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世界遺產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江蘇省高郵市經濟飛速發展,由於本地礦山資源豐富,因此本地的採礦業非常發達。
1979年,有一次在高郵市湖西天山鎮的神居山山區內一個的市採石場進行爆破時,卻意外的炸出一個大山洞。工人們探進去一看,山洞裏邊竟然有一座古墓,工人們旋即報告當地政府部門。
上級派來江蘇省的考古專家,文物專家們對此墓地進行了初步的檢測和勘查。判斷這個墓地的規模極為龐大,其木梓面積比湖南馬王堆漢墓大18倍,而且內部的布置十分考究,極有可能是古代王公貴族的陵寢。
不出所料,專家們進入古冢之後,察覺到這便是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第四子劉胥的陵墓。墓坑內藏有大量的珍奇陪葬品和很多價值千金的文物,非常具有文學考古價值,例如金縷玉衣殘片、各類漢朝早期的陶器、玉器等等。
此墓乃是劉胥夫婦同塋異穴合葬墓,命名為天山漢墓,也叫廣陵王墓。因為劉胥曾受封廣陵,是為第一代廣陵王。
但是,當專家學者們來到棺木前面卻發現這裡全部被代表漢代最高等級禮儀的楠木壘成的「黃腸題湊」橫木給圍了起來,宛如一座金絲楠木做成的小宮殿,氣派十足。
後來,專家們將楠木一根根分解下來。外表上,這些楠木光滑細膩,顏色艷麗;在製作工藝上,這些珍貴楠木能夠歷經兩千多年而不腐,足以證明了西漢時的工藝高超。
考古專家們判斷,隨便一根像這樣的楠木最起碼也要值2000萬人民幣,聽聞如此,高郵本地人異常驚愕。清點劉胥墓楠木數量時,發現一共有着865根楠木,全部以珍貴楠木製成,摺合木材545.56立方米。
根據專家給出的報價,計算出這堵壘牆所用楠木總價可達170億元人民幣。天山漢墓出土的「黃腸題湊」式木槨,與全國出土的十餘座同類型墓葬相比,其用料之大、製作之精、結構之嚴、保存之好,當屬罕見驚世之作,一經報道便轟動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