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未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在中國決策中,無論其他國家多麼有利可圖,只要存在安全問題,中國就不會派遣人員。」
這是巴基斯坦總理在中巴走廊討論中,對中國海外投資的描述,也是世界各國公認的中國投資原則。
中國政府始終將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一般來說,對於那些局勢動蕩的國家,中國是寧可放棄巨大的潛在利益,也不願大規模進入投資。
然而,凡事總有例外,也有一些國家在國內安全局勢不佳的情況下,依舊得到了中國投資的青睞,比如恐襲不斷的巴基斯坦,又比如混亂動蕩的吉爾吉斯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這個一度被西方媒體譽為「中亞民主典範」的國家,為什麼成了中亞最混亂的國家?
它又對中國對中國有何特殊意義,能成為中國的特例?
被拽進現代的吉爾吉斯
吉爾吉斯斯坦,斯坦是波斯語土地的意思,吉爾吉斯則是該國境內的主體民族,從國名來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民族國家。
然而,吉爾吉斯國家的形成,卻與民族意識並沒有多大的關係,而是被蘇聯生拉硬拽着從部落時代大跨步成為了現代國家。
吉爾吉斯族在中國國內有另外一個譯稱,柯爾克孜族,而柯爾克孜的含義則是「山裡的游牧人」,可見吉爾吉斯族是一個典型的游牧民族。
而游牧民族高流動性的特點和鬆散的社會組織結構,令其更難形成國家,尤其是吉爾吉斯地區地形以山地為主,不同部落之間的聯絡相對困難,更難以形成共同的國家意識。
在古代中原王朝強盛,影響力擴張期間,曾多次將吉爾吉斯地區納入版圖。
但受制於交通條件,王朝能夠實際控制的範圍有限,對於吉爾吉斯這種遠離中央核心區的地域只能實行羈縻統治,並沒有對吉爾吉斯國家意識形成起到多大的推動作用。
這種情況一直到近代,沙皇俄國迫使清王朝割讓吉爾吉斯,並對其進行了簡單的建設為止,都沒有多大的變化。
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推翻了沙皇統治,面對舊勢力的強力反撲,迫切希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為了團結包括吉爾吉斯族在內的少數民族,蘇維埃喊出了「民族自治」的口號。
吉爾吉斯本就備受沙俄壓榨,在沙俄統治末期,在民族主義思潮全球興起的大背景下,還曾經爆發過反對沙俄的起義,蘇維埃政權的口號無疑相當對他們的胃口。
於是,由吉國南部地區礦業工人的帶頭,吉爾吉斯也加入了蘇維埃革命的浪潮,與其他一起起義的中亞國家共同建立了突厥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等到蘇維埃政權穩定下來之後,又根據民族分佈在1924年對突厥斯坦進行了進一步劃分,形成了今天的中亞五國格局,吉爾吉斯也是在這個時候才正式成為了一個單獨的政治實體。
蘇聯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還是抱有共同繁榮理想的,對於吉爾吉斯這樣的偏遠落後地區也沒有放任自流,而是認真地推動了當地的建設發展。
蘇聯通過行政手段和暴力機器的強行推動,硬是為停留在游牧社會的吉爾吉斯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基礎。
不過,由於是外力推動的加速發展,吉爾吉斯不可避免地存在嚴重的部落時代的遺留問題,許多中層、基層幹部實際上就是原本的部落首領原地轉職。
此外,在劃定自治共和國邊界的時候,為了彰顯「公平」,也為了防止加盟共和國鬧獨立,蘇聯將烏茲別克人聚居的費爾干納盆地划了一部分到吉國境內,導致了吉國與鄰國的邊境爭議和吉國國內的民族衝突。
動蕩混亂的腐敗國家
在蘇聯時期,有蘇聯的統籌和兜底,吉爾吉斯的問題並不嚴重。
與鄰國之間的糾紛和移民導致的民族矛盾,自有有蘇聯中央統籌協調,基層存在舊社會遺留的問題,也會隨着在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的不斷發展下,隨着時間的推移日漸淡化。
可惜的是,還沒等吉爾吉斯消化掉這些潛在的問題,蘇聯就先一步在爭霸中耗盡了底力。
20世紀80年代,隨着蘇聯的社會經濟發展陷入停滯,俄羅斯族與各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爆發,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紛紛開始謀求獨立,吉爾吉斯也在1990年12月發表了主權宣言。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吉爾吉斯雖然謀求主權地位,但仍願意加入戈爾巴喬夫所倡導的主權國家聯盟,在1991年3月的全民公投中,超過94%的吉國公民都贊同保留蘇聯。
8.19政變後,蘇聯已經名存實亡,吉爾吉斯斯坦正式宣告獨立。
然而獨立之後,那些在蘇聯時期不成問題的隱患,一個個都成了足以引爆國家的地雷。
由於蘇聯時期的邊境劃分問題,吉爾吉斯斯坦與鄰國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關係都十分糟糕,發生了多場邊境衝突,直到2024年才與兩國完成劃界談判。
吉國國內的不同民族為搶奪資源而爆發的民族衝突,更是嚴重危害了國家社會穩定,並為極端主義提供了發酵的土壤,甚至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民主政權的威脅。
部族政治的遺留,則導致吉爾吉斯理所當然地認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公權私用,貪污腐敗的現象極為嚴重。
同時,不同部族之間的利益衝突,都會在政壇鬥爭當中體顯,導致吉爾吉斯斯坦的政治局勢格外動蕩。
但是邊境衝突、民族矛盾、部落政治殘餘這些問題,其他中亞國家也同樣逃不掉,為什麼吉爾吉斯斯坦的情況格外糟糕?
這就要從吉爾吉斯斯坦那個「民主典範」的稱號說起了。
在獨立轉型期間,其他中亞國家要麼是獨立前的第一書記轉職,要麼是憑武力上位,建立的都是威權統治。
唯有吉爾吉斯,代表南方的第一書記與代表北方的部長會議主席針鋒相對,最終誰都沒能選上總統。
各方勢力妥協之下,推舉了個之前沒有參與過政治的民主派,原科學院院長阿卡耶夫上台。
阿卡耶夫要權威沒權威,要經驗沒經驗,還想實踐民主化的理想,在國內推行自由化改革,結果不出意外地把分權制衡搞成了部落分立。
發現民主的結果是大家吵來吵去什麼也幹不成,阿卡耶夫又想要收攏權力,大肆任命出身北方部落的親信,但這樣一來南方部落就又不幹了。
眼看吉國的南方勢力鬧了起來,在吉國民主化改革期間大肆進入吉國發展的NGO立刻推波助瀾,幫助反對派組織鬱金香革命。
原本吉國國內的南北方勢力就是誰也壓不過誰,要不然也不會讓阿卡耶夫撿了便宜,這次南方有了美國的背後支持,果然成功推翻了政府。
這次成功對於吉國來說,無疑是開啟了潘多拉的魔盒,各方對當前的利益分配不滿時,都會試圖嘗試通過暴力街頭政治運動推翻合法政府。
在吉國出現一支足夠強勢,能夠壓制各方的力量之前,這種亂象很難停止,但吉國顯然沒有哪派勢力有這樣強大的實力。
中亞關鍵戰略節點
社會政治環境如此混亂動蕩,對於投資自然是一個極大的不利因素,國際資本也確實因此對吉國避之不及。
即使有資本願意冒險,也還要面臨俄羅斯不願中亞「後院」受到其他國家影響的阻撓。
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吉國的最大外資來源國,竟然是自身經濟狀況也稱得上捉襟見肘的俄羅斯。
然而,近些年,中國對於吉國的投資卻在不斷攀升,在2019年,中國已經成為了吉國的最大投資來源國。
眾所周知,中國在對外投資時,一貫將安全問題作為頭等考量,而吉國的混亂局勢顯然並不符合中國要求。
吉國能讓中國破例涉險,頂着俄羅斯的壓力也要進入投資,自然有其特殊之處,關鍵便在於吉國的地緣位置確實足夠重要。
中亞地區作為亞歐大陸的腹心區域,是連接亞歐大陸的關鍵走廊,而吉爾吉斯則是中亞走廊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中國,尤其是中國中西部地區想要「走出去」,就必須打通這條戰略走廊。
即使不考慮「走出去」的需求,僅從國家安全角度出發,為了防止境外恐怖分子、犯罪組織通過中亞走廊進入中國,中國也需要在中亞走廊國家產生一定的影響力。
吉國距離中國最近,且國內局勢最為混亂,尤其需要中國用心經營。
中國不干涉其他國家內政,但明白一個道理,就是經濟形勢向好的時候,社會矛盾就更容易被壓制,因此中國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幫助吉國發展經濟。
這些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些年,吉國的經濟高速發展,社會、政治局勢較此前相比也穩定了不少。
但這份穩定也只是與之前的糟糕狀況比出來的,從整體情況來看,吉爾吉斯的環境依舊混亂,政府腐敗橫行,政治矛盾尖銳,隨時都可能炸雷。
中國的中亞戰略經營,依舊任重而道遠。
參考資料
吉爾吉斯斯坦政治轉型研究 TALANTBEKOV BAKAI
吉爾吉斯斯坦總統:已同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完成邊界談判 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