劉備在一旁說:「明公您看見呂布是如何侍奉丁建陽和董太師的嗎!」呂布死前說:「大耳兒劉備最不能相信!」最終,呂布被縊殺,然後梟首。
呂布手下,也有張遼、高順這樣的大將之材,尤其高順非常忠誠,願意陪呂布一起被殺,呂布卻不懂得使用。其餘將領多懷異心,所以作戰失敗居多,光靠呂布一人無法逆天,最後手下侯成、宋憲、魏續綁了陳宮率眾投降,徹底摧毀了呂布的鬥志。
陳壽在《三國志——呂布臧洪傳第七評》對呂布有評價:「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
二、優柔寡斷:英布
英布是秦末漢出的名將,因受秦法坐罪,受到黥刑,俗稱黥布英布。出身寒微的英布後來被帶到驪山當役徒,修築秦始皇陵墓,英布專和罪犯的頭目、英雄豪傑來往,其後帶領一些人逃到其它地方成為盜賊。
陳勝吳廣起義後,他聚眾上千人也開始起義,投靠項梁,擁立楚懷王。項梁被秦將章邯殺了後,項羽殺宋義奪得楚軍的指揮權,以英布為先鋒,擊敗圍困巨鹿的秦軍,後殺二十萬秦降兵,成為項羽帳下將領之一,英布作戰英勇、屢破秦軍,被項羽封為九江王。項羽進入咸陽後,讓英布殺了子嬰。
劉邦在彭城擊敗項羽,英布還是託病不救,這就引起了項羽對英布的怨恨。在劉邦再次和項羽彭城大戰,劉邦兵敗時,劉邦派隋何去九江遊說英布,叛楚歸漢。項羽派楚將龍苴攻九江,英布不敵,敗逃漢地,從此開始正式歸漢。後隨漢軍轉戰至垓下,項羽最終烏江自刎,楚漢戰爭結束。
劉邦建立漢朝,封為淮南王,英布成為異姓諸侯王之一,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漢十一年(前196),呂后誅殺了淮陰侯韓信,英布內心十分恐懼。接着,漢王又誅殺了梁王彭越,三個「異姓王」只剩他一個。英布特別害怕,擔心會有同樣的命運,暗中使人部署,集結軍隊,開始積蓄力量,制定作戰計劃。
後被他愛妾私通的賁赫告發,被逼造反,最終還是被劉邦所敗,落了個被殺的命運。
三、狡詐多變:侯景
侯景是南北朝時期出了名的叛將。侯景是北魏懷朔鎮人氏,是一個鮮卑化的羯族人,自小臂力過人,善於騎射,早年在北魏邊鎮當兵,後因帶兵擊敗葛榮,而升任定州刺使,受封濮陽郡公。公元551年,再命蕭棟禪讓,侯景登基為帝,國號漢,改元太始,稱南梁漢帝,侯景到處屠殺掠奪,給老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史稱「侯景之亂」。
侯景本為東魏叛將,被梁武帝蕭衍所收留,因對梁朝與東魏通好心懷不滿,遂於548年以清君側為名義在壽陽(今安徽壽縣)招兵買馬,起兵叛亂,549年攻佔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掌控梁朝軍政大權。梁武帝被俘,最終被餓死,侯景扶持了兩個傀儡皇帝後,最後乾脆自己當皇帝,國號漢。侯景起兵後相繼擁立又廢黜蕭正德、蕭綱(簡文帝)和蕭棟三個傀儡皇帝,最後於551年自立為帝,國號漢。
梁承聖元年(公元552年),梁朝大將王僧辯、陳霸先率領大軍從江陵出發,進攻建康。侯景的叛軍兵敗,侯景只帶了幾十個心腹乘了一隻小船狼狽逃走,跑到半路,追兵越來越多,親信降得降、溜得溜,嚇破膽的侯景把兩個小兒子扔到水裡淹死,單騎繼續逃半路上被他的部下羊鵾給殺了,叛亂終於平息。王僧辯將他的雙手截下交給高洋,頭顱送至江陵,屍體在建康街頭暴露,當地百姓將侯景的屍體分食殆盡。由於侯景統治時候殘暴不堪,老百姓都恨透了他,看到他的屍體都過來吃他的肉,剩下點殘渣被燒了,骨灰分給了沒有吃到肉的人,放到水裡喝掉以解心頭之恨。梁元帝蕭繹下令將他的腦袋懸掛在江陵鬧市上示眾,然後又把頭顱煮了,塗上漆,交付武庫收藏,以供後世唾罵,與篡奪西漢的王莽有着相同待遇。
侯景之亂後,江南地區的社會經濟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加劇了南弱北強的形勢。士族門閥在侯景之亂中不僅充分暴露了腐朽無能,而且受到了極其沉重的打擊,從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出身江南漢人的陳霸先趁勢崛起,在亂後5年取代梁朝,建立陳朝。北朝的兩國尤其是西魏利用侯景之亂的機會吞併大片南朝土地,國力陡增,為隋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反逆亂常:安祿山
安祿山是唐代藩鎮割據勢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唐朝時期藩鎮、叛臣,也是安史之亂的主要發動人之一,建立燕政權,年號聖武。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統治晚期,階級矛盾、人民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逐步激化。而奸臣當道,更是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此外,西北派節度使哥舒翰與東北派節度使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安祿山在各邊軍中勢力最強大、管區最完整,他洞悉內情,遂有輕朝廷之心,意圖以討之名舉兵叛唐。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在范陽起兵,以討楊國忠,清君側為名,與平盧節度使史思明發動叛亂,挾三鎮兵力,直指東都洛陽。安史之亂就此爆發,一場徹底改寫唐朝歷史,並將深刻影響整個中國歷史的戰亂就此拉開序幕。在唐玄宗本人錯誤的戰略下,安祿山的鐵騎軍團攻陷洛城,次年正月便在洛陽,建國大燕,改元聖武,自稱雄武皇帝。
唐玄宗所在的長安得知潼關守不住,逃往西蜀避難。後來行到馬嵬坡,六軍將士終於忍無可忍,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等人,高力士等人縊殺楊貴妃,旋即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為太上皇。天寶十五年六月安祿山佔領長安,長安失陷,君儲逃亡,安史之亂進入最高峰。
安祿山長得痴肥,晚年更加肥胖,肚子掉到了膝頭下邊,體重三百三十斤,每當走路只有用兩個肩膀向上提起自己的身子,才能動腳。安祿山雙目失明後,長期靠心腹小宦官為其穿衣,因其寵愛幼子,二子安慶緒見安祿山對自己不加寵幸,心中怨憤,命令安祿山寵幸的宦官李豬兒在替他穿衣時,以刀刺其腹而死,安方勢力開始走下坡路。
後來史思明殺安慶緒,即大燕帝位,補謚安祿山為光烈皇帝。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二年(763年)春天,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五、殘暴不仁:朱溫
後梁開國皇帝,唐僖宗賜名「朱全忠」,即位後改名朱晃。
乾符二年(875年),朱溫參加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多有武功、能征善戰,很快成為黃巢的一員得力驍將,被黃巢封為同州防禦史等重要職位。但是,當他發現黃巢勢力敗退之際,迅速率軍叛逃黃巢,投奔到唐朝的懷抱。於中和二年(882年),歸附唐軍王重榮、楊復光部,與李克用等聯合鎮壓黃巢軍。因鎮壓黃巢軍有功,比較諷刺的是唐僖宗還給他賜了個新名字「朱全忠」,授予他左金吾大將軍的官職,任河南中行營招討副使。次年拜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這樣的重要職位,繼而又進封梁王。
朱溫與率領沙陀軍的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等聯合追擊自己昔日的農民軍同志,逼得黃巢在泰山狼虎谷兵敗身死。他以河南為中心,極力擴大勢力,逐漸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據勢力。唐昭宗天復元年(901年),朱溫率軍進入關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權。天祐元年(904年),用武力把唐昭宗逼遷洛陽,不久將昭宗殺死。立昭宗兒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又稱昭宣帝)。
開平元年(907年),縱橫天下三十年後,朱溫已經成為霸主,天下再無人能擋。朱溫通過禪讓的形式奪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稱帝,建國號梁,改年號為開平,史稱「後梁」。徹底終結了大唐王朝289年的統治,開啟了五代十國亂世。
朱溫生性殘暴、荒淫無道、殺人如草芥,乾化二年(912年),朱溫因皇位繼承人問題,被親子朱友珪弒殺,朱溫在位六年,終年61歲,謚號神武元聖孝皇帝,廟號太祖,葬於宣陵。
六、認賊作父:石敬瑭
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開國皇帝,歷史上著名的「兒皇帝」。
石敬瑭會遺臭萬年,而被稱為千古罪人、大漢奸、賣國賊等,主要與三件事有關,其一是割讓幽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其二是向契丹稱臣,認比自己年輕的耶律德光為父,當時石敬瑭45歲,耶律德光只有34歲;其三是向契丹借兵滅了後唐。
石敬瑭曾幫助李嗣源登基,迎娶李嗣源之女,經營河東,衝鋒陷陣,戰功卓著。後唐末帝李從珂即位後,拜為河東節度使,封為趙國公,賜號「扶天啟運中正功臣」,然而君臣相互猜忌。
清泰三年(936年),起兵造反,坐困於太原,遂向契丹求援,石敬瑭在契丹兵鋒扶持下,建立了五代的第三個皇朝後晉,為了「知恩圖報」不僅向契丹割讓中原屏障幽雲十六州,即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片領土割讓給了契丹。幽雲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鐵蹄之下,直到大帝國崛起才終結這段屈辱的歷史。。同時還贈送大量財物,表示答謝,思前想後,仍不足以表達知遇之恩,乾脆認了比自己小十歲的耶律德光做爹,臉皮之厚讓人感覺到恥辱。後晉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遼太宗耶律德光冊石敬瑭為皇帝,改元天福,國號晉,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以兒國自稱,在契丹幫助下大敗後唐軍隊,滅亡後唐,正式即位,定都汴梁,建立後晉。
後晉天福七年(942年),石敬瑭憂鬱成疾,於六月在屈辱中死去,時年51歲,謚號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廟號高祖,葬於顯陵。
石敬瑭,甘當百依百順的「兒皇帝」,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外族,從而將北方的百姓拱手送到契丹人殘酷的鐵蹄統治之下,從此,中國有了「兒皇帝」這一可恥的稱呼。 他的這種做法,對後世的影響實在太大,在此後至少四百年時間裏直接改變了中原王朝的命運,自然不容易被後人忘記。
七、隱忍投機:吳三桂
吳三桂是明遼東人,明末清初大臣,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崇禎十七年(1644年),歸降大清,參加山海關大戰,大敗李自成,受封平西王,跟隨清軍入關。平定民亂,攻城略地,頗有功勛。吳三桂部是明末最後一支有戰鬥力的鐵騎部隊。當時李自成已經快攻到北京了,崇禎皇帝是飛書要求吳三桂部回守京城。可惜吳三桂部慢慢吞吞,到達河北豐潤時,北京已經淪陷,崇禎也自盡了。
吳三桂遂退守山海關,李自成招降吳三桂,吳三桂答應投誠,李自成等人進京以後,除了給崇禎皇帝收屍,還對大明王朝那群「貪官污吏」進行鞭打勒索,而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在此列。吳三桂聽說父親被虐和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所佔,不得不說是一種恥辱,所以衝冠一怒為紅顏,又反了大順,重新奪回山海關。李自成親率大軍來攻打山海關,吳三桂戰敗,向滿清多爾袞借兵,引清兵入關攻擊李自成,李自成大敗。
順治十四年(1657年),吳三桂又以平西大將軍職,南征雲貴,追趕南明永曆帝到雲南緬甸,最後用弓弦絞死了永曆帝。十幾年間,吳三桂率部從西北打到西南邊陲,為清朝確立對全國的統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勛。後來清朝入主中原後,吳三桂被列為三藩,頂着被萬夫唾罵的罪名,憑着自己僅剩的價值,變成了「平西王」。
康熙初年,聽聞康熙欲撤藩,清朝同撤三藩的決定粉碎了吳三桂「世鎮雲南」的美夢,遂再次造反。與其它兩藩尚之信、耿精忠,以及起原部下王輔臣等一起叛清,史稱三藩之亂。三藩之亂儘管聲勢浩大,最終還是敵不過大清鐵騎,以失敗收場。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皇宮駕崩,時年六十七歲,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
吳三桂,身處亂世,數度選擇,做人毫無原則,勾結滿清打擊本族勢力。暗自培養自己的勢力,最終目的就是要登基當皇帝。最後他的願望的的確實現了,但是太短暫了,還沒來得及享受,就掛了。他的皇帝美夢雖然實現了,但是落得一世罵名,故最終有如此下場,怨不得旁人。
八、行節有虧:范文程
清朝初期政治家、謀略家。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聖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開國時的規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視為文臣之首。
范文程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主動投降異族,而且一生以消滅自己國家為己任,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大漢奸。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後金八旗軍攻下撫順,范文程與兄範文寀主動求見努爾哈赤主給努爾哈赤投懷送抱,表達忠心。參與進攻朝鮮、撫定蒙古、國家制度的建設等,成為努爾哈赤的得力幕僚。
清軍入關後,范文程建議攝政王多爾袞採取懷柔政策,為自謚而死的明崇禎皇帝發喪,行天子葬禮,凡討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員,他都參與決策,以爭取明朝統治階級投降清朝。後又建議採用明朝的科舉制度,恢復鄉試、會試,以爭取漢族知識分子對清政權的支持。范文程建議的實施,為鞏固清政權統治起了很大作用,得到清王朝的賞識,范文程積極討伐明朝,對大清建立新制建議獻策,被看做是清朝開國文臣之首。
皇太極當政時,范文程的妻子長得非常漂亮。多鐸知道後,直接讓人到范府,將范文程妻子,抓到豫親王府,霸佔了3個月,范文程敢怒不敢言。
他一生輔佐四位清朝帝王,死後康熙帝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去世,終年70歲。 康熙親筆書寫祭文,賜葬於懷柔縣之紅螺山,並賜予謚號「文肅」。康熙皇帝親筆書寫「元輔高風」四個字,作為對他的最高評價。
滿洲人在當時作為邊疆來的少數民族,而范文程因為自身不得重用而投靠,為了個人功利而背叛了自己的國家和明朝君主,於大節有虧。
九、貳臣遺風:洪承疇
明末清初將領,曾任兵部尚書、太傅、少師等職位。
崇禎十五年(1642年)洪承疇偕祖大壽等降將正式舉行了投降儀式,在皇太極面前俯首稱臣。洪承疇曾經圍剿明末農民起義軍有功、建議清朝採取明朝典章制度、迅速穩定南方;降清後順治帝對洪承疇十分器重,清軍入關後,作為投降清朝、為清朝充當馬前卒的前明大學士,洪承疇在南方關係盤根錯節,聲望猶存,應該是招撫東南的理想人選。
順治帝對洪承疇極為器重,拔擢他為大學士,負責南方戰事。洪承疇採取「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進軍策略,以較少代價平定了江南。並建議統治集團也須「習漢文,曉漢語」,了解漢人禮俗,倡導儒家學說,淡化了滿漢之間的差異。其意見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納,加以推行,在洪承疇的推動下,傳統文化的延續性得以保障,各民族逐漸和睦相處。
洪承疇在入清後曾回鄉省親,在泉州建造府第,洪府落成後,沒有一個親友、故舊上門。就是洪承疇的母親和弟弟都拒絕入住。弟弟痛感國家滅亡、兄長投敵、發誓「頭不戴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攜母親避居船上,泛江隱居。洪承疇從江南總督任上奉召回京後,派人奉迎老母北上,洪老太太千里迢迢征程,不辭跋涉,也要為中原百姓出一口惡氣,其民族氣節備受後人讚譽,洪母罵子也成為傳統忠義教育中典型的事例。
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疇逝世,康熙帝頒佈御詔,贈少師,謚文襄,賜葬京師車道溝,立御碑。洪承疇是一位比較複雜的歷史人物,歷來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他是明朝重臣,松山之敗後降清,淪為貳臣。若為中國古代忠君思想標定,確非忠臣。
十、民族敗類:汪精衛
而在近代提起漢奸、叛徒這一類物種的時候,中國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漢奸汪精衛絕對是其中最領風騷的人物!
早年投身革命,青年時代因行刺清廷的最高統治者攝政王,成為名噪一時的「志士」,袁世凱統治時期到法國留學。回國後於1919年在孫中山領導下,駐上海創辦《建設》雜誌。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就任大總統,汪精衛任廣東省教育會長、廣東政府顧問。1924年1月的國民黨「一大」上被孫中山指定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之一,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後出任中央宣傳部長。11月隨孫中山北上入京,任秘書。
1925年3月孫中山病危時受命記錄孫中山的遺囑,作為「總理遺囑」起草人而贏得國民黨內的普遍尊敬。孫中山逝世後以擁護三大政策的「左派」和孫中山的信徒面目出現。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中,汪精衛配合蔣介石殺害殘害屠殺了大量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更是發表「艷電」,用諂媚的語言,公開投降日本後,還積極地拉攏另一批漢奸,1940年春,汪精衛在南京成立了效忠於日本帝國主義的偽國民政府。汪偽政權是日本帝國主義推行侵華政策的產物和工具,它大肆出賣國家民族利益,幫助日本侵略者加強對我國淪陷區的殖民統治,幫助日寇屠殺中國人民,奴化人民,並且組織偽軍鎮壓地下抗日武裝力量。
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腫」病死。11月23日遵其遺願歸葬國民黨總理孫中山之側,南京中山陵西南的梅花山。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南京人民對汪精衛的墳墓留在梅花山十分不滿,紛紛要求剷除。蔣介石在輿論的壓力下,派何應欽扒掉此墓。其棺木和屍體被運往清涼山火葬場徹底焚化。1946年1月21日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奉命將汪墳炸毀,打開棺木時,見汪精衛的屍體上覆蓋著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由於使用過防腐劑,屍體尚未腐爛,身穿南京政府的文官禮服,頭戴禮帽。
他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絕妙的反動政治投機分子,典型的漢奸、賣國賊,被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