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作為一個時代末期的悲劇人物,其才情與膽識還是頗受人讚許的。特別是他那首《獄中題壁》的絕命詩,一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絕對的大家風範。一傳出獄外,馬上就有口皆碑了。但後人一直有個解不開的地方,那就是「去留肝膽兩崑崙」中的「兩崑崙」到底是誰呢?
「去留肝膽兩崑崙」中的「兩崑崙」是康有為與大刀王五嗎?
譚嗣同這首絕命詩一度還受到過外界的猜疑,認為並非是其原作,但這件事已經有定論,它就是譚嗣同視為國家一死而發出的最後之聲。而詩中「去留肝膽兩崑崙」一句中的「兩崑崙」從來沒有真正定義哪兩個人,因為相關的說法太多了。
其中一種便是人們認為的康有為與大刀王五,實際上,認為「兩崑崙」是這一組合的佔大多數,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看法,可以從康有為與王五和譚嗣同的關係說起。
首先,大刀王五在當時雖為江湖人物,但與譚嗣同有着師徒之誼,譚嗣同當年曾在王五門下學劍術。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由此可以理解,譚嗣同對於王五是非常尊重的,同時肯定也是極為認同的,不然以譚嗣同那樣直率的個性,不會與王五學劍。
其次,王五雖為江湖中人,但極講綱常倫理,也對國家之事非常關注。所以,當光緒被囚禁的時候,譚嗣同便找了他去營救光緒。當然,王五同意了,只不過沒有營救成功,但這做法足以讓譚嗣同認可。
另外,在譚嗣同被抓起來之後,已經打定了主意,以身士卒,想好了為國家大義捐軀的結果。只不過,國家還是要救的,他還有希望,有期冀,而這希望與期冀就在王五與康有為身上。當年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就說:「所謂兩崑崙者,其一指南海(康有為),其一乃俠客大刀王五。」
當然,另一「崑崙」也就不用說了,自然是康有為。這話的出處應該說就是從梁啟超那裡開始的,而且,對於其中之一崑崙的康有為說,不只是梁啟超一個人這樣認知的。比如《近代詩選》中就有這樣的分析,認為「兩崑崙」應該解釋為康有為與譚嗣同。可見,康有為為其中一崑崙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是成立的。
但學術界認為真正的「兩崑崙」應該是王五與師中吉
其實,不同的人眼中,對譚嗣同這句「去留肝膽兩崑崙」有着不同的看法。這就與上面所講的一樣,有人認為是康有為與王五,也有人認為是譚嗣同與康有為。
不過,有些人是通過字義進行推斷的,他們認為「兩崑崙」應該是指大刀王五與師中吉。這又是為什麼?不妨也從「崑崙」這一詞的意思上來理解一下。
何為「崑崙」?此詞出自於《詩經》,其意為奴僕。而唐朝的裴硎曾經著有《傳奇》一書,書中有一篇為《崑崙奴》。所以,以孔祥吉為代表的詩經派認為,譚嗣同的「兩崑崙」應該是指自己可共死的朋友。所以,他們就應該是大刀王五與師中吉。
王五在前面已經說過了,與譚嗣同自然有着極深厚的友誼,而且絕對是同生共死的交情。而師中吉又是什麼人呢?他是譚嗣同的親信,其人出生於湖南瀏陽,與譚嗣同為老鄉,曾以譚嗣同父親的手下為官。
如此就可以看出來,師中吉於譚嗣同來說,有着「奴僕」之前身。但與此同時,師吉中又與譚嗣同是朋友,當年譚嗣同去見袁世凱時,就這樣說過:「我雇有好漢數十人,並電湖南,招集好將多人……」
這裏面的好漢自然是指王五等人,而好將又是誰?看譚嗣同說的「並電湖南」,師中吉才是湖南的不是嗎?這自然是指師中吉等人了。如此一來,將師中吉認為「兩崑崙」中的其中一崑崙倒也有一定的道理了。
外界有自己的看法,認為「兩崑崙」應該是王五與胡七
外界還有一種看法,那就是以陶菊隱為代表的江湖派人士,他們認為,既然扯到了肝膽相照之語,那就應該是指江湖上的俠士、武功高手。所以,他們認為這「兩崑崙」非大刀王五與胡七莫屬。
大刀王五上鏡率還真高,感覺哪種看法都甩不開他了。這倒讓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兩崑崙」之中,必有一「崑崙」為大刀王五。
而這個胡七又是江湖哪位好漢?自然還要去看他的為人以及與譚嗣同的關係。譚嗣同因為為人豪爽,喜交天下俠士,所以當時人緣非常不錯。他不但認識了王五,還認識了當時江湖知名的胡七。
這胡七與王五一樣,為江湖名士,人送綽號「通臂猿」,武功了得,為人也正義。所以,譚嗣同與他還有王五曾經八拜結交。其中胡七便被譚嗣同稱為七哥,而王五則被稱為五爺。
這叫法雖然有些亂輩分,但卻不影響三個人的友誼。在營救光緒的那次籌謀中,胡七也是譚嗣同請的「外援」之一。而且,胡七還曾為著掩護譚嗣同被捕出過力,可惜譚嗣同不肯走,結果就成了刀下鬼。而譚嗣同一死,「六君子」很快被殺,王五與胡七大概為了避禍,所以後來就不知所蹤了。
由此可見,胡七若被譚嗣同看好的話,那也可以歸於「崑崙」之中。而且,如果真的是劍指江湖的話,胡七也是不二人選。只不過,這只是一部分的看法,不可能得到後人的統一認同。
其實,以上三種說法只是主流之一,因為「兩崑崙」一直以來成謎,所以後人更為猜測紛紛。據說後來還有人認為「兩崑崙」應該是指大刀王五與譚嗣同。只不過這說法也只是猜測之一,真要想探得究竟,恐怕只有去問九泉之下的譚嗣同本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