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少女被迫遠嫁到荒漠後,多次逃離皆失敗,15年後享譽全世界

2024年04月01日18:35:34 歷史 1532

19歲少女被迫遠嫁到荒漠後,多次逃離皆失敗,15年後享譽全世界 - 天天要聞

麻煩大家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這樣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你們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令人振奮的消息傳來,中國歷史上曾被視為必將消失的沙漠——毛烏素沙漠,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持續治理,如今正逐步轉變為生機盎然的綠洲草場。

這是中國人民頑強意志和堅定信念的體現,也是他們為環境保護事業做出的無私奉獻和不懈努力的碩果。

如今的毛烏素,到處是綠洲點綴的迷人景色,瓜果飄香,田園怡人,早已不復當年黃沙漫天的凄涼景象,成為了享譽中外的"塞上江南"。

這一切,都是中國人民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堅守和付出換來的,是對人定勝天的有力詮釋。

19歲少女被迫遠嫁到荒漠後,多次逃離皆失敗,15年後享譽全世界 - 天天要聞

回溯到三十餘年前的1985年,一名年僅19歲的青春少女殷玉珍,遭受命運的無情安排,被父親遠赴牧場放牧時結識的白萬祥家人所救,而被迫嫁入這個陷於貧困的家庭。

那一天,殷玉珍懷揣滿腔悲傷與無奈,乘着一匹騾馬,沿着西北方向的道路緩緩前行。一路上,她眼中噙滿了淚水,內心充斥着恐懼與不安的情緒。

她知道,等待自己的將是一個陌生而艱難的全新環境。

果不其然,當殷玉珍看到白萬祥一家居住的房屋時,頓時目瞪口呆——那不過是一個四平方米的簡陋土坑,僅用氈毯勉強遮蓋。

19歲少女被迫遠嫁到荒漠後,多次逃離皆失敗,15年後享譽全世界 - 天天要聞

貧瘠荒蕪的環境瞬間令她痛心疾首,淚流滿面。在這片廣袤沙海之中,他們沒有鄰里,也看不到其他人煙,僅僅白萬祥一家在這片土地上勉強度日。

新婚之夜,殷玉珍輕輕抽泣,疲憊不堪地陷入沉睡,而丈夫白萬祥則靜坐在一旁,無法理解新婚妻子為何如此悲傷。

次日清晨,殷玉珍試圖逃離,卻發現房門被積雪掩埋,縱使她再勇猛有力,也無法突破重圍。如此多次逃離的嘗試均以失敗告終,最終她只能被現實所征服,暫時妥協下來。

正當殷玉珍身心受困,處於人生最迷茫無助的時刻,一縷暖陽般的希望之光出現了。那就是牛玉琴那段驚世駭俗的植樹綠化事迹,如同一盞引路的明燈,為她撥開了心中的陰霾,點燃了重拾生命希望的勇氣。

19歲少女被迫遠嫁到荒漠後,多次逃離皆失敗,15年後享譽全世界 - 天天要聞

殷玉珍震撼於牛玉琴的壯舉,深受鼓舞和觸動。她立志要效仿前輩,通過自己的雙手改變眼前這片貧瘠沙漠的環境。

儘管身邊的人對此嗤之以鼻,認為在這片汪洋大沙海中種樹無異於癲狂之夢,但殷玉珍內心的渴望如同繁星般熠熠生輝,熊熊燃燒着。

年僅20歲的她,攜着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敢於揮斥方遒,挑戰人生最殘酷的環境,拉開了一場波瀾壯闊的人與沙漠的較量。

她就這樣孤身一人,豁然踏上了這條充滿荊棘但也孕育着希望的嶄新道路。

19歲少女被迫遠嫁到荒漠後,多次逃離皆失敗,15年後享譽全世界 - 天天要聞

面對沙漠的酷熱無情,殷玉珍的勇氣和決心是如此堅定。她深信,只要自己百折不撓、努力拚搏,定能改變命運,在這片黃沙之地開墾出生機盎然的綠洲。

於是,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誓與大自然較量拼搏向上。

決心已定,但殷玉珍夫婦開啟治沙之路的過程卻困難重重,艱辛萬分。家中唯一的經濟來源,是白萬祥在農忙時節外出打工賺得的那點微薄收入,他們不得不將所有可用的錢財投入到購買樹苗之中。

極度貧困的生活環境下,殷玉珍呵護着每一株樹苗,期盼它們能在這片荒蕪之地紮根生長。然而大自然卻從未手下留情,狂風驟雨、酷暑難耐頻頻造訪,往往一夜之間就將他們的心血徒勞無功。

19歲少女被迫遠嫁到荒漠後,多次逃離皆失敗,15年後享譽全世界 - 天天要聞

最初種植的600株樹苗,經歷風吹雨打的洗禮後,僅存不足十分之一。

面對這些挫折,殷玉珍內心其實也曾一度失去信心。但每當望着那搖曳生姿的綠意,她就會重新燃起生機與希望,從而鼓起無比堅定的決心和驚人的毅力,拉開一場曠日持久的人與沙漠生死較量。

為了引水灌溉樹木,殷玉珍夫婦費盡心機,修建了長達4000米的水道渠, , but incoming一次突如其來的大風沙暴,就讓這一切付諸東流。

他們還精心培育過5000棵旱柳,卻在狂風中化為了灰燼。酷暑時節,沙漠的高溫能將地表烤至70攝氏度,他們站立便足以在腳下留下一個個火辣辣的水泡,疼痛難當。

19歲少女被迫遠嫁到荒漠後,多次逃離皆失敗,15年後享譽全世界 - 天天要聞

種種艱難阻礙接連不斷,但殷玉珍夫婦仍然咬牙堅持,屢敗屢戰。終於,在這片貧瘠的黃沙之上,他們一點一滴地匯聚出綠洲的新希望。

隨着親手培育的綠洲初見規模,殷玉珍開始放眼更遠大的目標——她希望能夠從中實現經濟效益,並帶動更多民眾參與進來,共同治理沙漠。

於是,她在那些曾經被狂風吹襲卻現已綠樹環繞的地方,嘗試着種植起穀物、玉米、桃樹等經濟作物。果然,在她精心呵護下,農作物在綠洲中茁壯成長,果實累累、碩果盈枝,散發著誘人的香氣。

殷玉珍意識到,要擴大治沙事業的影響力,單憑個人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與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攜手並進。於是,她立志修建道路,將自己打造的這片沙漠田園與外界相連通。

19歲少女被迫遠嫁到荒漠後,多次逃離皆失敗,15年後享譽全世界 - 天天要聞

1993年,在殷玉珍的不懈推動下,東坑鎮至井背塘的公路終於貫通。這條路猶如一條綠色大動脈,將繁華都市的人們與沙漠深處的世界緊密相連。

沿路而行,他們得以親眼目睹沙海之中那抹孤獨卻累累碩果的綠洲。

不滿足於此,殷玉珍更是雄心勃勃地着手修建可以行駛機動車的沙路。這項工程困難重重,她晝夜操勞,以磚石為"筆"、沙丘為"紙",在流動的沙海中苦心經營。

雖然一開始的數次嘗試以失敗告終,她的努力化為烏有。但殷玉珍並未氣餒,咬牙堅持實驗,終於在第數百次的嘗試中獲得成功,一條全長約9公里的沙路就此建成。

19歲少女被迫遠嫁到荒漠後,多次逃離皆失敗,15年後享譽全世界 - 天天要聞

沿着這條沙路,越來越多人被殷玉珍的事迹所感染,紛紛加入到治沙造林的行列中來。據統計,截至2021年,已有84戶農牧民家庭響應號召,在沙地上承包種植,與殷玉珍一起朝着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邁進。

從那個年僅19歲被迫嫁入沙漠、滿懷絕望的少女,到如今家喻戶曉的治沙英雄,殷玉珍用自己的人生書寫了一段動人的傳奇。

如今的她,驕傲地說:"每年我都可以賺得100多萬元,而這筆錢都會源源不斷地投入到治理沙地的工作中去。

每當春天來臨,我就會再次充滿熱情,投身到植樹造林的事業之中。

19歲少女被迫遠嫁到荒漠後,多次逃離皆失敗,15年後享譽全世界 - 天天要聞

殷玉珍將自己的接力棒託付給了兒子,寄予厚望。兒子深情地表白:"媽媽始終是我一生的楷模。"在他的注視下,母親那飽經風霜卻始終熠熠閃光的身影,將永遠銘刻在心間。

他們的事迹震撼人心,更感染着身邊的每一個人。殷玉珍就是他們中的一個縮影,是這片貧瘠土地上ектho最絢麗的一抹亮色。

殷玉珍的故事將永遠激勵後人,成為一曲曲啼飛繼續苦行的催化劑,推動治沙事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普京內部講話曝光:願意打「百年戰爭」 - 天天要聞

普京內部講話曝光:願意打「百年戰爭」

報道稱,普京最近向俄羅斯的一批精英通報,談判進程還要花很多時間。這是記者法麗達·魯斯塔莫娃和馬克西姆·托夫凱洛在名為「法里日報」的電子新聞簡報中報道的。該新聞簡報專門報道有關克里姆林宮的消息。這兩名記者曾為《紐約時報》《每日電訊報》和《福布斯》雜誌等媒體供稿,
選購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細節 - 天天要聞

選購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細節

天津具有重要的地理意義,不少好該公墓都建於此,光是國營公墓就有十四家,公益性的有二三十家,選擇十分豐富。當然了,如果要選購的話,還是應當注意一些細節,尤其是初次購墓的客戶。
北倉墓地有什麼墓地可選 - 天天要聞

北倉墓地有什麼墓地可選

為了便於市民選購和來往交通便利,天津基本每個區都建有公墓。天津共有國營公墓14家,那麼北倉有什麼好的墓地可選嗎?北倉好幾家公墓已經飽和了,但是靠近北倉的兩家公墓都是在售狀態,這兩家分別是天津憩園、西城寢園。
天津國營公墓發展情況 - 天天要聞

天津國營公墓發展情況

天津是北京門戶,地理位置意義重要,這片土地上也建有不少不錯的公墓,光國營公墓就有十四家。那麼在人口老齡化趨勢嚴重的當下,國營公墓的發展情況如何呢?天津這14家國營公墓不是全部都對外出售,其中有的已經飽和了,也就是不再對外出售或者是墓位緊張了
捷克古代的紅色處女軍了解一下 - 天天要聞

捷克古代的紅色處女軍了解一下

你是否聽聞過 「紅色處女軍」 的故事?這可是一支極為獨特的軍隊,成員皆為未婚處女。9 世紀初,捷克女王麗布施組建了一支特殊的私人衛隊,其成員均是未婚處女,「紅色處女軍」 就此誕生。衛隊隊長普拉斯妲對男人懷有極度的仇視,她只效忠於女王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