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烽火連天的1940年,中華大地正遭受着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抗日戰爭進入了艱苦卓絕的相持階段。
在關鍵時刻,八路軍在華北敵後戰場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軍事行動,便是百團大戰,這場戰役的規模,在人類軍事史上都是空前浩大的,而且是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當年的8月到次年的1月,八路軍以驚人的勇氣和智慧,在華北廣闊的土地上,對猖獗的日軍展開了猛烈的反擊。
百團大戰之所以叫「百團大戰」,就是因為這場戰役匯聚了來自各地的105個團,軍力規模超過20萬將士。
同時,它也是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也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中一次至關重要的戰略反擊。
在這場戰役中,八路軍將士們的打法再一次讓日寇開了眼,整場戰役,八路軍用靈活多變的戰術,對日軍的交通線和據點進行了破壞,從而擊碎了日寇的「囚籠政策」。
不過,關於百團大戰的發動,一直都有爭議,在不同的階段,人們對於百團大戰的看法也褒貶不一。
甚至有人表示,當時發動這樣一場規模宏大的戰役行動,事先是沒有得到毛主席的明確指示的,是前線指揮員在緊急情況下自行決定的。
這一點,彭德懷元帥在晚年的時候也承認了,他表示,當年情況太過緊急,來不及報告了。
那麼,當年的百團大戰,是在什麼樣危急的情況下開展的呢?
打破「囚籠」,恢復生機
事情還得從1939年的夏日說起,當時華北大地烽火連天,抗日鬥爭已經進入了一個關鍵時刻。
日軍為了加強對華北抗日力量的控制,開始集中軍隊,利用交通線對華北地區的抗日力量展開了連續的大規模掃蕩。
他們不僅在荒原上挖溝築堡,還實施了所謂的「囚籠政策」,想要通過「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據點為鎖」的戰略布局,來圍困我華夏大軍。
面對日軍日益緊縮的包圍圈和殘酷的「三光」政策,八路軍在華北的抗日根據地面臨著嚴峻的生存挑戰。
為了打破這一僵局,八路軍總部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發動一場大規模的破襲戰役,打破日軍的交通線。
經過商議,八路軍總部決定以攻為守,發動一場交通破擊戰,這場戰役的重點,就是突破正太鐵路和同蒲路北段,在當時,這兩條鐵路對於日軍在華北的戰略布局至關重要。
正太鐵路橫越太行山,連接着平漢、同蒲兩條鐵路,是日軍在華北的重要戰略運輸線之一。因此,八路軍選擇從正太鐵路入手,率先發起了進攻。
為了這場戰役,八路軍進行了周密的準備。1939年7月22日,朱德、彭德懷和左權下達了《戰役預備命令》,打算用不少於22個團的兵力來打這場仗。
當時的計劃是,主力兵破擊正太鐵路,其他兵力對同蒲、平漢、津浦、北寧、德石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線進行破擊,以配合正太鐵路的破擊戰。
在戰略決策的緊鑼密鼓中,朱德等人在這一天發了電報,密令迅速傳達到各個軍區,並同時上報給了中央軍委。
不過,當電報發給各個部隊,收到回復時,卻遠遠超出了最初的設想。
廣大八路軍指戰員和抗日根據地民眾,對日軍的暴行恨之入骨,對保衛家園、抗擊侵略的熱情空前高漲。
因此,各部紛紛增兵,最終形成了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129師46個團、第120師20個團,總計105個團、20餘萬人的龐大陣容。
此外,還有無數的地方游擊隊和民兵積极參与到這場偉大的抗戰中,實際參戰力量之強,規模之大,可能遠超200個團。
左權難掩興奮之情,脫口而出:「好!這是百團大戰。」
彭德懷則更加果決:「乾脆就把這次戰役叫做百團大戰好了!」
於是,原本計劃中的正太戰役,就這樣升級為了一場震撼世界的百團大戰。
戰場上的「變通」
後來中央軍委在看了朱德等人的報告之後,預判到,隨着破襲戰的序幕拉開,日偽軍為了規避風險,勢必將從根據地內部向外撤離。
因此,電文中特彆強調,各軍區和軍分區必須未雨綢繆,做好充分準備,一旦敵人放棄碉堡工事,立即發起猛烈攻擊,力求在消滅敵人的同時,徹底摧毀這些防禦設施及周邊的封鎖溝牆。
接到這一指令後,各區部隊迅速行動起來,他們不僅提前進行了戰鬥準備,還悄無聲息地進入了預定的作戰區域。
當時正值青紗帳茂盛的季節,這茂密的作物為八路軍提供了天然的掩護,真是天助華夏,敵人即便碉堡密布,都沒有察覺到即將到來的風暴。
不過,在這場戰役中,八路軍仍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他們不僅要面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日軍,還要面對複雜多變的戰場環境和惡劣的自然條件。
更糟的是,在戰爭年代,由於通訊條件的限制和戰場形勢的瞬息萬變,在前線的將領根本來不及吧每天發生的情況都報告給中央軍委,他們往往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快速的決定,才不至於貽誤戰機。
所以在戰略部署的實施過程中,八路軍總部沒有來得及給中央彙報後來的情況,就做出了大膽的改變,為了確保各地能夠同時發起突然襲擊,給敵人以更大的震撼,他們決定將行動時間提前整整十天。
到了7月下旬,八路軍已經悄然完成了所有的戰鬥準備。他們利用青紗帳的掩護,悄無聲息地接近了敵人的防線。隨着一聲聲嘹亮的號角,百團大戰正式開始了!
8月,隨着八路軍指揮部的動員令下達,一百多個團的兵力如潮水般湧向華北大地。
在兩千多千米的戰線上,八路軍對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大規模的攻擊。
他們拔掉了敵人靠近根據地的碉堡和據點,炸毀了鐵路、橋樑和公路,使日軍的交通線陷入了癱瘓狀態。
到了8月8日,朱德,彭德懷和左權已經有了更加詳細的作戰計劃,在計劃中,晉察冀軍區負責破擊正太鐵路石家莊至陽泉段,第129師負責破擊正太鐵路陽泉至榆次段,第120師則負責破擊忻縣以北的同蒲鐵路和汾陽至離石的公路。
同時,他們還部署了重兵在陽曲南北地區,阻擊日軍向正太鐵路的增援。
8月20日起,八路軍以雷霆萬鈞之勢,在正太、同蒲、平漢、津浦等主要交通線發動了總攻擊,經過20天的浴血奮戰,正太鐵路的關鍵設施全被破壞,平漢、同蒲的主要公路也被切斷。
直到9月10日,戰鬥告一段落,後來軍委將這段時間總結為第一階段戰鬥。12天後,第二階段的戰鬥開始了。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繼續擴大戰果。
來自毛主席的肯定
期間,中央還向前線發力了電報,電報中說:我黨50萬大軍積極行動於敵後,尤其是此次華北百團戰役,給了日寇以沉重的打擊,給了全國人民以無窮的希望。
八路軍的主要任務是摧毀敵人的各個據點。
在這一階段,八路軍各大軍區紛紛出擊,淶靈戰役、榆遼戰役就發生在這一階段。
10月6日起,戰鬥進入第三階段,八路軍已經完成了進攻階段,目標也轉變為「掃蕩」。
這個階段一直持續到1941年的1月24日,八路軍在這段時間裏,在太行、太岳、平西、北嶽、晉西北等抗日根據地的周邊,粉碎了敵軍的「掃蕩」活動。
1940年12月,毛主席收到了前線的戰報,截止當時,八路軍破壞了鐵路九百多里,公路三千里,和敵軍戰鬥了1824次,斃傷日軍20000多人,偽軍5000人。還繳獲了大批武器和軍用物資。
這場戰役不僅是一場軍事上的較量,更是一場意志和信念的較量。
八路軍將士們用他們的血肉之軀築起了抗擊侵略的鋼鐵長城,用他們的英勇無畏為我們的民族換取了尊嚴。
在當時,百團大戰帶給世界極大的震撼,而這一戰果提高了八路軍的政治地位,同時在全國掀起了抗日熱潮,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鬥志。
百團大戰結束後,毛主席非常激動,親自給朱德發去賀電,祝賀百團大戰的勝利。
如此看來,百團大戰在初期籌劃階段,中煙軍委一直都是參與的,直到戰爭快開始時,毛主席對於情況都是十分了解的,但是後來,為了出其不意給敵軍以痛擊,這才不得不提前發起進攻,雖然毛主席當時確實沒有下令,但是這不影響百團大戰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和巨大戰果。
不過,毛主席還是高瞻遠矚的,毛主席不提倡主動去宣傳百團大戰,因為當時日本和國民黨都對共產黨虎視眈眈,一旦讓他們知道了我們的真實實力,勢必會有所應對,會給八路軍帶來極大地麻煩。
也正是因為毛主席的遠見,在百團大戰之後,八路軍在保持了民間極大的聲望時,還能夠韜光養晦,保存實力。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