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導航且交通欠發達的古代,古人出行如何認路?

2024年03月28日23:45:12 歷史 1007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章仕仁

≺ 前 言 ≻

如今社會發展神速,人們在工作之餘的娛樂活動也非常多。

小到周邊短途旅行、大到跨國游,徒步、自駕、飛機等多種方式都能到達目的地,可是在古代沒有高科技,古人要靠什麼出行呢?

在沒有導航且交通欠發達的古代,古人出行如何認路? - 天天要聞

在沒有導航且交通欠發達的古代,古人出行的方式多種多樣,他們該如何認路也是一個大問題。

不過不用擔心,老祖宗們有屬於自己的認路方式!

在沒有導航且交通欠發達的古代,古人出行如何認路? - 天天要聞

≺ 古代的交通工具 ≻

古代的交通工具多種多樣,在文明開始之初,人們出行只能靠兩條腿走路,夏朝之後,馬車出現在王公貴族之間。

馬車比人力更加方便快捷,舒適性也更高,但缺點是普通人壓根沒機會使用。

在沒有導航且交通欠發達的古代,古人出行如何認路? - 天天要聞

雖然馬車大眾用不起,一些人想出辦法,牛車的出現讓古人出行更具性價比。

牛作為古代的勞動工具之一,不僅能在土地中進行耕種,真正需要出行的時候也能派上用場,到了明清時期,騾車的出現更加方便,也打破了普通百姓用不起車的情況。

在沒有導航且交通欠發達的古代,古人出行如何認路? - 天天要聞

有了「車」的出現,歷史上還逐漸演化出了另一種交通工具——轎子。

轎子的原型最早出現在夏朝,是一種需要人扛,或者動物扛的交通工具,古代很多人稱這種轎子為「肩輿」。

在沒有導航且交通欠發達的古代,古人出行如何認路? - 天天要聞

它分為有頂棚和無頂棚兩種,1978年,河南出土過一個春秋戰國墓,墓里就有三個木質轎子,有的帶屋頂、有的呈傘式。

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存世最早的轎子,因為轎子的整體造型非常複雜且成熟,很多專家推測在春秋戰國之前轎子已經發展了很長時間,夏朝的說法更為可信。

在沒有導航且交通欠發達的古代,古人出行如何認路? - 天天要聞

除了陸路的交通工具不斷推陳出新,隋唐時期在水路上也大有發展。

隋唐大運河的開鑿和通船,讓船舶成為很多遠行人士的不二選擇,南北行走的商人,很多寧願到碼頭等待船隻,都不願意選擇陸路,因為水路的速度更快,也不會走錯路。

在沒有導航且交通欠發達的古代,古人出行如何認路? - 天天要聞

有這麼多的出行方法,古人可以根據自己事務的輕重緩急、經濟情況來有不同的選擇。

然而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他們該如何在出行途中判斷哪條路是正確的呢?

在沒有導航且交通欠發達的古代,古人出行如何認路? - 天天要聞

≺ 古人如何選擇出行道路 ≻

古人的智慧是無限的,如果他們選擇的是官路,交通地圖就是個非常重要的物件。

古人把交通地圖稱為「路程書」,宋朝之後,社會經濟繁榮發達,很多商人都需要走南闖北,路程書的出現,極大的方便了那些需要出行的人。

在沒有導航且交通欠發達的古代,古人出行如何認路? - 天天要聞

他們只需要背起行囊,拿上路程書,就能精準的判斷自己該走哪條路能到達目的地。

古代路程書分的非常詳細,有陸路和水路之分,官道的主要分佈和走向一覽無餘。

在沒有導航且交通欠發達的古代,古人出行如何認路? - 天天要聞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路程書有官府印製的路引,也有商人自己邊走邊記錄,回去傳遞給家人朋友的。

在沒有導航且交通欠發達的古代,古人出行如何認路? - 天天要聞

宋朝時期,《古杭雜記》記載:「驛路有白塔橋,印賣朝京里程圖。士大夫往臨安,必買以批閱」。

簡而言之就是杭州白塔橋有專門售賣地圖的商販,很多當官的或者要去京城考試的學子,都會在路過時買一份《朝京里程圖》。

在沒有導航且交通欠發達的古代,古人出行如何認路? - 天天要聞

明朝時期,徽商黃汴就曾寫下過一本《一統路程圖記》,裏面詳細記錄了自己去過的各種道路,甚至沿途的風景和商店、住宿好壞都有記載。

這本路程書總共八卷,參考了當時很多地方的路引,黃汴又添加了地域之間的行程距離、山川河流、名勝古迹,還有很多不同的物產,創造了非常大的價值。

在沒有導航且交通欠發達的古代,古人出行如何認路? - 天天要聞

地圖和路程書雖然在市面上比較多見,但是在印刷術普及之前,這類東西還是非常珍貴的,普通家庭根本用不起,也沒有資源渠道能找到。

它們更多的是被官府收藏、使用,或是懸掛在王公貴胄和軍事專家家中,直到雕版印刷術的出現,才可以大量複製地圖,老百姓也能用得起這些東西。

在沒有導航且交通欠發達的古代,古人出行如何認路? - 天天要聞

≺ 古人如何判斷道路走向 ≻

有了路程書雖然能知道官道的走向,可古代沒有GPS等定位系統,也沒有指南針,怎麼判斷自己有沒有走偏路線呢?

其實在《國語》中,古人早就有所提示。

在沒有導航且交通欠發達的古代,古人出行如何認路? - 天天要聞

《國語》曾經有記載:「列樹以表道」,短短五個字就足以說明古人的智慧。

古代官道寬闊,路旁除了沿路的百姓居民、小商小販,還會大量的栽種一些樹木,這些樹木一方面能為往來的行人和旅客提供遮蔭休息的便利,另一方面還能修正路線,確保趕路人不會走偏。

在沒有導航且交通欠發達的古代,古人出行如何認路? - 天天要聞

只要跟着官道上的樹木走,基本上就不會偏離路線。

如何判斷路線是否走偏這個問題解決了,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出現,那就是在道路上如何判斷自己走了有多遠呢?

在沒有導航且交通欠發達的古代,古人出行如何認路? - 天天要聞

現代健身步道通常都會每隔一段標註出距離,古代可沒有這麼現代化的東西,這該如何是好呢?

其實在古代的官道上,沿途都會有驛站的設置,這些驛站就代表着出行人已經走過的里程數。

在沒有導航且交通欠發達的古代,古人出行如何認路? - 天天要聞

東漢開始,官道上就已經設置了「堠」,它更像是一個小土堆,每五里都會有一個,方便趕路人計算路程。

唐朝時期,驛站的設置是三十里一驛,每過三十里就會有一個驛站,而時間到了宋元時期,驛站之間的里程就變成了六十里。

在沒有導航且交通欠發達的古代,古人出行如何認路? - 天天要聞

明朝的驛站距離不再固定,有的是六十里有的是八十里。

隨着驛站得到不斷革新,它從一開始單一的計算曆程功能,逐漸演變成兼具休息、喝茶、吃飯、換馬等服務為一體的地方,說它是現代的「服務區」毫不為過。

在沒有導航且交通欠發達的古代,古人出行如何認路? - 天天要聞

計算里程的方式有了,可如果碰到岔路口呢?

古代確實會有岔路口這樣的設置,不過指示牌可不是僅屬於現代的產物,古代也有道路「指示牌」,在交通的岔路口通常會有「擋箭碑」,標明左邊是什麼地方,右邊又會到什麼地方。

在沒有導航且交通欠發達的古代,古人出行如何認路? - 天天要聞

≺ 結 語 ≻

從古至今,交通都是人類發展的必經之路,它關係著人類生存和社會進步,也是文明和國家形成的一大基礎。

陸路和水路見證了民族的遷徙和融合,也見證了朝代更替、物是人非。

在沒有導航且交通欠發達的古代,古人出行如何認路? - 天天要聞

歷史上的每一條重要交通線,都在文化交流和國家統治中起着重大作用。

正是因為有了古代的交通發展,我們如今才會有不斷地技術革新,才會有火車、高鐵、飛機的萬里通途。

在沒有導航且交通欠發達的古代,古人出行如何認路? - 天天要聞

信息源:

1.百度百科,《一統路程圖記》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0%E7%BB%9F%E8%B7%AF%E7%A8%8B%E5%9B%BE%E8%AE%B0/50368142?fr=ge_ala

2.光明日報,《萬里通途:中國歷史上的陸路交通》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7367030294829507&wfr=spider&for=pc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和平薪火 時代新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中俄人文交流活動在莫斯科舉行 - 天天要聞

和平薪火 時代新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中俄人文交流活動在莫斯科舉行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慶典之際,當地時間5月7日,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俄羅斯全俄國家電視廣播公司聯合主辦的「和平薪火 時代新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中俄人文交流活動在莫斯科舉行。活動上宣讀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
三把倭刀掀開的明朝錦衣衛暗黑帝國 - 天天要聞

三把倭刀掀開的明朝錦衣衛暗黑帝國

成化十二年的秋天,寧波港的海風裹挾着咸腥,吹皺了浙江按察使楊繼宗的官袍。當他掀開那艘南洋商船的夾層時,2300把倭刀寒光凜冽,刀柄上刻着的「寧波衛王」四個字,像一把匕首,瞬間刺穿了整個大明朝的軍制心臟——本該剿滅倭寇的衛所官兵,竟將屠刀親手
兵變馬嵬坡:大唐王朝的至暗時刻,卻藏着令人細思極恐的真相 - 天天要聞

兵變馬嵬坡:大唐王朝的至暗時刻,卻藏着令人細思極恐的真相

前言馬嵬坡的梨花埋了楊貴妃,卻埋不住大唐王朝的權力暗戰。安史之亂爆發,20萬唐軍潰敗,長安淪陷。唐玄宗連夜西逃,禁軍卻在馬嵬驛突然發難——宰相楊國忠被剁成肉泥,貴妃楊玉環被白綾勒死。表面是"六軍不發無奈何"的兵變,實則是太子李亨與禁軍統帥陳
印巴打不起來?莫迪出現戰略誤判 - 天天要聞

印巴打不起來?莫迪出現戰略誤判

現在的印度有點騎虎難下了。前腳剛封鎖巴基斯坦空域,後腳巴基斯坦就放出 "36 小時內開戰" 的狠話,明擺着在激將:"有種你就打,不打就是慫包"。結果好幾天過去,邊境上還是小打小鬧,大規模衝突壓根沒影....
傷重被俘,絕食而死,忠義壯烈,名垂千古:楊業 - 天天要聞

傷重被俘,絕食而死,忠義壯烈,名垂千古:楊業

遠觀近鑒宋朝人•349·傷重被俘,絕食而死,忠義壯烈,名垂千古:楊業楊業楊業(?-986),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宋史·卷二百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一》有傳。本傳記,楊業的父親楊信,在後漢任麟州(治今陝西神木)刺史。
這位五四獎章獲得者,是位台灣青年 - 天天要聞

這位五四獎章獲得者,是位台灣青年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龔雪 通訊員 楊凱近日,台灣青年王祥宇喜獲2025年湖北青年五四獎章。「這既是一份崇高的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5月7日,王祥宇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採訪時感慨,「武漢是我的福地,我們企業在武漢實現爆髮式增長。今後我們將繼續紮根武漢,進一步發展壯大。」王祥宇來自台灣省台北市,2012年碩士...
跟着習主席看世界 | 走進俄羅斯:銘記歷史,開創未來 - 天天要聞

跟着習主席看世界 | 走進俄羅斯:銘記歷史,開創未來

疆域遼闊,橫跨歐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這裡是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依河而建 古迹眾多克里姆林宮雄偉壯觀紅場閱兵步伐鏗鏘聖彼得堡水道縱橫 風光旖旎「北方威尼斯」洋溢着歐陸風情「黑海明珠」索契 依山面海雪山碧波相映成趣奧運聖火點燃激情這裡是世界上面積最
崔康熙不下課並非因違約金,有一點泰山隊比較忌憚,不敢魚死網破 - 天天要聞

崔康熙不下課並非因違約金,有一點泰山隊比較忌憚,不敢魚死網破

如今中超聯賽已經是進行了11輪比賽,在11輪聯賽過後,泰山隊在積分榜上只能是排在積分榜第五位,而且距離榜首已經是有了多達9分的差距,作為聯賽開始之前的爭冠熱門,球隊在聯賽還未過半的情況下就已經是徹底退出了聯賽冠軍的爭奪了,而且繼續這樣下去的話,球隊的排名還會繼續下滑。而這一切最大的責任應屬崔康熙了,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