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躍初
在歷史的長河中,糧食儲存一直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1971 年那個寒冷的冬日,洛陽老城區的施工現場,一場意外的發現,如同打開了一扇通往歷史深處的大門,讓我們得以窺見千年前古人在糧食儲存方面的卓越智慧。
施工人員在鏟挖地基時,一個規整的六邊形大型坑洞突兀地出現在眼前。憑藉著敏銳的直覺,他們意識到這絕非普通的坑洞,於是迅速將情況上報給了文物部門。文物專家們接到通知後,心急如焚地趕到現場。映入他們眼帘的,是建設工地上方已經顯露出來的十幾個六邊形坑口,這些坑口排列有序,彷彿在默默訴說著曾經的輝煌。一位經驗豐富的資深專家,僅僅掃了一眼,心中便有了判斷,他激動地說:「這很可能是古代的糧倉!」 眾人聽聞,都興奮不已,同時也對接下來的挖掘充滿了期待。
隨着挖掘工作的逐步深入,更多的驚喜接踵而至。越來越多的六邊形糧倉洞口被發掘出來,總數竟有十多處。這一發現足以證明,這裡曾經是一處規模宏大的古代糧食存儲設施。歲月的流逝雖然將它深埋於城市建設的塵埃之下,但卻無法掩蓋它曾經的重要地位。終於,當人們來到最大的一個糧倉洞口時,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巨大的窖洞中堆滿了金黃色的穀物,它們整整齊齊地碼放在那裡,彷彿時間在這裡靜止了一般。歷經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這些糧食竟然完好無損地保存了下來,這簡直是一個奇蹟!相關的文保和科研人員很快也趕到了現場,他們深知這一發現的重大意義,於是小心翼翼地進行清理和記錄,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敬畏之情。經過仔細測算,這個糧倉的糧食儲量竟然高達約 60 萬斤,這無疑是一項極其寶貴的歷史發現。
然而,更令人震驚的還在後頭。當考古人員將取出的穀粒樣本帶回實驗室進行培育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誰也沒有想到,這些已在地下沉睡 1300 多年的「古米」,竟然奇蹟般地成功發芽了!面對這令人難以置信的景象,所有專家都感到無比興奮和震撼。大家紛紛猜測,隋唐時期的古人究竟掌握了何等高超的儲糧技術,才能讓這些穀物在漫長的歲月沉睡後,還能保持如此頑強的生命力?
為了揭開這歷史的奧秘,考古隊決定深入調查這裡的來歷。經過一系列艱苦的研究和分析,他們終於確認這裡就是隋唐時期著名的國家糧倉——含嘉倉。
含嘉倉位於洛陽城內,它的建造源於隋煬帝在公元 605 年的一道命令。當時,洛陽作為都城,又處於京杭大運河的樞紐位置,南北交通在此交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關中地區糧食短缺,主要依靠江南等地的補給。因此,在洛陽設置大型糧倉,無疑能大大方便糧食的運輸與儲存。
據記載,含嘉倉規模宏大,由 400 多個巨大的圓錐形糧窖組成。這些糧窖排列整齊,氣勢恢宏。最大的單個糧窖就可儲萬石糧食,整座糧倉的儲量之巨大,足以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因此被譽為「天下第一糧倉」。含嘉倉不僅見證了隋唐時期的繁榮昌盛,也為大唐江山的鞏固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含嘉倉之所以能夠保存如此多的糧食並讓它們千年後仍能發芽生長,離不開其精密的設計與儲存技術。首先,糧倉選址在洛陽城北高地,這裡地勢高且乾燥,有利於通風防潮,為糧食儲存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其次,採用圓錐形結構,這種獨特的形狀不僅利於封閉,還能有效地隔絕雨水,減少了糧食受潮的風險。再者,糧窖內壁塗抹油泥,進一步阻隔了外界濕氣的侵入,為糧食創造了一個相對乾燥的儲存環境。而最關鍵的是運用了「席子夾糠法」堆積穀物,在層層糧食中間夾入木炭等物質,既保證了通風,又能防止糧食發霉發熱。正是這些巧妙的設計和技術,使得含嘉倉成為了古代儲糧技術的典範。
時光流轉,來到現代,糧食儲存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和創新。與古代相比,現代糧倉儲糧方法更加多樣化和科學化。在控制溫度方面,低溫儲藏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通過自然通風、機械通風和機械製冷等多種方式,將糧溫降到適宜的低溫狀態。在北方地區,冬季氣溫較低,利用自然通風就可以將糧溫降到 0℃ - 5℃,然後進行全倉密閉,讓糧食在低溫環境下安全儲存。而在南方,由於氣溫較高,更多地採用機械製冷等方式來實現低溫儲糧。
在控制濕度方面,現代配置了先進的糧情監測技術。利用傳感器、電纜和計算機技術,可以實時測量環境濕度、氣體以及檢測害蟲的發生等倉內狀況。一旦濕度出現異常,系統會立即發出警報,工作人員可以及時採取措施,如通風、除濕等,確保糧食儲存環境的濕度適宜。
在防治蟲害方面,充氮氣調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向糧倉中充入氮氣,使氮氣濃度達到 98%以上,讓糧食處於低氧環境。在這種環境下,糧食幾乎不能呼吸,害蟲也難以生存,從而最大程度地避免了糧食腐爛和蟲害的發生。
古代含嘉倉的儲糧技術,是古人智慧的結晶,為現代儲糧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而現代儲糧技術在借鑒古人經驗的基礎上,藉助先進的科技手段,不斷創新和完善,更好地保障了糧食的安全儲存和質量。古今儲糧技術的傳承與創新,共同守護着人類的糧食安全,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轉載自:科普文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