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防報·中國軍號
戰國晚期虎頭紋青銅矛。
秦漢時期鐵質槊鋒。
清朝鏤空銅繡球花槍。
長兵器是古代較長的手持格鬥兵器的統稱,相對於短兵器,其具備在更安全的距離搶佔先機、擊殺敵人的優勢。為適應不同的戰場需求,古人打造了種類眾多的長兵器,有的以直刺為攻擊方式,有的以橫向鉤砍為攻擊方式,還有的兼具多種攻擊方式。上一期,我們介紹了中國古代長兵器族譜里的戈、戟、鉤鐮槍和狼筅。本期,我們介紹矛及以矛為基礎演化而來的槊和槍,來感受中國古代長兵器的魅力。
矛是一種用於直刺和挑扎的長兵器,是中國古代軍隊大量裝備和使用時間最長的冷兵器之一,出土的實物表明矛早在商朝時期就已大量裝備軍隊。矛主要由矛頭和矛柄組成。矛頭分為身和骹兩部分。矛身頂尖為鋒,中部為脊,脊左右兩邊展開為帶刃的矛葉;骹呈筒狀,用於插柄。矛柄也稱為柲,一般為木質或竹質,末端裝有銅、鐵等金屬製成的鐏,便於矛平穩立置。商朝時期的矛為青銅闊葉矛,裝備數量僅次於戈。西周時期,闊葉矛逐漸演化為窄葉矛,至春秋晚期出現了形製成熟的體窄、刃直、骹部有孔或雙鈕的窄體矛。戰國中晚期,出現了脊線兩邊有凸起刃而形成血槽的矛,這種矛在刺入身體時出血進氣,殺傷力更強。西周至春秋時期,矛的種類有步卒使用的酋矛和車兵使用的夷矛。據《周禮·考工記》記載,酋矛柄長二丈,便於步卒在兩軍相接時平刺;夷矛柄長二丈四尺,約相當於人體的3倍,往往在戰車上放1到2支備用。矛柄的長短是由實際作戰的不同需求決定的,戰車上使用的矛如果短了,就刺不到敵方戰車上的甲士,因此戰車用的夷矛比步卒用的酋矛更長。秦朝的矛刃體趨向寬而直,製作也越來越精良,但始終不能取代戈的位置。
漢朝時期,騎兵逐漸興盛,由此出現了由騎兵作戰的長矛演化而來的槊(又稱矟),從此開啟槊唱獨角戲的時代。特別是南北朝時期,隨着重裝騎兵的出現,槊迎來了鼎盛時期。在這一時期,人馬都身披兩襠鎧的重裝騎兵正是以槊和弓箭為主力武器。槊由槊鋒和槊桿組成,槊鋒多為棱形,與矛頭相比更長、更重、更鋒利,其長度為50至60厘米,可以輕鬆擊穿敵人的鎧甲。槊鋒裝上槊柄後,整體長度可達4米左右,能夠承受馬高速飛奔時的衝擊力,對提高重裝騎兵作戰具有重要意義。隋唐五代時期,槊仍然是重要的兵器。火器出現以後,槊也隨着重裝騎兵退出了戰場。
被譽為「百兵之王」的槍,是由矛演變而來的。槍由槍頭、槍纓、槍桿3部分組成。槍與矛的區別在於槍頭比矛頭的刃部短而尖銳,所以刺殺時槍比矛更為輕便鋒利。槍桿為木質或竹,槍纓長度在20厘米左右,多用絨繩或獸毛製成,多為紅色,有刺殺時防濺血之用,也可防止血順桿而下造成握槍打滑。在漢朝以前的典籍中,就已多次出現「槍」這個字。到晉朝,槍逐漸流行起來,被廣泛應用於作戰。唐朝時期,槍的用途甚多,比如兩軍交戰時,士兵直接用槍刺殺敵軍;安營紮寨時,立起槍可築營牆;涉渡河川時,也常捆槍為筏。宋朝時期是槍的黃金時代,宋軍作戰以槍為主,槍的形制和種類也獲得了極大發展。《武經總要》中記載了宋代槍的常見形制,稱為「槍九色」。此外,這一時期出現了槍與火藥筒結合的「梨花槍」,因葯筒中噴出之葯像梨花飄落而得名。它在原有槍的紅纓部位綁上一個噴火筒,交戰時先用火藥燒灼敵人,葯盡再以槍頭刺殺。楊門女將穆桂英使用的正是此槍,槍法如雨散梨花,曾大破遼軍天門陣,威震四方。此外,楊家將以善用長槍而聞名,並創設了一套名為「楊家槍」的槍法。比如,楊六郎楊延昭憑藉蘆葉槍鎮守三關,抵禦契丹。明清時期,雖然火器獲得了發展,但槍仍然是近戰的主要兵器之一。
矛及由它演化而來的槊、槍等兵器,不僅豐富了中華冷兵器庫,更體現了古人極高的智慧和極強的創造精神。
(國防報·中國軍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