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第一人」步鑫生:曾比馬雲還紅的他,成敗皆因此

2025年05月24日08:12:06 歷史 1130

1984 年 2 月 26 日晚 7 時 25 分,央視中斷國際新聞播報,臨時插播中央肯定步鑫生改革精神的畫面。

鏡頭裡那個穿着考究、手勢有力的精瘦男人或許不會想到,這場突如其來的 "高光時刻",早已埋下命運的伏筆 —— 他的人生起伏,始終與中國改革初期的政企關係緊緊纏繞,成也於此,敗也於此。

「改革第一人」步鑫生:曾比馬雲還紅的他,成敗皆因此 - 天天要聞

1979 年,當步鑫生接過海鹽襯衫總廠副廠長職務時,面對的是固定資產 2 萬元、年利潤僅 5000 元的爛攤子。這個從小熟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裁縫之子,帶着 "命硬" 的倔強,把農村土地承包制搬進了車間。

聯產計酬制讓多勞多得成為現實,病假核查制砍掉了 "泡病號" 的懶漢,鐵飯碗破除令車間效率飆升。他帶着設計團隊駐紮上海,從淮海路霓虹燈廣告到全國訂貨會,硬是把 "雙燕" 襯衫塞進了時尚前沿的櫥窗。

「改革第一人」步鑫生:曾比馬雲還紅的他,成敗皆因此 - 天天要聞

到 1983 年,襯衫廠產值突破千萬,利潤增長 4.2 倍,成為浙江最大專業襯衫廠。此時的步鑫生,用一把剪刀剪開了計劃經濟的縫隙:全國首支廠辦時裝隊在北京飯店走秀,租五輛轎車接送客戶的 "高調" 做派,甚至用賣邊角料的錢招待外賓的 "越界" 行為,都在挑戰着舊體制的神經。

有人罵他 "比資本家還狠",卻無法否認車間里飛轉的縫紉機和倉庫里空空如也的貨架 —— 改革的成效,比任何爭議都更有說服力。

步鑫生的爭議性,恰恰契合了 1980 年代改革破局的迫切需求。當胡耀邦在新華社內參上批示 "步鑫生精神值得提倡" 時,這個敢撕縣委副書記條子、敢用時裝隊做廣告的廠長,已不再是個體,而是被賦予象徵意義的 "改革樣板"。

「改革第一人」步鑫生:曾比馬雲還紅的他,成敗皆因此 - 天天要聞

1984 年的 "步鑫生熱" 席捲全國:《人民日報》頭版報道 27 次,超過 3 萬字的通稿將他的 "日算月結"" 人無我有 " 等口號傳遍大江南北,甚至他用過的裁布剪刀都被收入歷史博物館

但盛名之下,隱憂暗生。當政府部門將西裝生產線從 3 萬套層層加碼至 30 萬套時,步鑫生不是沒有猶豫:"我不願意搞西裝,是他們說要做全國最大的。"

但作為 "改革模範",他無法拒絕主管部門的 "期望"。80 萬美元的負債、6000 平米的西裝大樓,在沒有市場調研的情況下破土動工 —— 這不是企業家的決策,而是行政意志的產物。

正如他晚年哀怨的:"企業改革離不開政府環境,政企不分才是失敗的根由。"

「改革第一人」步鑫生:曾比馬雲還紅的他,成敗皆因此 - 天天要聞

1985 年,西裝熱退潮時,海鹽襯衫廠的生產線尚未建成。積壓的領帶、滯銷的西裝、高達百萬的負債,讓這個曾經的改革標杆成了 "盲目擴張" 的典型。

1988 年,當《人民日報》頭版以 "粗暴專橫" 為題報道他的免職時,距離他登上神壇不過四年。那些曾經被稱讚為 "敢闖敢幹" 的特質,此刻都成了 "專製作風" 的罪狀。

「改革第一人」步鑫生:曾比馬雲還紅的他,成敗皆因此 - 天天要聞

被免職的步鑫生北上創業,在盤錦秦皇島等地重建工廠,卻再難複製當年的輝煌。2001 年手術後,他在上海定居,卻始終不願回到海鹽 —— 那個曾讓他成為全國榜樣,又將他重重摔下的地方。

2014 年,當他將價值 30 萬美元的字畫捐給家鄉時,距離他被罵 "比資本家還狠" 已過去三十載。捐贈儀式上,他穿着筆挺的西裝,系著提前打好的領帶,如同當年接受央視採訪時一樣體面,只是眼神里多了幾分滄桑:"西裝線的錯,不該全算在我頭上。"

「改革第一人」步鑫生:曾比馬雲還紅的他,成敗皆因此 - 天天要聞

步鑫生的故事,是中國早期改革的一面鏡子。他的成功,源於打破 "大鍋飯" 的勇氣和市場化的敏銳;他的失敗,則暴露了政企不分的體制困境。

當政府以行政命令推動企業擴張,當改革者的命運與政治符號綁定,市場規律便被拋諸腦後。經濟學家厲以寧的評價一針見血:"產權不清晰,天才企業家也難有作為。"

「改革第一人」步鑫生:曾比馬雲還紅的他,成敗皆因此 - 天天要聞

2015 年,81 歲的步鑫生在海鹽病逝,臨終前特意打好領帶,保持着一生講究的體面。這個用剪刀剪開改革帷幕的裁縫,最終帶着爭議與遺憾謝幕。

但他留下的遺產卻格外沉重:在 "放活" 與 "管好" 之間,在市場自主與政府引導之間,如何找到平衡?或許正如魯冠球記住的那句話:"咱們是靠辦廠子吃飯的,離了這一點,真的一錢不值。"

步鑫生的成敗,終究是時代留給中國企業的一道必答題。

文章來源:半拿鐵 | 商業沉浮錄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跨越時空 AI讓81歲老人和她19歲的哥哥「重逢」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 AI讓81歲老人和她19歲的哥哥「重逢」

在安徽蕪湖市南陵縣有個家發鎮,是以志願軍特等功臣李家發烈士的名字命名的。1953年,李家發在朝鮮戰場上英勇犧牲時,年僅19歲。如今,70多年過去了,李家發最小的妹妹李家英,希望再走進李家發烈士曾經所在的部隊,在哥哥的營房裡,與記憶中那個保家衛國的身影,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前段時間,總台記者陪同老人完成了...
四川雅安漢闕百年歷史老照片合集更新 - 天天要聞

四川雅安漢闕百年歷史老照片合集更新

沙畹1907年的高頤闕拓印上部分沙畹1907年的高頤闕拓印下部分沙畹1907年的高頤闕拓印1914年謝閣蘭拍攝的高頤闕照片部分截圖高君頌碑 1914年網絡圖 碑拓印目前國內歷史上對雅安漢闕拍攝(研究)較為出名的人物,一位是1914年第二次來
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內蒙古一副市長任上被查! - 天天要聞

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內蒙古一副市長任上被查!

內蒙古紀委監委5月23日消息,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孟曉冰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內蒙古自治區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公開信息顯示,孟曉冰,男,蒙古族,1971年10月生,大學,公共管理碩士,中共黨員。1991年以來,孟曉冰一直在赤峰市工作,曾任共青團紅山區委書記,共青團赤峰市委副書記,...
山河印記·尋訪抗戰足跡|探訪阜新萬人坑死難礦工紀念館 - 天天要聞

山河印記·尋訪抗戰足跡|探訪阜新萬人坑死難礦工紀念館

在遼寧省阜新市太平區孫家灣街道,三座深灰色粗糲質感的建築依山而建,這便是阜新萬人坑死難礦工紀念館。 建館至今,這裡已累計接待645萬人次參觀,已成為激發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場所。 記者:楊青、姜兆臣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痛悼!新中國第一位女大法官,因病去世,致力於推動男女平等 - 天天要聞

痛悼!新中國第一位女大法官,因病去世,致力於推動男女平等

據新華社消息,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長、黨組成員馬原同志,因病於2025年5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馬原 資料圖 圖源:中國婦女報馬原同志病重期間和逝世後,中央有關領導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馬原,女,1930年6月生,遼寧新民人。1951年1月參加工作,195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9月至1963年1月任北京大...
滂沱大雨中,工運舞台劇《大雨將至》首演開啟紅色工運精神穿越之旅 - 天天要聞

滂沱大雨中,工運舞台劇《大雨將至》首演開啟紅色工運精神穿越之旅

本報訊(記者 孫雲)昨天的申城,滂沱大雨幾乎整日未斷。在這樣應景的天氣中,一場反映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等工人運動的原創舞台劇《大雨將至》在徐匯區工人文化體育中心首演成功,為觀眾帶來了一場震撼心靈的紅色文化盛宴。今年是中華全國總工會和上海總工會成立100周年,也是五卅運動100周年。徐匯區總工會歷時一年時...
血海洗劍:日軍殘暴大屠殺系列6-蕭壠大屠殺 - 天天要聞

血海洗劍:日軍殘暴大屠殺系列6-蕭壠大屠殺

一、時間1895年10月20日(陽曆),發生於乙未戰爭期間日本侵台的關鍵階段。二、地點台灣台南縣佳里鎮(舊稱「蕭壠村」),位於布袋嘴港通往台南城的戰略要地,今屬台南市佳里區。三、遇難人數約7000人:多數史料記載為藏身於蕭壠村壕溝及樹林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