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8日晚,北京人民大會堂燈火輝煌,華國鋒正在接待西薩摩亞元首。零點鐘聲剛敲響不久,一通急促的電話打給了華國鋒。他接過電話,聽完內容後,匆匆向外賓告辭,迅速趕往中南海。
華國鋒進入毛主席卧室時,毛主席的心電圖已然變成一條直線。工作人員告知華國鋒,毛主席於零點10分與世長辭。華國鋒頭腦一陣轟鳴,即刻在中南海聯絡政治局委員,召開緊急會議。此次會議,華國鋒主要討論三個關鍵問題:一,毛主席的後事該如何安排;二,毛主席的遺體如何處置;三,是否邀請外國元首前來北京。
會議上,眾人各抒己見,討論異常激烈。畢竟此事關乎重大,容不得半點馬虎。最終,華國鋒當機立斷,既然一時難以達成一致結論,那就先妥善保存毛主席的遺體,並立刻聯繫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醫科院是國家衛生部直屬單位,匯聚了眾多權威醫生,其中徐靜醫生尤為出名,她擁有副博士學位,還曾留學蘇聯。
徐靜抵達中南海後,汪東興神情凝重地告知她:「我們的毛主席在今天凌晨去世了。」聽到這個噩耗,徐靜的淚水奪眶而出。汪東興接著說:「現在交給你們的任務是,將遺體保存15天。」徐靜一時愣住,像是被這個任務驚到了。汪東興提高音量詢問:「徐靜同志,你有什麼要求?」徐靜擦去淚水,鎮定地回應:「我需要回院里和同事們研究具體方案,其次要先查看遺體狀況,最後要準備相關藥品。」
從9日白天到下午向全世界宣告毛主席逝世,醫生們爭分奪秒地忙碌着。他們不僅要為毛主席定製中山裝,還要迅速完成化妝工作,並調配藥水等。醫生們憑藉超負荷的工作,扛下了這項艱巨的任務。
1976年9月11日至17日,毛主席的遺體被運往人民大會堂。那幾日,全國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整個國家彷彿凝固了一般,再無絲毫熱鬧氣息,完全被哀傷籠罩。
經過科學家們的研討,最終決定採用氣態保存的方法,即對棺內的氣流、溫度以及重力失水等因素進行嚴密監測,採用氣態和液態相結合的方式,這樣既能讓群眾瞻仰遺容,又能實現遺體的永久防腐。
確定遺體防腐方案後,便開始製作水晶棺。當時負責該項目的工作人員特地前往香山考察孫中山先生的棺槨。華國鋒提出,如今技術已發展了半個世紀,期望能製造出更優質的水晶棺,以此表達人民對領袖的深厚情感。
與此同時,毛主席紀念堂也在天安門破土動工。可以說,遺體防腐、水晶棺製作、紀念堂建設三項工作齊頭並進。1977年8月,毛主席紀念堂順利建成,水晶棺也製作完成並調試到位,成功移入毛主席紀念堂。最終,在對外開放前,毛主席的遺體被安全移入紀念堂。
那麼,毛主席的遺體是如何做到時隔46年仍栩栩如生的呢?曾經參與過毛主席遺體保護的韓伯平同志曾專門撰文寫過相關的真相。直到此時人們才知道,這件事的背後,不只是藥物在起作用······
1990年10月,來自毛主席家鄉湖南省委《共產黨人》雜誌社的兩名編輯,專程前往毛主席紀念堂進行採訪,他們滿懷關切地詢問了毛主席遺體的保護狀況。針對這一情況,當時的徐靜局長撰寫了題為《黨的信任,人民的重託》的文章,用以向培育和造就了一代偉人毛主席的湖南人民作出彙報。
在文章中徐靜寫道,經過大家共同商議、論證後,終於找到了最可靠也是最科學的方法:「氣態、液態結合法」。也就是說,遺體暴露的部分在氣態中,隱蔽的部分在液態中;民眾瞻仰的時間在氣態中,非瞻仰的時間就處在液態中;平時處在氣態中,一年一度的大保護處在液態中。
時光荏苒,14個年頭已然過去,她能夠鄭重且負責地告知大家,毛主席的遺體始終維持着良好的狀態,當下的保存情況十分理想。毛主席的身高、體重、形態以及膚色都未發生改變,依舊和他老人家臨終時一樣,面容親切,神態安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