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後期,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掌控曹魏大權,從此時起,司馬氏開始奪政專權,此舉使得掌握軍事重鎮壽春的統帥先後發生三次反抗司馬氏的兵變,他們分別是王凌之叛,毌丘儉文欽之叛,諸葛誕之叛。這三次叛亂都是被司馬氏平定的,同時也助力司馬氏加速奪取曹魏政權。本文就跟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三次叛亂。
1、王凌之亂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逐步掌控朝政,引發部分曹魏舊臣不滿。王凌作為曹魏元老,長期鎮守淮南,對司馬氏專權深為忌憚。同時,東吳在巢湖修築堤壩威脅淮南,王凌藉機以抵禦外敵為名擴軍,暗中聯絡兗州刺史令狐愚等人,密謀擁立曹操之子楚王曹彪為帝,試圖通過軍事政變推翻司馬懿,恢復曹氏權威。
王凌影視形象
嘉平三年(251年),東吳封鎖塗水,王凌藉機請求朝廷授予兵符以伐吳,實則欲調動淮南駐軍西進洛陽。司馬懿識破其計,一面率軍沿水路急行南下,一面寫信安撫王凌。王凌自知兵力不足,且部將楊弘、武周倒戈,被迫在項城(今河南沈丘)面縛請降。司馬懿假意赦免其罪,卻在押解途中逼其自盡,並誅殺王凌、令狐愚三族,楚王曹彪被賜死,曹魏宗室諸侯王全部遷居鄴城監視。淮南將領及牽連者數千人遭清洗。
王凌之亂僅兩月即被鎮壓,司馬懿藉此徹底清除曹魏地方反抗勢力。經此事件,司馬氏強化了對軍隊和州郡的控制,曹氏宗親被嚴密監控,門閥士族更趨依附司馬家族。次年(252年)司馬懿病逝前,確立司馬師全面接管軍政,為日後司馬炎代魏奠定基礎。
2、毌丘儉文欽之亂
曹魏正元元年(245年),司馬師廢黜皇帝曹芳,改立曹髦,激化與曹魏舊臣的矛盾。毌丘儉時任鎮東將軍、都督揚州,文欽為揚州刺史,二人長期鎮守淮南,麾下兵力強盛,但對司馬氏專權早有不滿。尤為關鍵的是,文欽因與司馬師有私怨(其子文鴦曾被辱),而毌丘儉感念魏明帝曹叡舊恩,遂以「清君側」為名聯合起兵,意圖推翻司馬師,恢復曹氏皇權。
毌丘儉
255年正月,毌丘儉與文欽在壽春(今安徽壽縣)起兵,率淮南精銳六萬餘人北上,並假傳太后詔書聲討司馬師。司馬師帶病親征,命鄧艾、諸葛誕等分兵牽制淮南軍,同時派王基、胡遵率軍直撲項城,切斷叛軍退路。文欽之子文鴦驍勇,夜襲司馬師大營未果,反遭追擊。毌丘儉因主力受阻於樂嘉(今河南周口),進退失據,加之淮南軍眷屬皆在司馬氏控制區,士卒士氣逐漸崩潰。司馬師適時分化瓦解,赦免部分脅從者,導致叛軍內部分裂。毌丘儉腹背受敵,被迫南撤,途中部眾逃亡殆盡。文欽戰敗後逃往東吳,毌丘儉獨自逃至慎縣(今安徽潁上)被平民射殺,首級傳至洛陽。
叛亂僅兩月即被鎮壓,司馬師雖取勝,但因眼疾加重於歸途中病逝,權力由其弟司馬昭接管。司馬氏進一步清洗淮南勢力,誅殺毌丘儉三族,牽連數千人,同時將淮南百姓北遷以防再生變故。東吳雖接納文欽,但未能藉此擴大戰果。此亂後,淮南軍政被司馬氏親信諸葛誕接管,卻為三年後「淮南第三叛」(諸葛誕之亂)埋下伏筆。
3、諸葛誕之亂
司馬昭繼兄司馬師掌權後,進一步削弱曹魏宗室和地方將領勢力,引發地方實力派警覺。諸葛誕時任鎮東大將軍、都督揚州,長期鎮守壽春(今安徽壽縣),雖曾參與鎮壓毌丘儉之亂,但因與司馬氏存在利益衝突,加之目睹王淩、毌丘儉等舊臣被誅,漸生自保之心。司馬昭為試探其忠誠,於257年徵召諸葛誕入朝任司空。諸葛誕恐步前人後塵,遂以東吳進攻為由拒命,殺揚州刺史樂綝,聚淮南屯田兵及揚州屬軍十餘萬,並聯合東吳起兵反司馬氏。
諸葛誕影視形象
257年五月,諸葛誕據壽春起兵,東吳派文欽(原魏將,投吳後參與)、全懌等率三萬援軍助戰,並送質子孫吳以表誠意。司馬昭親率二十六萬大軍南下圍剿,採納鍾會之策,採取圍城斷糧戰術。司馬軍築壘圍困壽春,並分化東吳援軍:先截擊吳將朱異糧隊,迫其退兵;再散布東吳欲殺全懌等降將家屬的謠言,導致全懌、全端等率部投降。258年初,壽春城內糧盡,諸葛誕試圖突圍,遭胡奮部阻擊失敗。文欽主張棄城決戰,與諸葛誕意見不合,反被諸葛誕所殺,其子文鴦、文虎遂出城降司馬昭。司馬昭利用降將動搖守軍士氣,最終於二月攻破壽春。諸葛誕率親信突圍時被胡奮部將斬殺,首級傳送洛陽,三族盡滅。
諸葛誕之亂歷時八月,以司馬氏全勝告終。司馬昭藉此徹底清除淮南地方勢力,誅殺叛軍骨幹數百人,淮南士卒降者數萬被赦免,但壽春百姓遭強制遷至北方,淮南防務轉交親信王基、州泰等。東吳此戰損失數萬兵力,未能撼動曹魏防線,反損兵折將。此亂標誌着淮南地方豪強反抗司馬氏的終結,司馬氏完全掌控曹魏軍政大權,為265年司馬炎代魏建晉奠定基礎。
小結:
三次叛亂雖加速了司馬氏對軍權的絕對控制(清洗數千反對者、遷徙民眾、安插親信),卻也暴露了曹魏舊臣與宗室的反抗意志。司馬氏藉此完成權力過渡,司馬師、司馬昭兄弟相繼鞏固政權,最終為265年司馬炎代魏建晉奠定基礎。這系列事件標誌着門閥士族時代的開啟,也終結了曹魏政權的地方抵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