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太岳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王近山奉命帶領一個團前往延安報到,可就在行至山西洪洞縣韓略村附近,他就看到公路兩旁常常有日軍的汽車經過,再拿望遠鏡一看,前面離日軍的據點也是很近,又從附近老鄉口中得知,馬上要有一個中隊的日軍軍官要走韓略村,於是,王近山看到了戰機,他要在這裡打一仗,這一張後來也被搬上熒幕,就是李雲龍伏擊日本觀摩團的原型戰鬥。
其實對於這種地形,這種伏擊戰,王近山可以說是得心應手,早在抗日初期,他就跟隨129師劉伯承師長徐向前副師長,參加了神頭嶺戰鬥 響堂鋪戰鬥,這兩場戰鬥都堪稱是經典,而韓略村的地形和情況實際是和響堂鋪戰鬥的情形最相似,都是公路夾在兩側高山中間,可謂是天然的伏擊地點。
從戰鬥經過來說,我們對響堂鋪戰鬥的布置是一路部隊截住日軍先頭部隊,一路截住尾巴,然後其餘部隊分割包圍日軍,趁着日軍攻擊鋒芒受挫,然後再如猛虎出籠一樣,與敵人展開白刃戰。
韓略村伏擊戰也差不多是這樣,在戰鬥打響之後,王近山看到日軍在依託公路旁邊的石頭節節抗擊,要是日軍都找到了掩體,仗就不能速戰速決了,所以他果斷命令猛打猛衝,不給敵人喘息的時機,就這樣,只一個半小時就結束了戰鬥,兩場戰鬥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戰鬥結束以後,我們迅速撤退,讓日軍的飛機轟炸都找不到我們,也有不同的地方,就是響堂鋪戰鬥的日軍援軍更多,是和援軍也交上了火,而這場戰鬥是沒等到日軍來,我們就戰鬥結束撤離了,此戰,王近山的部隊殲敵120多名日軍,而且都是軍官,還打死了一個日軍少將,和電視劇亮劍中的情節一樣。
要說為什麼兩場戰鬥會這麼像,這裏面有巧合也有緣由,巧合就是這場戰鬥是有點突發性的,緣由就是在響堂鋪戰鬥的時候,王近山是親眼看見副師長徐向前是怎麼指揮的,這就讓他印象深刻,況且從傳承戰鬥風格來講,徐副師長是紅四方面軍的總指揮,王近山紅軍時期一直都在四方面軍,其戰鬥指揮風格自然是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