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博物館的考古發掘(1954-1978年) | 溫故

2024年07月29日05:20:26 歷史 7253

山東省博物館的考古事業可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前成立的地方文物管理機構。

1948年8月,中共中央華東局暨山東省政府成立的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會數易其名,至1955年更名為山東省文物管理處。1953-1954年籌備並成立山東省博物館時,文管會包括具有考古職能在內的部分組織併入山東省博物館。1981年,在山東省博物館管理部和考古工作部基礎上,成立了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從1954年至省考古所成立以前,山東省博物館主持或參與了省內大量古遺址、古墓葬的發掘,為山東省的考古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山東省博物館的考古發掘(1954-1978年) | 溫故 - 天天要聞1974年大汶口1013號墓發掘現場

史前遺址考古成果。20世紀80年代以前,山東省博物館史前考古工作成就主要為一系列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的發掘。代表性遺址有泰安大汶口遺址、莒縣陵陽河遺址、鄒縣野店遺址等。泰安大汶口遺址的發掘揭示了黃河下游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石器文化,為龍山文化找到了源頭,掀開了黃河下游東部沿海地區古代歷史研究的新篇章。莒縣陵陽河遺址以大汶口文化為主,出土了珍貴的實物文字圖像材料,為研究大汶口晚期物質文化、社會性質及我國古代文明、文字起源增添了新內容。鄒縣野店遺址的發掘,確定了遺址為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遺存,是探索山東地區諸原始文化關係的重要遺址之一。

山東省博物館的考古發掘(1954-1978年) | 溫故 - 天天要聞1978年沂水劉家店子1號墓南器物庫發掘現場

商周考古成果。該時期的商周考古成就主要為兩個城址和四個墓葬的發掘。城址方面,曲阜魯國故城是當時我國經過系統鑽探的一座西周城(沿用至漢代),第一次提供了一個從周初到戰國、兩漢時期的古城遺址,為我國城市發展史填補了一段空白;臨淄齊國故城的發掘基本搞清了周代至漢代臨淄城的布局及文化堆積,是齊文化的重要成果。墓葬方面,益都蘇埠屯商代大墓、臨沂莒南大店鎮春秋墓、臨淄郎家莊一號東周殉人墓、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等高等級墓葬的發掘,為探索中原商王朝與地方方國關係、莒國葬制、齊國葬制等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奠定了山東商周考古基礎,為國內同時期考古研究提供了橫向對比資料。

山東省博物館的考古發掘(1954-1978年) | 溫故 - 天天要聞臨淄大武漢墓殉狗坑發掘現場

兩漢時期考古成果。兩漢考古以臨沂銀雀山漢墓和曲阜九龍山漢墓(魯王)、巨野紅土山漢墓(昌邑王)、臨淄大武漢墓(齊王)三個封王墓的發掘為代表,出土了大量重要文物資料,並與文獻記載的相關政治、經濟、軍事及喪葬制度形成比證。

山東省博物館的考古發掘(1954-1978年) | 溫故 - 天天要聞魯王墓前室清理現場

北朝以後的考古成果。北朝以來的考古有三大成果。一是兩個淄博窯的發掘,即寨里北朝窯址的發掘基本弄清了該窯燒造時間、工藝、燃料、刻銘問題;磁村古窯址的發掘揭露了繼寨里窯之後發展起來的唐至金元時期又一淄博窯的文化面貌。二是嘉祥滿硐公社英山隋開皇四年壁畫墓的發現及發掘,填補了當時隋墓壁畫的空白。三是明代魯荒王朱檀墓的發掘,不僅揭露了明初親王墓的喪葬制度,還出土了九旒冕、天風海濤琴、葵花蛺蝶圖卷等一批絕無僅有的文物遺珍。

(摘選自即將出版的《山東博物館七十年(1954-2024)》,本篇作者:胡秋麗)

編輯:錢歡青 校對:楊荷放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從江漢平原各古縣出現的歷史,來看雲夢澤的消失過程 - 天天要聞

從江漢平原各古縣出現的歷史,來看雲夢澤的消失過程

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文|避寒編輯|避寒《——【·前言·】——》荊州附近,本是「九百里澤國」,現在卻全是稻田與縣城,翻查古籍發現,這片平原本屬於雲夢澤。一個古湖,是
十日談 | 艾夫曼:上海讓我想起聖彼得堡 - 天天要聞

十日談 | 艾夫曼:上海讓我想起聖彼得堡

艾夫曼芭蕾舞團在東方藝術中心演出過五次,我也來過一次,感受過這座城市獨特的魅力。1977年,我建立了聖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團,很多人說這是一種「心理學芭蕾舞」。我不是一個很有空閑時間的人,前四次其實我也受到了非常熱烈的邀請,但沒有時間來。第五次我終於空出時間來到上海,因為我知道上海群眾中有許多對我和我的舞...
以色列學者發出警示:下一個屠殺猶太人的,極有可能是美國 - 天天要聞

以色列學者發出警示:下一個屠殺猶太人的,極有可能是美國

前言說到猶太人,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二戰時期德國納粹的暴行,以及現在正在中東到處點燃戰火的猶太人國家,以色列。而就在2025年初,以色列的學者在電視訪談中,談起了猶太人被屠殺一事。只不過他所說的並非是二戰時期德國對猶太人的屠殺,而是
史記.丁繼超傳 - 天天要聞

史記.丁繼超傳

《史記.丁繼超傳》文/捲風丁繼超生前戎裝照丁公繼超,字冠群,生於民國十六年,山東嶧縣六區丁庄村人,乃運河支隊之英勇戰士也。少時家貧,祖父丁文庭父親丁廣友皆目不識丁,生計維艱。年六歲,常隨祖母母親放牛割草拾柴,時有荒年,掘野菜以充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