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友下葬後,王震用拐杖指着參加葬禮的老將們:可千萬不能學他

2024年12月23日14:52:02 歷史 1646

1985年10月,南京軍區機關大禮堂內,許世友將軍的遺體告別儀式正在舉行。許世友將軍南征北戰,出生入死,鞠躬盡瘁,帶着部隊創造了軍事上威武雄壯的佳話,他是令人欽佩的蓋世英雄。

成立不久的南京軍區樂隊的小夥子們奏響了令人揪心的哀樂,許世友將軍生前的老戰友們邁着沉重步伐緩步走入禮堂,向許世友將軍作最後的告別,向田普及其子女親屬表示深切慰問。

許世友下葬後,王震用拐杖指着參加葬禮的老將們:可千萬不能學他 - 天天要聞

南京軍區的幾位領導慢步走到許世友將軍的遺體前,他們眼中噙滿淚水。這場告別儀式整整持續了兩個多小時,人流一陣又一陣走進弔唁大廳,一撥又一撥地退了出來,弔唁人數遠遠超過了中央所限制的三千人。

遺體告別儀式結束後,隨即就舉行了入殮儀式。許世友將軍的遺體被放在散發著楠木特有芬芳的靈柩內部。11月8日零點,護送許世友靈柩的車隊迎着濃濃夜色出發 他們的目的地是河南新縣。

這裡所謂的車隊,並不是浩浩蕩蕩的豪華車隊,只是一輛北京吉普指揮車,一輛三菱麵包車和兩輛解放牌汽車。許世友生前崇尚低調節儉,因此,護送許世友遺體的車隊也沒有黑紗和白花。

許世友下葬後,王震用拐杖指着參加葬禮的老將們:可千萬不能學他 - 天天要聞

許世友下葬後,所有人繞着他的墓穴走一圈後,全部儀式就結束了,整個葬禮簡單、匆忙。就在這時,許世友的老戰友王震將軍用拐杖指着參加葬禮的老將們,嘆氣說道:「你們可千萬不能學他……」

王震的話讓參加葬禮的老將們感到莫名其妙,別學許世友什麼呢?王震話里其實包含了兩個因素,一個跟喝酒有關,一個跟許世友要堅持土葬有關。

許世友愛喝酒在部隊中是出了名的,紅軍時期,部隊里有挑夫,其他首長的挑夫的擔子里裝着都是書報和行李,許世友的挑夫的擔子里裝的都是酒。抗戰時期,許世友在膠東,戰事頻繁,行動需要輕裝簡從,但通信員身上的水壺誰也不敢精簡,因為裏面裝着的是許世友的酒。

許世友下葬後,王震用拐杖指着參加葬禮的老將們:可千萬不能學他 - 天天要聞

解放戰爭時期,打了勝仗後的許世友會吆喝大家喝酒慶功,你來我往,一碗下肚又接着一碗。全國解放後,許世友將軍愛上茅台酒,酒量大得他基本是一頓飯一瓶茅台酒。

此時,許世友的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漸漸變得不好,身邊的人開始勸他少喝傷肝,但他總是笑呵呵回應:「我身體很好的,你們不用操心!」然而,最後許世友還是因肝癌住了院,後來因為治療無效去世了。

王震將軍說不要讓大家學許世友,是希望在世的老將軍們能夠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

許世友下葬後,王震用拐杖指着參加葬禮的老將們:可千萬不能學他 - 天天要聞

除了喝酒之外,還因為土葬。

許世友是1985年逝世的,早在1956年,中央就為了節省資源而倡導火葬,該提議宣布後,大部分領導人都在倡導書上籤了字,表示自己願意火葬。但是許世友跟大家不同,他始終堅持土葬,對於這個決定,他從來沒有動搖過。

許世友為何這般固執呢?

許世友的兩大感情板塊分別是「忠」和「孝」。活着忠於毛主席,死後要盡孝,替老母親守墳。許世友堅持土葬的根本原因就是他的母親。許世友的母親許李氏是一位具有大別山勞動婦女傳統美德的女性,許世友就是在她的庇護下長大成人的。

許世友下葬後,王震用拐杖指着參加葬禮的老將們:可千萬不能學他 - 天天要聞

參加革命後,許世友來到大城市生活,想把母親接到身邊生活,已經習慣鄉村生活的母親住了一段時間後就要回去。許世友和田普左勸右說,最終拗不過老人,只好將她送回大別山。後來,公務在身的許世友也曾幾次回家探母,他握着母親乾枯的手承諾道:「兒子辜負了您的養育之恩,未能照顧好你……」

許世友也經常為自己不能照顧母親而感到痛苦,許李氏去世後,他始終記着對母親的承諾,生前不能照顧母親,死後一定要陪伴在母親身側。在許世友看來,眾生總有一天要面臨死亡,只有死後歸於塵土,才算完完整整地回去,所以他堅持土葬,為的就是能完完整整「回到」母親身邊。

王震雖然理解許世友的固執做法,但是作為許世友身邊的老戰友,王震更希望大家可以顧全大局。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為什麼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講究 - 天天要聞

為什麼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講究

與今天我們的名字不同,古人在起名字時,名是名,字是字。《顏氏家訓》有言: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就是說「名」是用來區別彼此的,「字」則是體現一個人的德行。在古代,嬰兒出生三個月之後便有父親給孩子取名,「三月之末……父執子之右手,咳而名之」。
陳谷嘉同志逝世 - 天天要聞

陳谷嘉同志逝世

5月14日,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發佈訃告稱,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思想史家、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陳谷嘉先生,於2025年5月14日上午8時逝世,享年91歲。陳谷嘉陳谷嘉先生1934年5月出生於湖南寧鄉,1959年8月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系,並執教於湖南大學。1959年11月赴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師從著名史學家侯外廬先生。嗣後回湖...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詩,結果被一首詩懟得下不來台 - 天天要聞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詩,結果被一首詩懟得下不來台

曹操死後,他大兒子曹丕當了皇帝。這曹丕一直看自己弟弟曹植不順眼,為啥呢?因為曹植太有才了,以前老爹曹操最喜歡他,差點讓他接班。現在曹丕當了皇帝,越想越氣:這小子留着遲早是個禍害!這天上朝,有個大臣打小報告:"陛下,您弟弟曹植整天寫詩發牢騷,
三支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成員信息文件公開展示 - 天天要聞

三支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成員信息文件公開展示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14日公開展示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1644部隊、8604部隊和8609部隊的留守名簿。5月14日,在日本東京,日本細菌戰研究專家、滋賀醫科大學名譽教授西山勝夫召開說明會。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5月14日,在位於日本東京的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工作人員展示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1644部隊的留守名簿。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民國人物張宗昌 - 天天要聞

民國人物張宗昌

給了我們所知道的很多負面形象,如荒淫好色、迎娶大批姨太太或殘暴冷血,鎮壓勞工,,扼殺新聞自由、橫徵暴斂等等。
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何要堅持「第二個結合」? - 天天要聞

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何要堅持「第二個結合」?

「兩個結合」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百年奮鬥歷史經驗、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發展規律基礎上取得的重大理論創新與原創性貢獻。其中「第二個結合」,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僅為新時代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築牢了深厚文化根基、注入了磅礴精神偉力,更為我們黨以徹底自我...
明朝奇聞:道士與皇帝的「長生不老」大冒險! - 天天要聞

明朝奇聞:道士與皇帝的「長生不老」大冒險!

在明朝嘉靖年間,歷史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出「皇帝與道士」的奇妙戲碼,簡直可以用「道士駕到,皇帝傻眼」來形容!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這位名叫陶仲文的道士,以及他如何在宮廷中掀起一陣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