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覺得三國歷史上最頂級的籌謀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他沒出山就已經對天下局勢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實際未來三國的走向也跟諸葛亮謀劃的基本一樣!
上回說到劉備三顧茅廬才見到諸葛亮,雙方分賓主落座,雙方謙虛了一番,劉備主動挑起話題:「漢室將傾,奸臣竊命,劉備自不量力,想要伸張大義於天下,無奈智術淺薄,一無所成,求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在是天下百姓的福分啊!」
諸葛亮接下來的一番話真的可以載入史冊:「自董卓謀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操勢力不如袁紹,卻能力克袁紹,這不是天時,而是人謀。現在曹操擁兵百萬,挾天子以令諸侯,他不能和他爭鋒。
而孫權雄居江東,已經歷經三世,國險而民附,他只能作為援手而不能圖謀!
荊州北據漢水,東連吳會,西通巴蜀,乃天下腹地,但是劉表軟弱不能守,這是上天賜予將軍的良機,將軍有意向嗎?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漢高祖劉邦在這裡成就帝業,但是現在劉璋暗弱,民殷國富,但是不知道體恤百姓,賢能之士,都想要得到明君。
將軍既然是帝室貴胄,仁義遍布四海,總攬四海,如果能坐擁荊州、益州,作為屏障,然後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等天下有變化的時候,命一上將軍帶領荊州的兵馬向宛城、洛陽進兵,然後將軍率益州之兵出秦川,那麼大業可成、漢室可興也!
這就是孔明為將軍謀劃的,望將軍圖之!」
然後孔明命童子拿出一幅畫軸,掛在牆上,跟劉備說:「這就是西川五十四州地形圖,將軍若想成就霸業,必須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而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然後取西川建立基業,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然後才能圖中原!」
這就是諸葛亮「隆中對」的基本內容,總結起來就幾點:
①曹操勢力太大,不可圖。
②孫權地勢險要,只能和。
③荊州天下腹地,先佔領。
④益州天府之國,做根基。
⑤內修仁政,外結孫權,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壯大實力,等待時機。
⑥等天下有變,兩路人馬共同出兵,一路出秦川、一路出荊州,天下可定!
諸葛亮:我厲害吧?
這就是諸葛亮隆中對的主要知識點,而且以後的走向基本按照諸葛亮的謀划進行的,所以說諸葛亮乃天下明相,不出山卻已三分天下!
無奈到關羽兵敗麥城、劉備夷陵之敗,諸葛亮自己也沒能力再執行自己當初的戰略了!
而劉備卻以劉表、劉璋乃漢室宗親,不忍圖之為由給諸葛亮出難題,諸葛亮只好說:「我夜觀天象,劉表不久於世,劉璋非立業之主,時間久了一定歸將軍!」
劉備又請諸葛亮出山,但是諸葛亮說自己:「久樂耕鋤,懶於應世,恕不能領命!」
劉備又發出自己的專長—哭:「先生不出,若蒼生何!」然後淚沾袍袖,衣襟盡濕,孔明見火候也差不多了,於是說:「將軍既然不嫌棄,亮願效犬馬之勞!」
於是孔明出山了,一代賢相,就此出山,以後的三國,將是他為主角,我們先放一下,慢慢再講!