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師難遇 ——李伯重回憶吳承明先生

2025年01月03日08:42:03 歷史 1697

李伯重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首批博士學位獲得者之一,著名中國經濟史學家,主要著作有《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理論、方法、發展、趨勢:中國經濟史研究新探》《李伯重文集》(4卷)等。

良師難遇 ——李伯重回憶吳承明先生 - 天天要聞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與人之間確實存在着一種緣分。荀子說:「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辨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一個人能夠遇到好老師,是他一輩子的福氣。然而這種福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正如佛家所云:世間萬物皆因緣而生,因緣聚則物在,因緣散則物滅。我本人在讀書和工作時,有幸得到 多位良師的指導,因此我是非常有福之人。在這些老師中,吳承明先生是給我指導最多、幫助最大者 之一,他和我的師生情誼已有三十餘年之久。

我很早就對經濟史感興趣。1978年考到廈門大學,就是專門投韓國磐先生門下攻讀隋唐五代經濟史的。在此之前,我已在家父李埏先生指導下讀了一些經濟史方面的著作。在1980年以前的中國,基本上沒有西方經濟史理論和經濟史研究著作可讀,因此我在「文革」中開始學習經濟史時,能夠讀到的只是1950 年代翻譯出版一些蘇聯學者寫的經濟史學理論著作,如梅伊曼和斯卡茲金的《封建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波爾什涅夫的《封建主義政治經濟學》等。讀這些書時,我寫了不少札記和讀書心得。到了廈大後,正值經濟改革開始之時,經濟學界對我國的個體經濟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許滌新先生是我國最早關注這個問題的學者之一。改革開放開始後,他首先提出對於個體經濟,不要再像過去那樣要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對農民,要既肯定了他們是公社的社員,即集體經濟中的成員,又恢復並適當擴大自留地,鼓勵多種經營,發展家庭副業,承認他們是具有個體經濟性質的經營者。許先生的觀點引起我強烈的興趣。「初生牛犢不怕虎」,我於是把原來的札記和讀書心得整理成《封建社會中的個體經濟與共同體經濟》一文,寄給許先生,請他賜教①。1979 年,廈大經濟系舉辦了一個關於中國經濟的會議。我忽然接到經濟系一位老師轉來的口信,說參加會議的吳承明先生要見我。我從未見過吳先生,感到非常意外和興奮②,於是匆匆去到會場去拜謁。到了那裡,在會議間隙時間, 見到了吳先生。因為時間緊,他只是很簡要地說:「你寄給許先生的文章,許先生讀了,感到很高興, 並轉給了中國科學院經濟所經濟思想史研究室主任朱家楨先生。朱先生讀後覺得有價值,因此請我 就開會之便,在廈大見見你,並轉達朱先生希望你畢業後去該研究室工作之意」。我聽後感到非常振奮,感謝了許、朱先生的盛意,隨後向吳先生做了自我介紹,請吳先生予以指導。但因吳先生這次來開會時間很緊,無法多談,因此他叫我以後有機會來北京再詳談。這次見面,就是我初識吳先生。我當時的第一感覺是:這樣一位大學者,待人卻如此謙和,對後輩完全沒有架子,因此決心一定要找機會到北京去求教吳先生。

1979年暑假,我和師兄楊際平到北京去看書,為碩士論文收集資料。到北京後不久,我即去東大橋路吳先生寓所拜見他。到了吳府,只見房間狹窄,光線晦暗,傢具簡陋。由於空間太小,家中僅有一 張書桌,堆滿書刊和文稿。吳先生的許多著作,就是在這張書桌上,在昏暗的光線下寫成的。那時吳 師母已中風多時,生活不能自理,雖然請了保姆,但是吳師母的生活起居,都是吳先生親手料理,不要 他人插手。儘管工作、生活條件如此惡劣,卻不見吳先生有何不悅之色,談起學問,依然侃侃而言,絲毫沒有怨言。我心裏不禁深深感嘆:像吳先生這樣的國際著名學者,真是像孔子顏回所說的那樣: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我感覺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之語,其吳先生之謂歟?

在這間陋室中,吳先生和我談起如何做經濟史。他說:「做經濟史,必須要對經濟學有較好的理解。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史研究,在方法上要進行數量分析,在研究對象上則要研究GDP等問題。政治經濟學只是經濟學中的一種,要研究經濟史,特別是明清以來的經濟史,只學有政治經濟學的知識是遠不夠的,還必須學習西方經濟學」。他還說:「由於多年的封閉,在經濟史研究方面,國內的做法 和國外的做法有很大不同。你應當多讀些國外學者做的經濟史研究著作,特別是讀原文」。這些話, 對我震動很大。我請他推薦幾本國外的書,他當即推薦了柏金斯(Dwight Perkins) 的《中國農業的發展,1368-1968 年(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1368—1968) 和伊懋可( Mark Elvin) 的《中國過 去的模式》(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A Social and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他說: 前一本書是經濟學家寫的中國經濟史,而後一本書則是歷史學家寫的中國經濟史,兩者各有千秋,都應當認真閱讀, 從而了解西方的中國經濟史研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聽了吳先生的話,我即去北京圖書館(現 國家圖書館)查閱,找到了後一書。由於當時沒有複印機,更沒有數碼相機,因此我只得一邊閱讀,一 邊隨手譯為中文③。由於時間有限,我僅將該書第三編做完。當時這兩部書在中國絕大多數大學中無法找到。我後來對家父談起此書,他即記在心裏。1980年,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教授易社強( John Is -rael) 來昆明,為他的西南聯大研究收集資料。他採訪了家父。交談中,家父談到了此二書。易氏回到美國後,對柏金斯教授說起此事,柏氏即將其書寄了一本給家父。易氏又到書店購買了一本伊懋可的書寄給家父。家父將二書都寄給我,我才得從容讀完全書。這兩本書是我第一次接觸的西方學術著作,也是我讀得最認真的西方經濟史著作,對我後來的研究影響至大。

1981 年冬,我通過碩士論文答辯後,轉到傅衣凌先生門下,攻讀明清經濟史博士學位。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吳先生的著作不斷刊出,在經濟史學界引起一陣又一陣的震動。我迫不及待地搜集他的文章,力求先睹為快。在學習這些文章的過程中,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他一年前對我的教誨的深意。於是我遵照他的指教,開始比較系統地學習西方經濟學。學得越深入,對吳先生研究的特色感受越深刻。不僅如此,吳先生精深的史學功底和優美的文風,也成為我學習的樣板。因此我一直私淑他,他也時常給我具體的指導。1985 年,我的博士論文完成,傅衣凌師邀請吳先生來主持我的論文答辯。自此,我也得忝列吳先生之門牆。

我博士畢業後,到浙江社科院工作。1986年秋,美國學術團體協會(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ing Society) 決定舉行一個中國經濟史會議,旨在促進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之間的對話。這個會議包括兩次會議:第一次會議於1987 年初在夏威夷大學東西方中心( East-West Center) 舉行,主要是經濟學家對歷史學家講可以用於研究經濟史的方法;第二次會議則是1988年在圖桑(Tusan,Arizona) 舉行, 由歷史學家向經濟學家講可以用於經濟史研究的方法。會議籌備者羅斯基(Thomas Rawski) 教授請 吳先生推薦一位中國學者,吳先生即推薦了我。1987年1月2日,我到了夏威夷,這是我第一次出國 ( 也是第一次乘坐飛機)。在這兩次會議上,雖然我由於英文聽力不佳,大部分發言未聽懂,但是把會議上的文章帶回來閱讀,收穫還是很大,開啟了我國際求知的過程。參加這兩次會議的歷史學家主要 是治中國經濟史的中青年學者,除我之外,還有李中清( James Lee) 、王國斌( R.Bin Wong) 、濮德培 ( Peter Perdue) 、彭慕蘭( Kenneth Pomeranz) 等幾位。這些學者都與吳先生有學術聯繫,後來都成為 「加州學派」(California School) 的中堅。

1988 年,多蒙黃宗智教授盛意,邀請我到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 講學半年。當時我在杭州 因為家累重,身體又很不好,加上經濟窘困,因此感到猶豫。與吳先生商量,吳先生大力鼓勵我去,並且主動提出借給我三五百美元,以幫助我解決經濟困難。在當時,三五百美元是一筆巨款。雖然我謝絕了他借錢給我的好意,但是我依然非常感謝他的厚愛。在他的鼓勵下,我下決心去。這也開了為我 日後往來太平洋教書的先河。

我後來在美國工作,1993 年決定回國,但是希望到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在吳先生和方行先生等前輩的指導下工作。吳、方先生為此積極努力,克服了各種困難,使得我終於如願來到經濟所。在經濟所工作的幾年中,有機會得更多地拜見吳先生。在經濟所工作的5年期間,有幸和吳先生更多見面,更深入地討論經濟史的理論問題。吳先生雖 然是一代宗師,但是在學術問題的探討上卻完全採取平等的態度。因此我們後輩在吳府上與吳先生可以天南海北,無所不談,即使是與他觀點相悖的看法,也可以直言不諱,提出討論。

1995 年,在上海舉行舉行了一次中國經濟史會議。會上我提交了一份題為《現代中國史學中的 「資本主義萌芽情結」》的論文,對我國的資本主義萌芽研究提出質疑,認為這是西方中心論的產物。這篇文章後改名為《「資本主義萌芽情結」》,刊出於《讀書》雜誌1996年第8期。文章發表後,引起國內外讀者的熱烈回應,《讀書》隨後發表了數篇看法各異的讀者(包括黃仁宇先生)的來信,成為一時討論的熱點。

眾所周知,吳先生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研究方面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其研究代表了此項研究的最高水平。他讀了我的文章後,和我進行了討論,明確表示以往討論的資本主義萌芽問題,事實上 許多是市場問題,因此以後應當強調的是市場經濟研究,而非資本主義萌芽研究。他後來在學術會議上也提出了這個看法,說自己將不再使用資本主義萌芽這樣的詞彙。他的這種做法,不僅表現了他晚年思想活躍不減往昔,而且更表現了他以學術為天下公器的大智大勇,如果自己「覺今是而昨非」 那麼就不惜公開改變舊的觀點。這是何等令人崇敬的學者本色啊! 我後來從社科院到了清華,仍然繼續得到他的指教和關愛。每逢節日或者出國回來,都去吳府拜見吳先生,他也經常留我便飯,藉以暢談。每到那裡,總見他在閱讀新出的西方學術著作,手不釋卷,興趣盎然;或者是在奮力筆耕,孜孜不倦,新見疊出。他到了八十多歲高齡還學習使用電腦,不久即能上網查閱資料,並和後輩通電郵。這使我非常吃驚,也非常高興,因為這表現了他依然生氣勃勃,心理上仍然年輕,充滿活力。

今年六月,我從香港回北京。聽說吳先生身體欠佳,於是立即去探望。彼時他已十分衰弱,但是見到我非常高興,交談達半個小時之久。他還想多談,但是我怕他過勞,遂告辭而去。不意這竟是與他的最後一面。兩周之後,我在上海得到噩耗,吳先生已駕鶴西去,留給我無盡的哀傷和思念。

1997年吳先生八秩大壽時,我寫了一篇《吳承明先生學術小傳》,向大眾介紹這位學界的傳奇人 物。文章中說:吳先生「本是性情中人,無論投身何種事業,都充滿為追求真而獻身的熱情。也正因 如此,他才能在治學中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儘管年事已高,又經歷了悼亡、喪子 等人生不幸,但吳先生在精神上依然年輕,不減當年」。這就是我心中的吳先生的完整形象:他不僅 是一個傑出的學者,而且也是一個真正的人。我有幸遇到這位名師,是我一生的福氣。他給了我寶貴 的教誨和深切的關愛,是我在學問與人生道路上的引導與動力。對他的恩德,我是永遠感激不盡的。1990 年代初,台灣聯經出版社準備出版我的博士論文《發展與制約:明清江南生產力研究》④;1998 年 我的英文專著《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1620—1850》⑤完成。吳先生為此二書寫了序言,對我多所勉勵。這些序言,今天也成為他和我之間的三十餘年的師生之誼的永久紀念。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 天天要聞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鄰居的瓷盤"六十萬啊,這瓷盤怎麼又回到了李老頭家裡?"我望着鄰居家牆上那熟悉的花紋,心裏五味雜陳。我叫周建國,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這小縣城生活了大半輩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多少人的命運都在那場改革浪潮中被重新書寫。我們這些"國企大軍",轉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 天天要聞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上周,我和來自上海的好兄弟盧博士相約,一起探訪了位於廣東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鎮,近距離接觸與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車去廣西、下午乘火車返回村裡的「擔擔軍」。前一天下午四點,我們抵達河唇鎮北部的HW村,滿眼都是番石榴,一條鐵軌就在村子旁邊,不時有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這一帶盛產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聞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蔣志格 英宗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廢景泰帝仍為郕王,尋崩,葬祭如親王禮。免襄王親來朝賀。 按《明大政紀》:天順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為郕王,歸西宮。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吳氏復為宣廟賢妃,廢皇后汪氏復為郕王妃。癸丑,郕王
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有市民宣傳電影《731》,女童自發留言「愛我中國」 - 天天要聞

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有市民宣傳電影《731》,女童自發留言「愛我中國」

極目新聞記者 王柳欽5月4日,極目新聞記者在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現場看到,雖然天空飄起了小雨,但門口還是排起了近百米的長隊,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銘記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遊客在雨中排起長隊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入口處,有市民攜帶電影《731》海報進行自發宣傳。極目新聞記者了解到,龔...
探秘秦皇陵百戲俑與青銅水禽 - 天天要聞

探秘秦皇陵百戲俑與青銅水禽

考古實證,秦始皇帝陵根據「若都邑」的理念來營建,都邑里有政治、軍事,也有宮廷生活、文化娛樂。秦朝的休閑生活會是怎樣的景象?5月4日,總台央視綜合頻道(CCTV-1)22:30檔,《尋古中國·探秘秦始皇陵》第四集《百戲水禽》帶你通過考古研究新成果,對秦朝文化娛樂生活一探究竟。半裸陶俑究竟是什麼人?秦始皇帝陵東南部...
一查嚇一跳,李嘉誠資產大揭秘:英國才是他的「金庫」 - 天天要聞

一查嚇一跳,李嘉誠資產大揭秘:英國才是他的「金庫」

如果說全世界最會賺錢的人是誰?李嘉誠絕對排得上號。最近,他又一次把自己送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前陣子那樁港口交易鬧得人盡皆知,一邊是國家利益,一邊是家族資產,李嘉誠站哪邊,大家其實心裏都有點數。港口本來要賣給美國財團,還好有關部門及時叫停。
琉璃河考古隊節日在崗:當「90後」遇上「3000後」 - 天天要聞

琉璃河考古隊節日在崗:當「90後」遇上「3000後」

房山區琉璃河鎮,開滿野花的草叢上,挖開了深淺不一的坑,每個都有專屬的數字加字母編號。這處小型發掘現場,是3000多年前「北京城」的外城壕東段一部分。五四青年節,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一群「90後」考古人員面朝黃土背朝天,小心翼翼地颳去層層覆土,專心致志地在「護城河」底搜尋古人留下的蛛絲馬跡。安妮娜在發掘現場複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