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中國封建時代對君主負責、總攬政務的人。隨着朝代的變遷,名稱和職責也有所改變。
唐朝的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侍中,參議政事的中書舍人、門下侍郎是宰相。尚書令,以後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書僕射為長官任宰相職。唐高宗後,尚書僕射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參議朝政的百官加參議政事、參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銜的也是宰相。
宋朝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南宋初,宋高宗建炎間,再改宰相官名為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為副相。南宋孝宗乾道以後,又以左右丞相為宰相,仍復參知政事副相。此外宗、寧宗、理宗都曾設「平章軍國重事」和「同平章軍國重事」,由老臣或權臣擔任,處理軍國大事,位高宰相。
元朝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左右丞及參知政事皆是宰相,最多至十多人。
明朝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後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後閣職漸重,大學士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內閣無相名,有相職;無相權,有相責,內閣大學士不是宰相。
清朝沿明制設內閣大學士,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閑曹,軍機大臣只能「跪受筆錄」,軍機處只是傳達皇帝命令的傳達室,軍機大臣也不是真正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晚清實施新政,仿日制設內閣總理大臣為行政機關首長。
中國下上5000年出現了上千的宰相,唐宋元明清這五個朝代宰相數量多達1156個。武則天在位的21年中有77個宰相。下圖是歷代宰相數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