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5月23日凌晨5點15分,貴州第一台航空發動機誕生。」
「橋樑國家專利、省部級工法190餘項,助推貴州萬橋飛架,擦亮了貴州橋樑名片。」
「33年,參與十餘項國家級重點產品的研製,解決百餘項技術問題,為北斗衛星定位系統提供助力。」
……
3月18日,「貴州工人大思政課」專家名師庫啟動暨首場「勞模工匠講·青年職工說」示範宣講活動在貴陽舉行。
中國航發貴州紅林航空動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王新明以《我們的光榮與夢想》為主題開講。「聽從黨的召喚,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1985年,不到19歲的王新明子承父業,投身三線建設,為國防事業貢獻了青春。他們眼裡有光、心裏有火,兩代人的接力,一個山洞的傳承,三十年的堅守,在貴州山溝溝,航空人創造了「三線神奇」,讓殲七、殲八裝上了中國「心」,捍衛祖國的藍天和平安寧。
在「勞模工匠講·青年職工說」環節,中國航發紅林公司陶安和駱雯婷帶來了《陶然技藝 安然創新》,陶安因喜歡看書被人稱為「六書」,他最喜歡《機械創新設計》,這奠定了他的創新思維,為企業解決細長軸加工難題。他研發的高硬度材料切削液,每年為企業節約200萬元。

貴州工匠陳斌紮根一線33年,潛心鑽研鉗工技術,寫下《銼刀日記》,三百把銼刀雕琢北斗零件,練就「殼破膜不破」的絕技,成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他用毫釐匠心詮釋了科技強軍,成為貴州從製造到智造的底氣。聽罷「小銼刀」打磨成「大工匠」的故事,貴州航天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文瑾表示,將以勞模工匠為榜樣,艱苦奮鬥,傳承「三線精神」,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扛起屬於青年一代工人的擔當。
思政教育,是立心鑄魂的工程。我省持續在強化職工思想政治引領上下功夫,探索開展了「勞模工匠講·青年職工說」等主題活動,以專業視角、鮮活案例,為職工帶來有深度、有溫度的思政課,用榜樣力量激勵廣大職工,激發勞動熱情、釋放創造潛能,積極投身貴州建設。

活動現場,省總工會領導為「貴州工人大思政課」專家名師庫名師代表頒發「聘書」。勞模工匠代表、專家名師庫成員代表、國防系統職工代表、貴州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師生代表等近400人參加。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胡家林
編輯/李冰
二審/金艾
三審/李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