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2024年05月21日15:55:06 歷史 1375

原創 周曉


中國歷史上,蝗災與水災、旱災並立,是古代農業社會的三大災害之一。研究表明,蝗災通常在旱災之後發生,蝗蟲吞食禾苗莊稼,對農業生產會產生巨大打擊。早在春秋時期,魯宣公十五年(前594年) 有「初稅畝,冬,蝝生」的記載,這裡的「蝝」即當時對蝗蟲幼蟲的稱呼。《禮記·月令》也有「蟲蝗為災」的記錄。宋代以後,蝝改稱為「蝻」,合稱「蝗蝻」一直沿用至今。據統計,在中國歷史至近代以前大規模蝗災達到八百餘次。

在長期與蝗蟲災害的鬥爭中,智慧的中國人總結出了諸多除蝗法。明人徐光啟認為相對於水旱災害,蝗蟲的治理是可以靠人力預防和消除的。在他的《除蝗疏》中記錄了歷代除蝗方法,歸納起來可分為:治「神」,如「祭拜蝗神」、「以德服蝗」等;治人和治蟲三類。

治人者如北宋淳熙年間,要求官民及時上報蝗蟲情報,並撲絕蟲卵,違者受杖責處分;實行就近就地以蝗易粟,鼓勵民眾捕捉蝗蟲等。治蟲,則通過研究蝗蟲生長的周期性規律,總結出眾多針對蝗蟲蟲卵、蝗蝻、成蟲等不同生長階段撲滅蝗蟲的辦法。在蝗災過後,還要檢查冬月有蝗蟲產卵處。

山西新絳縣壁畫捕蝗圖(明代壁畫描繪唐代人民捕蝗的情景)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到了清代,統治者對蝗災治理重視程度仍未減弱,防蝗治蝗成為地方官員的重要工作,一旦發現苗頭,便要積極籌劃,將蝗災扼殺於萌芽。

由於清廷的重視,中央及地方官員也積極提出防治蝗患的辦法。

乾隆四年(1739年),河南巡撫雅爾圖提議,將該省災賑倉庫內原備折耗的余谷作為「預搜蝻子之費」,用以鼓勵民眾抓捕蝗蝻換取穀物。這種不耗正項,以小利防大害的思路很自然得到了皇帝的讚賞。

河南巡撫雅爾圖為動支余谷預防蝗患事奏摺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乾隆十八年(1753年)時,都察院都御史梅谷成所奏的《敬陳消弭飛蝗之法》針對人跡罕至之處蝗蟲飛起無法及時發現的情況,提出了解決建議。認為應由督撫在沿海州縣派出專人,於春夏之交在濱海蘆葦濕地等處不時巡查,一旦發現蝗蝻生髮,及時出動兵役進行撲滅,同時要呈報上司「撥夫協辦」。

清代關於治蝗的故事中,最為人所知的當屬嘉慶帝的《見蝗嘆》。嘉慶九年(1804年)六月的一天,皇帝齋戒進宮披覽奏摺,忽見御案上停着一隻飛蟲,便叫太監捕了來看,發現居然是一隻飛蝗。嘉慶帝立即發動太監搜捕,在宮裡捕到蝗蟲十幾隻。深宮禁廷,遠離郊野,這蝗蟲是如何衝破重重宮門直至御前的呢?嘉慶帝認為飛蝗是傳遞 「上蒼垂儆俾聯早為飭辦,用以保護田功至意」的信使。憂思重重的嘉慶帝御筆揮就《見蝗嘆》一篇, 並將《見蝗嘆》的墨刻發給各省督撫閱看,發出「……粉飾之習一開,則督撫等惟事敷陳吉語,而屬員意存迎合,日久相蒙,必致一切國計民生之事概不以實上陳,……封疆大吏若事事務求粉飾,其流弊必至於欺罔」的上諭,就當時部分官員虛浮粉飾的作風提出了警醒。

直隸總督顏檢為接奉喻旨並御制見蝗嘆詩篇一章事奏摺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皇帝言辭之懇切,對民生之重視令人動容,而此份上諭也成為反應嘉慶時期整頓風氣、治理官場的重要舉動。

嘉慶帝對官員虛浮粉飾的作風提出警醒的上諭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清代對於治蝗不力的官員,也是嚴加議處。雍正六年(1728年)諭令:「嗣後各省地方如有蝗蝻為害之處,必根究其起於何地,其不將蝻子及時撲滅之地方官,着革職拿問。若蝗蟲所到之地而地方官玩忽從事不能儘力撲滅者,亦着革職拿問,並將該督撫嚴加議處。」可見,對於那些防治蝗蟲不力的官員隨時面臨被革職拿問的懲罰。

國家博物館藏捕蝗圖冊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被問責的不僅是發生蝗災地方的官員,飛蝗發源地的地方官也要被追責並處分。乾隆四年(1739年),皇帝諭稱「從來捕蝗之事原可以人力勝者,倘地方大員董率不力及州縣文武官弁奉行懈馳,經朕訪聞必嚴加議處不少寬貸」,隨後又多次下旨重申了追根溯源嚴行查參地方官員的態度。

各類方法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看較為可行。然蝗災之人力可抑制者多在早期,一旦變成飛蝗,其發展往往迅猛異常不易收拾,因此漫長的中國歷史中,蝗災始終是高懸於農耕文明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 - 天天要聞

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

標題: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作者:溫讀歷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關注溫讀歷史)此文為首發原創,未經本人同意嚴禁各種抄襲、搬運,否則將訴諸法律,後果自負!在歷史的洪流中,有一些事件猶如璀璨的星辰,不僅照亮了當時的天空,更成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 - 天天要聞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作者:溫讀歷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關注溫讀歷史)此文為首發原創,未經本人同意嚴禁各種抄襲、搬運,否則將訴諸法律,後果自負!一、引言中國,這個擁有數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不僅擁有廣袤的陸地疆域,還擁有着漫長的海岸
羅瑞卿的最後歲月 - 天天要聞

羅瑞卿的最後歲月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只要羅長子往我身邊一站,就感到十分的放心!」川湘等地的男子很多身材都不高,但羅瑞卿卻是個例外,他身材十分高大,毛主席親切地稱呼他為「羅長子」。
蔡英文和賴清德會分步驟地特赦陳水扁 - 天天要聞

蔡英文和賴清德會分步驟地特赦陳水扁

蔡英文不可能特赦陳水扁,但是,她一定會為特赦陳水扁創造出最好的法律通道,為陳水扁解除法律方面的阻礙,這一點蔡英文在這8年里早都在做,現在基本也比較成熟了,蔡英文辦任何事情都是比較穩妥的,陳水扁這件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可能立即特赦陳水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