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81年,胡耀邦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申請。
提出申請的,正是此刻躺在醫院病房裡的粟裕將軍。
看着這份情真意切的申請,胡耀邦卻眉頭緊皺,他知道,老將軍現在的身體狀況非常不好,隨時有可能撒手人寰。
粟裕
在這種時候,不管粟裕提出什麼要求,中央都該想辦法滿足。
然而,胡耀邦卻不敢輕易的做出決定。
那麼,粟裕究竟提出了什麼請求,竟然讓胡耀邦如此為難呢?
病魔纏身
關於這件事情,要從1981年的春天說起。
這個時期,粟裕的病情急劇加重,先是突發腦溢血,好不容易搶救回來之後,居然又發作了腦血栓。
這兩次病情發作,讓粟裕本就不好的身體雪上加霜。
為防意外,粟裕只能長期住在醫院,由醫生嚴格的監測他的身體健康狀況。
可縱然如此,所有人也都知道,情況已經非常不樂觀了,就算是萬般小心,也難以抵擋病魔的侵襲。
自己的身體狀況,粟裕自然心知肚明。
對於死亡這件事情,粟裕一向豁達,半生戎馬的他,從不畏懼死亡。
只是,人的一生難免留下遺憾,粟裕這輩子,也還有很多未盡的心愿。
有一天,在醫院裏昏迷之中的粟裕突然醒來了。
他的堂弟當時正坐在床邊陪護,粟裕突然握住了堂弟的手,用微弱的聲音問他:家鄉的親人們怎麼樣了?家鄉的那片楓葉林,還和從前一樣嗎?
這幾個突如其來的問題,讓堂弟倍感意外,他猜到,粟裕這是想家了。
要知道,他已經離開家鄉幾十年了,從來沒有機會回去好好的看一眼。
過去,粟裕很少說想家這件事情,因為他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國家大事上。
但現在,已經快要走到人生盡頭的他,再也控制不住對家鄉的思念。
從那天開始,粟裕就常常和親人們聊起自己的故鄉。
他越來越想親自回到家鄉,看一看那片熟悉的土地。
帶着這樣的期盼,粟裕向中央提交了自己的回鄉申請。
然而,這個請求卻無人敢輕易的通過。
胡耀邦為這件事情,還專門召集了粟裕的幾個主治醫生,開了個研討會。
回鄉這件事情,說起來不難,可對現在的粟裕來說卻又是難如登天。
因為,他的身體極度脆弱,恐怕經不起長時間的舟車勞頓。
胡耀邦深知粟裕對於故鄉的牽掛之情,所以,他誠懇的請各位醫生想想辦法,能不能想出一套保障方案,讓粟裕能夠平平安安的回到故鄉去?
胡耀邦
然而,對醫生們來說,這卻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粟裕現在身體機能衰弱,很多時候要靠儀器來維持。
即便這樣,他的身體健康狀況還是幾經反覆,常常就到了需要急救的地步。
如果脫離了醫院安穩的環境,千里迢迢的返回故鄉,恐怕這一路上會狀況百出,誰都不能保證粟裕的安全。
聽到醫生的答覆,胡耀邦的心中很是鬱悶。
他實在不想讓粟裕感到失望,所以在之後的日子裏,胡耀邦和醫生們又做了好幾次討論,想盡了各種辦法。
然而,最終得到的都是同樣失望的結果。
在生老病死面前,想要創造奇蹟,實在是太困難了。
一去不返
萬般無奈之下,胡耀邦只好退回了粟裕的申請。
在回復上,胡耀邦百般糾結,最後也只能忍痛寫下七個字:「您需要安心養病。」
粟裕擁有着傳奇的一生,他戰功赫赫,是軍事史上一個不可忽略的人物,是新中國的締造者之一。
但傳奇不意味着圓滿,這位征戰一生足跡幾乎遍布大半個中國的人,卻再也沒有機會走上故鄉的土地了。
粟裕牽掛了一輩子的故鄉,位於湖南懷化會同縣,這個地方,因為粟裕而為世人所熟知。
粟裕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他的父親雖然繼承祖產,但奈何一生之中沒有得到過什麼功名。
加上家中人口眾多,所以,日子變得越來越拮据。
鬱郁不得志的父親,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希望粟裕成人之後,能夠把家業繼續發揚光大。
然而,粟裕心中所想的,卻顯然不符合父親的期待。
粟裕的性格是沉默但反叛的,他並不想做一個傳統封建的地主。
相反,他喜歡和家中的長工們走在一起,對於底層人的苦難,他感同身受。
同時,他極度的厭惡軍閥和官僚,因為,他親眼看到他們是如何欺壓百姓的。
從少年時,粟裕便隱隱有了革命的志向,他希望能夠推翻舊的世界,讓老百姓過上富足安樂的生活。
到17歲時,因為成績優異,粟裕得到了前往常德求學的機會。
因為這件事情,他和父親產生了激烈的衝突。
因為,在父親看來,兒子本不必背井離鄉,他完全可以留在家中,守住家業即可。
但這一次,粟裕卻無論如何要離開,為了表達自己的決心,他甚至孤身一人跑到了常德。
即便身上一分盤纏也沒有,他卻也並沒想着回去。
在留給父親的信中,粟裕表示:就算討飯,也會繼續堅持下去。
也許是兒子的堅持,終於打動了父親。在思考過後,父親選擇妥協,將兒子從常德接回來,正式為他辦了送行的宴席,又給了他足夠的路費。
看着這筆錢,粟裕五味雜陳。
他知道,父親是關心自己的,可是,父親大概很難理解兒子想要追求的是什麼。
粟裕終於得到了走出家鄉的機會,可是,父子之間的矛盾並沒有解決。
19歲那年,因學校放假,粟裕回鄉探望父親,可父親此時心中的擔憂更深。
他覺得,兒子長期在外面求學,接觸了許多革命思想,恐怕會招致大禍。
所以,父親決心把兒子留在家鄉,並為他尋了一門親事。
可是,父親為自己包辦婚姻的舉動讓粟裕很是生氣,為了反抗,粟裕又一次離家出走。
只是,此刻年少的粟裕沒有想到,這次離家出走,就是自己和故鄉之間的永別。
身負重任
當然,那個時候,粟裕還沒有什麼時間去想家,他的日子忙碌而充實。
他加入了常德的學生運動團體,決心為革命奉獻自己的一生。
但革命往往伴隨着危險,1927年,隨着四一二政變的爆發,粟裕這一批進步學生的生命安全遭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他們不得不暫時從常德撤離。
此時的粟裕已經不僅是一個學生,因為,他早在1925年便加入了葉挺將軍所帶領的部隊。
在離開承德之後,粟裕很快又參加了南昌起義,成為了一個真真正正的革命者。
此時的他早已離家萬里,因為外面白色的恐怖嚴重,革命者往往會牽連家人。
所以,粟裕不敢繼續和家人聯繫,他孤身一人,開始了自己漫長的戎馬生涯。
而在這期間,壞消息也時常傳來。
雖然,粟裕盡量不和家中聯繫,以求保住他們平安,但他的身份還是很快泄露到了家鄉。
在敵人迫害之下,粟裕的父親不得不帶着家人搬出城外。
而不久之後,父親在郊外染病離世。
這也成了粟裕心中最大的遺憾之一,他竟然沒能和父親見上最後一面。
甚至,他都沒有時間回家去,為父親操辦後事,因為,他已經是一個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
他的身上背負着沉重的責任,所以,他不得不犧牲掉自己對於小家的牽掛。
在上海解放不久後,粟裕的侄子從家鄉趕來看望他。
這是粟裕多年之後,第一次見到了家鄉的親人,他激動萬分。
可侄子帶來的依舊是一個壞消息,那就是,他的母親已經身染重病。
聽到這個消息,一向穩重的粟裕萬分焦急,他幾乎立刻就想要給中央打報告,回家去看一看。
可是,幾分鐘之後,他冷靜了下來。
戰事初定,敵人隨時有可能反撲,他身為指揮官,在這個時候離開部隊,那是拿千千萬萬戰士的生命開玩笑。
過了一陣子,陳毅知道了這件事。
考慮之後,陳毅勸說粟裕,可以回家去看一看,有各位同志的嚴密安排,部隊不會出事。
聽到陳毅的勸說,粟裕稍稍心安,決心把回鄉提上日程。
可很快,他又想到一件事,他現在是個將軍了,若要回家,絕不可能一個人悄悄的回去。
他問陳毅,若自己回家的話,需要多少人護送自己?
陳毅告訴粟裕,以他的級別,至少需要一個排才能夠保證安全。
聽到這個的回答,粟裕沉默了。
他這一去,必然興師動眾,到時候,又不知要惹出多少麻煩。
最終,粟裕放棄了回鄉的念頭。
唯一令人感到安慰的是,組織上派人到了粟裕的家鄉,把粟裕的母親接到了南京。
老人家多年未見兒子,本以為兒子已經死在了軍中。
卻沒想到,兒子還好好的活着,而且做出了一番了不起的事業,欣喜萬分。
或許是因為心情舒展,老人家的身體奇蹟般的好了起來。
幾天之後,這對23年未曾見面的母子,終於在南京團聚了。
其實,那段時間,國家的形勢相對穩定,可能是粟裕回到家鄉最好的機會。
可是,粟裕心裏卻有很多事情壓着。
當時,台灣還沒有解放,西方勢力虎視眈眈。
新中國的環境雖然看起來穩定,但其實,隨時有可能再次爆發戰爭。
在這種情況下,粟裕是不可能為了一己私情,就貿然離開崗位的。
故土難捨
為了肩上的這份責任,粟裕決定繼續堅守下去。
他相信,等到徹底和平的那一天,有了合適的機會,自己就可以安安心心的回到家鄉了。
可是,這個合適的機會,等了近半個多世紀,卻始終沒有到來。
年輕的時候,因為始終處在關鍵崗位,所以粟裕不能回去。
等到他日漸年邁,漸漸卸下了身上的擔子,可以回去的時候,他的身體卻又徹底不允許了。
粟裕早年間在戰場上受過嚴重的傷,並且留下了終身的後遺症。
甚至,在他去世進行火化的時候,工作人員還從骨灰之中發現了三枚彈片。
也就意味着,粟裕半生之中,一直在遭受病痛的嚴重摺磨。
在他人生的最後幾年,粟裕的身體狀況急劇惡化,縱然人們想盡辦法,卻也沒有辦法,把這樣一位病重的老人送回他的故鄉。
而粟裕在申請被退回之後,也沒有多說什麼,他這輩子,從來不想給國家添什麼麻煩。
不過,為了緩解粟裕的思鄉情緒,中央決定,讓粟裕從前的老部下張震,代替粟裕前往他的家鄉看一看。
張震很快就去了湖南,在粟裕的故鄉,張震拜訪了他的親人們,而且還拍攝了大量的照片,帶回了北京。
病床上的粟裕,看到照片上家鄉的景色,不由得熱淚盈眶。
那天,他和張震說了很久的話,從自己的童年開始講起,一直講到自己青年時代的離家出走。
他離開家鄉那麼久了,可是,那些記憶卻一直存在於他的腦海之中。
他把那些照片精心的保存起來,清醒的時候便要翻出來反覆的觀看。
所有人都在祈禱着奇蹟發生,希望粟裕的身體能夠再次好起來,希望上天能滿足粟裕這個回家鄉看一看的小小願望。
然而,奇蹟終究沒有發生。
1984年2月5日16時33分,77歲的粟裕在醫院病逝。
他留下的最後遺願是:「我在革命戰爭年代,在黨的領導下,身經數百戰,在和我共同參加戰役、戰鬥的同志中,犧牲了的烈士有十數萬,而我還活着,見到革命的勝利。在我身後,不要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要舉行追悼會,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經頻繁轉戰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蘇、上海、山東、河南幾省、市的土地上,與長眠在那裡的戰友們在一起。」
這位戎馬一生的將軍,最終選擇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他深愛的祖國。
參考資料:
人民網《粟裕獨特的人格魅力》
張薇《粟裕故里,湘西明珠:湖南會同》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